地下水疏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342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涉及地下水疏导的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地下建筑物一侧的进水板以及设置在地下建筑物另一侧的出水板,进水板靠近两侧处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进水板的一端与出水板连通,所述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进水板远离出水板的一侧开设有进水槽,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板和出水板固定连接;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通过排水管连接,从而使地下水经进水板和排水管后,从而出水板排出,从而便于减少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从而减少壅水现象;进水板上的进水槽能够对水进行引导,从而使水通过进水板,并经排水管后,从出水板排出。

Groundwater draina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水疏导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下水疏导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地下水是地下结构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现有的专利可参照授权公告号为CN207130867U的中国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岩溶地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疏导装置,包括设于地下建筑物一侧的集水结构,集水结构设置在地下水径流通道的上游;设于地下建筑物另一侧的排水结构,排水结构设于地下水径流通道的下游。上述中的现有技术解决了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阻塞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与上述现有技术不同的技术方案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其优点是能够对地下水进行疏导,从而减少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的阻挡,从而便于减少壅水现象,从而便于地下建筑物的使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建筑物一侧的进水板以及设置在地下建筑物另一侧的出水板,进水板靠近两侧处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进水板的一端与出水板连通,所述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进水板远离出水板的一侧开设有进水槽,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板和出水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从而便于放置在地下建筑物的两侧;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通过排水管连接,从而使地下水经进水板和排水管后,从而出水板排出,从而便于减少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从而减少壅水现象;进水板上的进水槽能够对水进行引导,从而使水通过进水板,并经排水管后,从出水板排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板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板靠近出水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呈“U”形;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与排水管连通,所述连接管的中部连通有配合管,所述配合管远离连接管的一端与进水板的进水口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经进水板的地下水从进水口流入配合管内,并经连接管后进入到排水管内,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从而便于地下水的流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管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配合管内分隔成两个通水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配合管分隔成两个通水腔,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分流,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与连接管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与连接管的连接处的过渡面能够减小地下水对连接管的冲击,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面为圆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面能够对地下水进行引导,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引流,从而便于使进水板处的地下水经排水管后,从出水板流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板靠近进水板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两端均与排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中部连通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远离出水管的一端与出水板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内的水流经出水管和泄水管后,从出水板上流出,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从而便于减少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的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泄水管与出水管的连接处呈锥状,所述泄水管内与出水管的连接处滑移连接有封口件,所述封口件封闭泄水管与出水管的连接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口件包括设置在泄水管内的连接锥以及固接在锥尖处的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远离连接锥的一端与出水管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内的水流压力大时,出水管内的水将连接锥顶开,从而使出水管内的水流经泄水管内,并从出水板流出,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从而便于放置在地下建筑物的两侧;进水板和出水板之间通过排水管连接,从而使地下水经进水板和排水管后,从而出水板排出,从而便于减少地下建筑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从而减少壅水现象;进水板上的进水槽能够对水进行引导,从而使水通过进水板,并经排水管后,从出水板排出;2.流经进水板的地下水从进水口流入配合管内,并经连接管后进入到排水管内,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从而便于地下水的流动;3.隔板将配合管分隔成两个通水腔,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分流,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附图说明图1是体现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体现排水管内部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体现图2种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体现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地下建筑物;2、进水板;21、进水槽;22、进水口;3、出水板;4、排水管;5、连接管;51、配合管;511、通水腔;52、隔板;521、过渡面;6、出水管;61、泄水管;7、连接锥;71、连接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一侧的进水板2以及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另一侧的出水板3,进水板2靠近两端处设置有排水管4,进水板2每端处的排水管4为三排(不局限于三排排水管4);排水管4的两端与进水板2和出水板3均固定连接,排水管4与进水板2和出水板3连通;进水板2远离出水板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槽21,进水板2与出水板3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地下建筑物1的容置空间;进水板2的面积和出水板3的面积均略大于地下建筑物1的面积,且进水板2的顶端和出水板3的顶端均略低于地面。进水板2靠近出水板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5,连接管5呈“U”形;连接管5的两端与进水板2两端处的排水管4连通,连接管5的中部连通有配合管51,配合管51与进水板2连通,且配合管51与进水板2的连通处为进水口22。如图2和图4所示,进水口22内固接有隔板52,隔板52位于配合管51内并延伸至连接管5内,隔板52将配合管51分隔成两个通水腔511;隔板52与连接管5的连接处设置过渡面521,过渡面521为圆弧面。地下水经进水板2后,依次通过进水板2、排水管4和出水板3,从而减少地下建筑物1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进水板2和出水板3之间的连接管5能够增加进水板2的进水量,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配合管51内设置隔板52,且隔板52将配合管51内分隔成两个通水腔511,从而便于进入配合管51内的水向排水管4内流动,减少对连接管5的冲击。如图2和图3所示,出水板3靠近进水板2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6,出水管6呈“U”形;出水管6的两端分别与出水板3两端的排水管4连通,出水管6的中部连通有泄水管61,泄水管61远离出水管6的一端与出水板3连通;泄水管61与出水管6的连接处呈椎形,且泄水管61和出水管6的连接处设置有封口件;泄水管61与出水管6的连接处的截面较小的一端朝向出水管6。封口件包括与泄水管61内滑移连接的连接锥7以及连接弹簧71,连接锥7的锥尖朝向出水管6;连接弹簧71的一端与连接锥7的锥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出水管6的内壁固定连接。当排水管4内的水流较大时,水顶开连接锥7,从而经泄水管61流出出水板3,从而便于对地下水进行疏导,从而便于减少地下建筑物1对地下水的阻挡。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地下水流经进水板2后,穿过进水板2并从排水管4内流至出水板3,并最终从出水板3内流出,从而减少地下建筑物1对地下水流动的阻碍,从而便于减少地下水的壅水现象,从而便于地下建筑物1的使用。本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一侧的进水板(2)以及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另一侧的出水板(3),进水板(2)靠近两侧处连通有排水管(4);所述排水管(4)远离进水板(2)的一端与出水板(3)连通,所述进水板(2)和出水板(3)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进水板(2)远离出水板(3)的一侧开设有进水槽(21),所述排水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板(2)和出水板(3)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水疏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一侧的进水板(2)以及设置在地下建筑物(1)另一侧的出水板(3),进水板(2)靠近两侧处连通有排水管(4);所述排水管(4)远离进水板(2)的一端与出水板(3)连通,所述进水板(2)和出水板(3)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进水板(2)远离出水板(3)的一侧开设有进水槽(21),所述排水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板(2)和出水板(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水疏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板(2)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22),所述进水板(2)靠近出水板(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呈“U”形;所述连接管(5)的两端均与排水管(4)连通,所述连接管(5)的中部连通有配合管(51),所述配合管(51)远离连接管(5)的一端与进水板(2)的进水口(2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疏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管(51)内设置有隔板(52),所述隔板(52)将配合管(51)内分隔成两个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汝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