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接力泵,属于接力泵领域,包括:泵送结构、第一大直径连接管、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以及把手。泵送结构,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第一大直径连接管,位于所述出水管的侧面并与所述出水管连通。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相对设置,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把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连接。泵送结构通过出水管将水流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送出,通过将把手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连接,使得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中的水流能够对把手进行降温,保证长时间运行后,把手的温度不会过高,避免对握持把手的操作者造成伤害。
Portable relay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接力泵
本技术属于接力泵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接力泵。
技术介绍
便携式接力泵为了提高便携性,其整体结构设计的十分紧凑,并设计有把手进行搬运。然而由于便携式接力泵的动力源一般采用内燃机,导致便携式接力泵运行一段时间后,整体结构包括把手的温度较高,容易对握持把手的操作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接力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便携式接力泵长时间运行后,把手温度升高,容易对握持把手的操作者造成伤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接力泵,包括:泵送结构、第一大直径连接管、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以及把手。泵送结构,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第一大直径连接管,位于所述出水管的侧面并与所述出水管连通。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相对设置,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把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出水管顶部的检修盖;所述把手位于所述检修盖的后侧上方。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小接管以及第二小接管。第一小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前侧,与所述泵送结构的出水管连通。第二小接管,位于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前侧,与所述泵送结构的出水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同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小接管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的夹角60°≥α≥3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小接管与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的夹角60°≥β≥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外端设有密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密封盖以及连接带。密封盖,前端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螺纹连接,外周设有径向卡杆。连接带,一端与所述密封盖后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泵送结构包括:动力装置以及泵体。泵体,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为双级泵,所述动力装置为内燃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便携式接力泵,泵送结构通过出水管将水流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送出,通过将把手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连接,使得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中的水流能够对把手进行降温,保证长时间运行后,把手的温度不会过高,避免对握持把手的操作者造成伤害。即使第一大直径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仅有一根有水流流过也能够保证把手的散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泵送结构;11-出水管;12-检修盖;13-动力装置;14-泵体;15-进水管;20-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1-密封盖;22-连接带;30-第二大直径连接管;40-把手;50-第一小接管;60-第二小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进行说明。便携式接力泵,包括:泵送结构10、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以及把手40。泵送结构10,设有进水管15和出水管11。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位于出水管11的侧面并与出水管11连通。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相对设置,与出水管11连通。把手40,两端分别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便携式接力泵,泵送结构10通过出水管11将水流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送出,通过将把手40分别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使得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中的水流能够对把手40进行降温,保证长时间运行后,把手40的温度不会过高,避免对握持把手40的操作者造成伤害。即使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仅有一根有水流流过也能够保证把手40的散热。具体地,泵送结构10与现有的便携式接力泵结构相同,进水管设置在泵送结构10的前侧,出水管11设置在泵送结构10的顶部。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相对设置在出水管11的两侧。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各自的内端与出水管11连通,外端用于与外部管路连通。把手40呈倒U形,两端分别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设于出水管11顶部的检修盖12;把手40位于检修盖12的后侧上方。具体地,出水管11竖直设置在泵送结构10的顶部,检修盖12通过螺纹连接将出水管11顶部密封,通过将检修盖12拆下能够向泵送结构10内部灌水或者观察泵送结构10的内部情况。把手40向后倾斜,使把手40位于检修盖12的后侧上方,避免把手40占据检修盖12的上方空间,影响使用。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小接管50以及第二小接管60第一小接管50,位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前侧,与泵送结构10的出水管11连通。第二小接管60,位于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前侧,与泵送结构10的出水管11连通。具体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第一小接管50和第二小接管60分别用于与不同的管路连接。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的管径相同,第一小接管50和第二小接管60的管径相同,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的管径大于第一小接管50的管径。把手40与管径较大的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较大的水流量能够更好的保证把手40的散热。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同轴设置。具体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固定在出水管11的两侧,并同轴设置。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小接管50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的夹角60°≥α≥30°。具体地,第一小接管50与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均水平设置,两者之间的夹角60°≥α≥30°,使得第一小接管50和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各自周围的空间更大,便于管路的连接。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小接管60与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的夹角60°≥β≥30°。具体地,第二小接管60与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均水平设置,两者之间的夹角60°≥β≥30°,使得第二小接管60和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各自周围的空间更大,便于管路的连接。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力泵的一种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接力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送结构(10),设有进水管(15)和出水管(11);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位于所述出水管(11)的侧面并与所述出水管(11)连通;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相对设置,与所述出水管(11)连通;以及把手(4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接力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送结构(10),设有进水管(15)和出水管(11);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位于所述出水管(11)的侧面并与所述出水管(11)连通;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相对设置,与所述出水管(11)连通;以及把手(4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接力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出水管(11)顶部的检修盖(12);所述把手(40)位于所述检修盖(12)的后侧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接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和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同轴设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接力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小接管(50),位于所述第一大直径连接管(20)前侧,与所述泵送结构(10)的出水管(11)连通;以及第二小接管(60),位于所述第二大直径连接管(30)前侧,与所述泵送结构(10)的出水管(11)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文,郑治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威尼盛护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