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康忠显专利>正文

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138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厌氧池、好氧池;所述设备本体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状,且设备本体由生化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两部分构成;所述生化处理区包括厌氧池、好氧池,深度处理区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所述进水管位于厌氧池左端的顶部,且生物填料设置在厌氧池的内部;所述回流管的出液端位于厌氧池右端的顶部;所述好氧池位于厌氧池的右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改进,具有布局设计合理,通过一台排水电动阀的关闭与开启实现反冲洗和过滤状态的循环,节省了机电设备和药剂的投入,节约能源,实用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问题和不足。

Energy-saving Deep Bed Integrated Sewage Treatment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设备采用A/O、A2/O生化处理和MBR膜进行固液分离的深度处理,处理后水的水质较好,但MBR膜过滤处理需长时间曝气震动膜体,同时需要每9分钟进行气洗,每2小时进行水洗,每2~4周进行在线化学清洗或离线化学清洗。这就需要除MBR膜以外的硬件,如:曝气风机、回流泵、产水泵、反洗泵。这些设备都是长时间运行使用,能耗很大,设备维护工作也较大。同时在MBR膜进行化学清洗时还会消耗次氯酸钠、盐酸等药剂。化学清洗后的水为酸性,还需要投加药剂中和后才能排放。MBR膜的化学清洗也让很多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操作人员,操作困难。MBR膜的深度处理,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控制系统硬件投入也较大。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需要机电设备,耗能大,管理维护不便的问题,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设备采用A/O、A2/O生化处理和MBR膜进行固液分离的深度处理,处理后水的水质较好,但MBR膜过滤处理需长时间曝气震动膜体,同时需要每9分钟进行气洗,每2小时进行水洗,每2~4周进行在线化学清洗或离线化学清洗。这就需要除MBR膜以外的硬件,如:曝气风机、回流泵、产水泵、反洗泵。这些设备都是长时间运行使用,能耗很大,设备维护工作也较大。同时在MBR膜进行化学清洗时还会消耗次氯酸钠、盐酸等药剂。化学清洗后的水为酸性,还需要投加药剂中和后才能排放。MBR膜的化学清洗也让很多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操作人员,操作困难。MBR膜的深度处理,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控制系统硬件投入也较大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进水管、厌氧池、生物填料、回流管、好氧池、好氧池生物填料、絮凝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排水电动阀、反冲洗水箱、出水管、紫外线消毒器、加药设备、风机、排水管、连通管、配水区、深床滤料、污泥回流泵、曝气管、控制柜、操作间、液位计、溢流管、排泥阀;所述设备本体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状,且设备本体由生化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两部分构成;所述生化处理区包括厌氧池、好氧池,深度处理区包括絮凝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所述进水管位于厌氧池左端的顶部,且生物填料设置在厌氧池的内部;所述回流管的出液端位于厌氧池右端的顶部;所述好氧池位于厌氧池的右侧,且厌氧池右端的顶部与好氧池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好氧池生物填料设置在好氧池的内部,且曝气管铺设在好氧池的底部;所述絮凝池位于好氧池的右侧,且好氧池右端的顶部与絮凝池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斜管沉淀池位于絮凝池的前侧,且絮凝池的出水口与斜管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贯通;所述污泥回流泵安装在斜管沉淀池内侧的底部,且污泥回流泵的出液端与回流管的进液端相连接;所述排泥阀安装在斜管沉淀池的底部;所述过滤池位于斜管沉淀池的右侧,且斜管沉淀池右端的顶部与过滤池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深床滤料设置在过滤池内侧的下部;所述配水区设置在过滤池内侧的底部,且配水区位于深床滤料的