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422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海啸波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包括水槽,水槽中具有水道,水道的内端开口处设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内端开口的进水闸门;沿着所述水道自内而外的方向,水道的底部依序具有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过渡斜面自下而上倾斜,连通所述湿床面及干床面;干床面上设置有模拟被海啸波冲击的建筑结构;水槽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水道的排水口,排水口设置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排水闸门;通过将水冲入水槽的水道内,模拟形成海啸波,将水道的底部依序布置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这样,水道的结构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结构,可以较佳的获取海啸波破坏机制的特性。

Channel Layout Structure of Tsunami Wave Simulation Experi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海啸波的
,具体而言,涉及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海啸波在大洋传播时难以察觉,而上岸后波能聚集,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陨石坠落等一系列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引起。近几年来,全球共发生了多起海啸灾害,包括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0年智利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海啸等等。海啸对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强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桥梁、码头、海堤等海工建筑物,因此对于海啸波上岸变形及其对海工建筑物的破坏机制等问题已成为了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紧张的问题。在东海、南海开发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是亟待解决极端水动力条件对海工建筑物以及设施造成的破坏。此外,随着电力能源的短缺以及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我国将走向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必由之路。而靠近沿海的核电设施必须能够抵御海啸灾害的破坏,才可保障沿海城市的长远发展。这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我国对海啸破坏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很多学者都利用海啸波模拟实验测控装置对海啸波的破坏机制进行研究,海啸波模拟实验测控装置中具有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现有技术中,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包括水槽,水槽内具有水道,水道往往仅具有单一的干床面或单一的湿床面,结构过于单一,从而难以获得海啸波破坏机制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的水道的结构过于单一,导致难以获得海啸波破坏机制的特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包括水槽,所述水槽中具有水道,所述水道贯穿所述水槽的内端部,形成连通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处设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内端开口的进水闸门,所述水槽的外端部封闭设置;沿着所述水道自内而外的方向,所述水道的底部依序具有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的高度高于所述湿床面的高度,所述过渡斜面自下而上倾斜,连通所述湿床面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上设置有模拟被海啸波冲击的建筑结构;所述水槽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水道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排水闸门。进一步的,所述水槽具有形成两个相对布置的长边侧壁,两个所述长边侧壁沿着海啸波的传输方向延伸布置;所述长边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凹陷条,多个所述凹陷条呈上下错位间隔布置。进一步的,所述长边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布置在相邻的凹陷条之间,且多个所述凸起呈上下错位布置。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斜面上设置有倾斜槽道,所述倾斜槽道沿着过渡斜面的倾斜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倾斜槽道上沿着所述倾斜槽道上下往复移动的滚珠;所述滚珠的表面设置有圆环槽,所述圆环槽沿着所述滚珠的滚动方向延伸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湿床面上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沿着所述湿床面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轨道上活动连接有多个移动片,所述移动片沿着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移动片的下端活动连接在轨道上,所述移动片的上端朝上延伸,且平撑为片体,所述片体与海啸波的流动方向垂直。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片的下端具有嵌入在轨道内部的活动条,所述活动条朝向所述移动片的下端的两侧延伸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湿床面上设置有多个并行布置的所述轨道,在相邻的所述轨道之间设置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底部朝下延伸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湿床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盘悬置在所述湿床面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盘的上部具有朝下凹陷且上部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中设置有多个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螺旋壁,所述螺旋壁由所述凹槽的侧壁逐渐盘旋至转盘的中心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干床面上设置有振动板,所述振动板平铺在所述干床面上,所述振动板与水槽外部的振动器通过连杆连接,由所述振动器驱动振动板振动,所述振动板沿着所述海啸波的流动方向振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通过将水冲入水槽的水道内,模拟形成海啸波,将水道的底部依序布置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这样,水道的结构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结构,可以较佳的获取海啸波破坏机制的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湿床面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过渡斜面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干床面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海啸波模拟实验测控装置,包括控制器、蓄水池101以及水槽200;控制器作为整个海啸波模拟实验测控装置的控制及处理中心,用于控制运行以及数据接收处理等;蓄水池101内具有外周封闭包围的蓄水腔100,水槽200呈直条状,水槽200中具有水道,水槽200的顶部高度不低于蓄水池101的顶部高度。沿着蓄水腔100自内而外的方向,水槽200具有置于蓄水腔100内部的内部段以及置于蓄水腔100外部的外部段,水道贯穿水槽200的内端部,形成连通水道的内端开口,内端开口处设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内端开口的进水闸门202,水槽200的外端部封闭设置;当蓄水池101的蓄水腔100内放置足够的水后,打开进水闸门202,蓄水腔100内的水冲入水道内,形成模拟海啸波600的效果,当然,根据蓄水腔100内的水位高低以及进水闸门202的打开程度,海啸波600的模拟强度则对应不同。沿着水道自内而外的方向,水道的底部依序具有湿床面201、过渡斜面205以及干床面203,干床面203的高度高于湿床面201的高度,过渡斜面205自下而上倾斜,连通湿床面201及干床面203;也就是说,干床面203位于湿床面201的上方,通过过渡斜面205进行连接;干床面203上设置有模拟被海啸波600冲击的建筑结构。湿床面201及干床面203上分别设置有竖立杆,竖立杆上设置有波高计400,通过波高计400则可以测量海啸波600的波高;建筑物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朝向所述海啸波600的传输方向布置,通过压力传感器,则可以得到海啸波600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强度等等;干床面203上设置第一摄像头402,建筑结构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摄像头403,通过第一摄像头402及第二摄像头403可以不同角度以及位置获取海啸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槽,所述水槽中具有水道,所述水道贯穿所述水槽的内端部,形成连通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处设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内端开口的进水闸门,所述水槽的外端部封闭设置;沿着所述水道自内而外的方向,所述水道的底部依序具有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的高度高于所述湿床面的高度,所述过渡斜面自下而上倾斜,连通所述湿床面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上设置有模拟被海啸波冲击的建筑结构;所述水槽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水道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排水闸门。

【技术特征摘要】
1.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槽,所述水槽中具有水道,所述水道贯穿所述水槽的内端部,形成连通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所述水道的内端开口处设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内端开口的进水闸门,所述水槽的外端部封闭设置;沿着所述水道自内而外的方向,所述水道的底部依序具有湿床面、过渡斜面以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的高度高于所述湿床面的高度,所述过渡斜面自下而上倾斜,连通所述湿床面及干床面;所述干床面上设置有模拟被海啸波冲击的建筑结构;所述水槽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水道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有封闭或自下而上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排水闸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具有形成两个相对布置的长边侧壁,两个所述长边侧壁沿着海啸波的传输方向延伸布置;所述长边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凹陷条,多个所述凹陷条呈上下错位间隔布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边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布置在相邻的凹陷条之间,且多个所述凸起呈上下错位布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啸波模拟实验水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斜面上设置有倾斜槽道,所述倾斜槽道沿着过渡斜面的倾斜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倾斜槽道上沿着所述倾斜槽道上下往复移动的滚珠;所述滚珠的表面设置有圆环槽,所述圆环槽沿着所述滚珠的滚动方向延伸布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啸波模拟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王磊邢方亮陈若舟林俊丘瑾炜王天奕郭泽斌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