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变压器包括第一铁芯、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第一铁芯包括第一上轭铁、第一下轭铁和第一芯柱,变压器还包括第二铁芯,第二铁芯包括第二上轭铁、第二下轭铁和第二芯柱;第二芯柱与第一芯柱间隔平行设置,每个第二芯柱的一侧均设有一与其组合使用的第一芯柱,每个第一芯柱上均绕有次级绕组,每个第一芯柱和相应的第二芯柱上绕有初级绕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变压器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时,初级绕组上的输入电流瞬间增大,此时,初级绕组和第二芯柱形成了具有高阻抗的电抗器结构,从而增加了整个电力系统的阻抗,进而限制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
Transfor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压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
,具体涉及一种能有效限制短路电流的变压器。
技术介绍
1870年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弥补电力系统阻抗的降低和限制短路电流,提高变压器的阻抗是切实有效的措施。现有技术中,提高变压器的高阻抗多采用增加变压器的线圈匝数和串联电抗器的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均会使变压器的体积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并能有效限制电力系统短路电流的变压器,以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铁芯、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第一铁芯包括第一上轭铁、第一下轭铁和第一芯柱,所述第一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轭铁和所述第一下轭铁之间,所述变压器还包括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包括第二上轭铁、第二下轭铁和第二芯柱;所述第二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在所述第二上轭铁和所述第二下轭铁之间,所述第二芯柱与所述第一芯柱间隔平行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芯柱的一侧均设有一与其组合使用的所述第一芯柱,每个所述第一芯柱上均绕有所述次级绕组,每个所述第一芯柱和相应的所述第二芯柱上绕有所述初级绕组。进一步地,所述次级绕组和所述初级绕组为内外层嵌套设置,所述次级绕组绕设在内层,所述初级绕组绕设在外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柱、所述第二芯柱、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相互之间设置有绝缘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轭铁、所述第一芯柱和所述第一下轭铁共同构成一无接缝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轭铁、所述第一下轭铁、所述第二上轭铁和所述第二下轭铁均为多边形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轭铁、所述第一下轭铁、所述第二上轭铁和所述第二下轭铁均为圆环形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芯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轭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轭铁之间存在间隙;或者所述第二芯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轭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轭铁之间存在间隙。进一步地,所述变压器还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一铁芯、相应的所述第二铁芯、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的外周。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壳上还设有多个散热通道。本技术提供的变压器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时,初级绕组上的输入电流瞬间增大,此时,初级绕组和第二芯柱形成了具有高阻抗的电抗器结构,从而增加了整个电力系统的阻抗,进而限制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变压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变压器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1所述的变压器沿IV方向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变压器100第一铁芯10第一上轭铁11第一下轭铁12第一芯柱13第二铁芯20第二上轭铁21第二下轭铁22第二芯柱23连接件30连接杆31盖板32防护壳40散热通道41初级绕组50次级绕组6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和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压器100,该变压器100为三相交流变压器,能有效的限制短路电流,变压器100的一端为与电网相连的输入端,另一端为与用户端相连的输出端。该变压器100包括第一铁芯10、第二铁芯20、连接件30、防护壳40、初级绕组50和次级绕组60。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3,第一铁芯10包括第一上轭铁11、第一下轭铁12和第一芯柱13。第一芯柱13至少为两个并均匀间隔设置在第一上轭铁11和第一下轭铁12之间。第二铁芯20包括第二上轭铁21、第二下轭铁22和第二芯柱23。第二芯柱23至少为两个并均匀间隔设置在第二上轭铁21和第二下轭铁22之间,每个第二芯柱23的一侧均设有一第一芯柱13,每个第一芯柱13和设于其一侧的第二芯柱23组合使用。每个第一芯柱13上均绕设有次级绕组60,每个第一芯柱13和相应的第二芯柱23上绕有初级绕组50,初级绕组50为变压器100的输入端,次级绕组60为变压器100的输出端。第一铁芯10、初级绕组50和次级绕组60形成了变压器100结构,能对电网输入的电压进行升压或降压;第二铁芯20和初级绕组50形成了高阻抗的电抗器结构,能在变压器100短路时限制短路电流。本技术提供的变压器100的工作原理在于:当变压器100的输入电流正常时,电流通入初级绕组50并产生穿过次级绕组60的变化的磁通量,次级绕组60和第二芯柱23上均会产生感应电流,次级绕组60上产生的感应电流会输出到用户;当变压器100发生短路时,初级绕组50上的输入电流瞬间增大,产生的穿过次级绕组60的磁通量瞬间增大,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此时,初级绕组50和第二芯柱23形成了具有高阻抗的电抗器结构,第二芯柱23上的感应电流会产生阻碍磁通量增大的磁场,进而阻碍变压器100上的初级绕组50上的电流继续增大,从而有效的限制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具体地,第一上轭铁11和第一下轭铁12均为硅钢材质制成的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第一芯柱13为硅钢材质制成的柱状结构,第一芯柱1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芯柱13间隔设置在第一上轭铁11和第一下轭铁12之间并组成三角形柱体结构。并且,第一上轭铁11、所述第一芯柱13和第一下轭铁12共同构成一无接缝的整体结构,以形成完整的磁路。第一上轭铁11、第一下轭铁12和第一芯柱13形成了变压器100的框架结构。具体地,第二上轭铁21和第二下轭铁22均为硅钢材质制成的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第二芯柱23为硅钢材质制成的柱状结构,第二芯柱2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芯柱23间隔设置在第二上轭铁21和第二下轭铁22之间并组成三角形柱体结构。第二上轭铁21、第二下轭铁22和第二芯柱23形成了电抗器的框架结构。由于电抗器的磁路中存在气隙,从而使得电抗值近似于气隙磁路特性。进一步地,该气隙可以为第二芯柱23的一端与第二上轭铁21之间的间隙,也可以为第二芯柱23的一端与第二下轭铁22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第二芯柱23的一端与第二上轭铁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轭铁22之间存在间隙;或者第二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铁芯、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第一铁芯包括第一上轭铁、第一下轭铁和第一芯柱,所述第一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轭铁和所述第一下轭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还包括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包括第二上轭铁、第二下轭铁和第二芯柱;所述第二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在所述第二上轭铁和所述第二下轭铁之间,所述第二芯柱与所述第一芯柱间隔平行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芯柱的一侧均设有一与其组合使用的所述第一芯柱,每个所述第一芯柱上均绕有所述次级绕组,每个所述第一芯柱和相应的所述第二芯柱上绕有所述初级绕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铁芯、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第一铁芯包括第一上轭铁、第一下轭铁和第一芯柱,所述第一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轭铁和所述第一下轭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还包括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包括第二上轭铁、第二下轭铁和第二芯柱;所述第二芯柱至少为两个并间隔设在所述第二上轭铁和所述第二下轭铁之间,所述第二芯柱与所述第一芯柱间隔平行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芯柱的一侧均设有一与其组合使用的所述第一芯柱,每个所述第一芯柱上均绕有所述次级绕组,每个所述第一芯柱和相应的所述第二芯柱上绕有所述初级绕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组和所述初级绕组为内外层嵌套设置,所述次级绕组绕设在内层,所述初级绕组绕设在外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柱、所述第二芯柱、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相互之间设置有绝缘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品,张礼扬,鞠万金,邓雁军,王昭翔,谢光元,周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