下方;所述连通管铺设在过滤池的底部,且连通管的出液口位于配水区内;所述液位计安装在滤池上部的内壁上;所述排水管安装在滤池的上部,且排水电动阀安装在排水管上;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设备本体的外部;所述反冲洗水箱位于滤池的右侧,且反冲洗水箱的上部与滤池的上部相贯通;所述连通管的进液端安装在反冲洗水箱的底部,且连通管的进液口与反冲洗水箱相贯通;所述溢流管设置在反冲洗水箱左侧上部的外壁上,且溢流管的进液端与反冲洗水箱相贯通;所述操作间位于反冲洗水箱的下方,且紫外线消毒器安装在操作间内;所述溢流管的出液端端与紫外线消毒器相连接,且紫外线消毒器的出液端与出水管相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设备本体的外部;所述风机安装在操作间内,且风机与曝气管的进气端相连接;所述加药设备安装在操作间内,且加药设备与絮凝池通过加药管道相连接;所述控制柜安装在操作间内,且排水电动阀、液位计与控制柜电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所述反冲洗水箱的底部呈阵列状安装有N根连通管,且连通管使反冲洗水箱与过滤池的配水区连通。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滤池右侧的上部,且连通管的底端位于滤池左侧的下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所述絮凝池共分为三段,且三段絮凝池之间相互连通,并且每段内部填装微涡流絮凝反应球,所述微涡流絮凝反应球为ABS材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中间位置安装有N根呈蜂窝形分布的塑料斜管,且斜管沉淀池的下部斗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所述反冲洗水箱内的液面高度与滤池内的液面高度相同。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反冲洗水箱的底部呈阵列状安装有N根连通管,且连通管使反冲洗水箱与过滤池的配水区连通,排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滤池右侧的上部,且连通管的底端位于滤池左侧的底部的设置,反冲洗水箱与过滤池之间通过连通管实现了水的输送,当两者的液面存在高度差时液面高的一侧的水会经连通管流通至液面低的一侧,工作原理与连通器相同,从而实现了装置的反冲洗功能,并且无需任何机电设备的辅助,节省了机电设备的投入。2、本技术斜管沉淀池的中间位置安装有N根呈蜂窝形分布的塑料斜管,且斜管沉淀池的下部斗状的设置,絮体去除率高,并且方便污泥的收集。3、本技术通过对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改进,具有布局设计合理,通过一台电磁阀的关闭与开启实现反冲洗和过滤状态的循环,节省了机电设备和药剂的投入,节约能源,实用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过滤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过滤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过滤状态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反洗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反洗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反洗状态后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设备本体1、进水管2、厌氧池3、生物填料4、回流管5、好氧池6、好氧池生物填料7、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过滤池10、排水电动阀11、反冲洗水箱12、出水管13、紫外线消毒器14、加药设备15、风机16、排水管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进水管(2)、厌氧池(3)、生物填料(4)、回流管(5)、好氧池(6)、好氧池生物填料(7)、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过滤池(10)、排水电动阀(11)、反冲洗水箱(12)、出水管(13)、紫外线消毒器(14)、加药设备(15)、风机(16)、排水管(17)、连通管(18)、配水区(19)、深床滤料(20)、污泥回流泵(21)、曝气管(22)、控制柜(23)、操作间(24)、液位计(25)、溢流管(26)、排泥阀(27);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1)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状,且设备本体(1)由生化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两部分构成;所述生化处理区包括厌氧池(3)、好氧池(6),深度处理区包括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过滤池(10);所述进水管(2)位于厌氧池(3)左端的顶部,且生物填料(4)设置在厌氧池(3