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739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前板和后板,其特征在于,前板与后板之间留有预设距离,且前板与后板之间铰接相连,前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分界线及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的分界线均垂直于床身方向,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表面设有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的下表面应力孔的边缘处设有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第二板体的上表面沿垂直于床身方向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条形槽,条形槽将第二板体分隔成多个板体分部;能够显著提高床板表面平整性及平面稳定性、同时又能实现床板的升降调节。

A sickbed board with four-fold load-bear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病床,一般分为直板式和升降式两种,直板式病床虽然可以满足患者所需的基本要求,但是当患者在坐起时,会感觉到不适且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与康复。升降式病床的出现不但替代了直板式病床的基本性能,还解决了患者的坐起问题,但是现有的升降式病床现在只涉及单一的上身升降或者下身升降,结构比较单一,功能性较弱。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320488951.9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弧形床板病床,床板包括床板A、床板B、床板C和床板D,所述床板B固定于所述床架上,其一端通过金属软连接与所述床板A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床板C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床板C另一端通过金属软连接与所述床板D连接。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的金属软连接作为床板A、床板B、床板C与床板D的过度连接部分,能够实现在床板A和床板D升降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所用的金属软连接结构虽然能够起到床板升降过程中的缓冲作用,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当病床床板处于平放状态时,由于金属软连接的存在,床板表面尤其在金属软连接处的平整性及平面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当病人经床沿坐到床板上时,金属软连接在床板边缘处很容易发生一定的凹陷形变,甚至这种形变会对病人肌肤造成损伤,而且病床的使用率又较高,反复的形变容易造成床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显著提高床板表面平整性及平面稳定性、同时又能实现床板的升降调节的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而且能够避免坐压产生的形变,提高床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包括前板和后板,其特征在于,前板和后板设置为对称式结构,前板与后板之间留有预设距离,且前板与后板之间铰接相连,所述前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分界线及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的分界线均垂直于床身方向,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表面设有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的下表面应力孔的边缘处设有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所述第二板体的上表面沿垂直于床身方向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条形槽,条形槽将第二板体分隔成多个板体分部;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底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管,第二板体底端设置有铰接相连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铰接相连,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板体底端的支撑管固定相连,第二支管的另一端与第三板体底端的支撑管固定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应力孔截面设置呈圆形或椭圆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的铰接点位于第二板体的中部底端。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管为成对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成对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第二板体上的条形槽,使得床板为平面状态时,床板表面则为普通的平板,表面平整度及稳定性均较好,而且边缘坐压时不会是板体产生形变,利于提高床板的使用寿命;同时条形槽的设置能够使第二板体在下部顶升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弯曲,进而实现床板升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图中:1.前板,2.后板,3.第一板体,4.第二板体,5.第三板体,6.应力孔,7.加强筋,8.条形槽,9.板体分部,10.支撑管,11.第一支管,12.第二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包括前板1和后板2,前板1和后板2设置为对称式结构,前板1与后板2之间留有预设距离,且前板1与后板2之间铰接相连,所述前板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板体3、第二板体4和第三板体5,第一板体3与第二板体4之间的分界线及第二板体4与第三板体5的分界线均垂直于床身方向,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表面设有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6,应力孔6截面可设置呈圆形或椭圆形,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的下表面应力孔6的边缘处设有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7,所述第二板体4的上表面沿垂直于床身方向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条形槽8,条形槽的深度不小于第二板体厚度的五分之四,条形槽8将第二板体4分隔成多个板体分部9,条形槽8的设置使得第二板体4上多个板体分部9之间呈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底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管10,第二板体4底端设置有铰接相连的第一支管11和第二支管12,第一支管11与第二支管12铰接相连,且第一支管11与第二支管12的铰接点位于第二板体4的中部底端,第一支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一板体3底端的支撑管10固定相连,第二支管12的另一端与第三板体5底端的支撑管10固定相连。本技术所述的支撑管10及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均为沿床身方向成对设置,且各板体均采用塑料制品。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二板体上的条形槽,使得床板为平面状态时,床板表面则为普通的平板,表面平整度及稳定性均较好,而且边缘坐压时不会是板体产生形变,利于提高床板的使用寿命;而当需要将床板进行升降操作时,位于其正下方的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的铰接点则可在外力的顶升作用下向上将第二板体的中部顶起,条形槽的设置能够使各板体分部之间分离进而使第二板体产生弯曲,类似于扇子的扇面展开弯曲的原理,进而实现调节角度、实现床板升降;设置的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以及应力孔边缘出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能够满足减轻床板重量的同时又满足床板抗压强度的需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包括前板(1)和后板(2),其特征在于,前板(1)和后板(2)设置为对称式结构,前板(1)与后板(2)之间留有预设距离,且前板(1)与后板(2)之间铰接相连,所述前板(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板体(3)、第二板体(4)和第三板体(5),第一板体(3)与第二板体(4)之间的分界线及第二板体(4)与第三板体(5)的分界线均垂直于床身方向,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表面设有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6),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的下表面应力孔(6)的边缘处设有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7),所述第二板体(4)的上表面沿垂直于床身方向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条形槽(8),条形槽(8)将第二板体(4)分隔成多个板体分部(9);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底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管(10),第二板体(4)底端设置有铰接相连的第一支管(11)和第二支管(12),第一支管(11)与第二支管(12)铰接相连,第一支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一板体(3)底端的支撑管(10)固定相连,第二支管(12)的另一端与第三板体(5)底端的支撑管(10)固定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四倍承重结构的病床床板,包括前板(1)和后板(2),其特征在于,前板(1)和后板(2)设置为对称式结构,前板(1)与后板(2)之间留有预设距离,且前板(1)与后板(2)之间铰接相连,所述前板(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板体(3)、第二板体(4)和第三板体(5),第一板体(3)与第二板体(4)之间的分界线及第二板体(4)与第三板体(5)的分界线均垂直于床身方向,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表面设有冲压结构形成的应力孔(6),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的下表面应力孔(6)的边缘处设有冲压结构延展形成的加强筋(7),所述第二板体(4)的上表面沿垂直于床身方向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条形槽(8),条形槽(8)将第二板体(4)分隔成多个板体分部(9);所述第一板体(3)和第三板体(5)底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政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铭泰医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