)的内部;所述回流管(5)的出液端位于厌氧池(3)右端的顶部;所述好氧池(6)位于厌氧池(3)的右侧,且厌氧池(3)右端的顶部与好氧池(6)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好氧池生物填料(7)设置在好氧池(6)的内部,且曝气管(22)铺设在好氧池(6)的底部;所述絮凝池(8)位于好氧池(6)的右侧,且好氧池(6)右端的顶部与絮凝池(8)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斜管沉淀池(9)位于絮凝池(8)的前侧,且絮凝池(8)的出水口与斜管沉淀池(9)的进水口相贯通;所述污泥回流泵(21)安装在斜管沉淀池(9)内侧的底部,且污泥回流泵(21)的出液端与回流管(5)的进液端相连接;所述排泥阀(27)安装在斜管沉淀池(9)的底部;所述过滤池(10)位于斜管沉淀池(9)的右侧,且斜管沉淀池(9)右端的顶部与过滤池(10)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深床滤料(20)设置在过滤池(10)内侧的下部;所述配水区(19)设置在过滤池(10)内侧的底部,且配水区(19)位于深床滤料(20)的下方;所述连通管(18)铺设在过滤池(10)的底部,且连通管(18)的出液口位于配水区(19)内;所述液位计(25)安装在滤池(10)上部的内壁上;所述排水管(17)安装在滤池(10)的上部,且排水电动阀(11)安装在排水管(17)上;所述排水管(17)的出水端延伸至设备本体(1)的外部;所述反冲洗水箱(12)位于滤池(10)的右侧,且反冲洗水箱(12)的上部与滤池(10)的上部相贯通;所述连通管(18)的进液端安装在反冲洗水箱(12)的底部,且连通管(18)的进液口与反冲洗水箱(12)相贯通;所述溢流管(26)设置在反冲洗水箱(12)左侧上部的外壁上,且溢流管(26)的进液端与反冲洗水箱(12)相贯通;所述操作间(24)位于反冲洗水箱(12)的下方,且紫外线消毒器(14)安装在操作间(24)内;所述溢流管(26)的出液端端与紫外线消毒器(14)相连接,且紫外线消毒器(14)的出液端与出水管(13)相连接;所述出水管(13)的出水端延伸至设备本体(1)的外部;所述风机(16)安装在操作间(24)内,且风机(16)与曝气管(22)的进气端相连接;所述加药设备(15)安装在操作间(24)内,且加药设备(15)与絮凝池(8)通过加药管道相连接;所述控制柜(23)安装在操作间(24)内,且排水电动阀(11)、液位计(25)与控制柜(23)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节能型深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进水管(2)、厌氧池(3)、生物填料(4)、回流管(5)、好氧池(6)、好氧池生物填料(7)、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过滤池(10)、排水电动阀(11)、反冲洗水箱(12)、出水管(13)、紫外线消毒器(14)、加药设备(15)、风机(16)、排水管(17)、连通管(18)、配水区(19)、深床滤料(20)、污泥回流泵(21)、曝气管(22)、控制柜(23)、操作间(24)、液位计(25)、溢流管(26)、排泥阀(27);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1)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状,且设备本体(1)由生化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两部分构成;所述生化处理区包括厌氧池(3)、好氧池(6),深度处理区包括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过滤池(10);所述进水管(2)位于厌氧池(3)左端的顶部,且生物填料(4)设置在厌氧池(3)的内部;所述回流管(5)的出液端位于厌氧池(3)右端的顶部;所述好氧池(6)位于厌氧池(3)的右侧,且厌氧池(3)右端的顶部与好氧池(6)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好氧池生物填料(7)设置在好氧池(6)的内部,且曝气管(22)铺设在好氧池(6)的底部;所述絮凝池(8)位于好氧池(6)的右侧,且好氧池(6)右端的顶部与絮凝池(8)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斜管沉淀池(9)位于絮凝池(8)的前侧,且絮凝池(8)的出水口与斜管沉淀池(9)的进水口相贯通;所述污泥回流泵(21)安装在斜管沉淀池(9)内侧的底部,且污泥回流泵(21)的出液端与回流管(5)的进液端相连接;所述排泥阀(27)安装在斜管沉淀池(9)的底部;所述过滤池(10)位于斜管沉淀池(9)的右侧,且斜管沉淀池(9)右端的顶部与过滤池(10)左端的顶部相贯通;所述深床滤料(20)设置在过滤池(10)内侧的下部;所述配水区(19)设置在过滤池(10)内侧的底部,且配水区(19)位于深床滤料(20)的下方;所述连通管(18)铺设在过滤池(10)的底部,且连通管(18)的出液口位于配水区(19)内;所述液位计(25)安装在滤池(10)上部的内壁上;所述排水管(17)安装在滤池(10)的上部,且排水电动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忠显
申请(专利权)人:康忠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