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239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8:10
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包括电缆电极本体以及设置在电缆电极本体内的内冷却铜管。电缆电极本体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另一端设有冷却液进液口,在电极管道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出液口,在电极管道的端面上设有导线连接口,导线连接口与冷却液进液口之间通过连接通孔连通,在连接通孔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内冷却铜管的一端与连接通孔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内冷却铜管与冷却液内管套接,能使冷却液内管的端口部在承受较大的往复推力下而不再滑动;内冷却铜管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与冷却液内管套接,防止电缆在电缆电极连接部位发生过度弯曲。

A kind of liquid-cooled cable electrode for high-power charg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的大功率充电桩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短时间内为新能源汽车充满电,需要大的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公知的电缆会因导线过热而无法使用,最新的充电技术是通过使用液冷电缆解决大功率充电桩电缆过热问题的。现已公开的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如图1所示,冷却液内管穿过电缆电极的通孔与冷却液进液口连通,冷却液流入冷却液内管,再通过冷却液外通道从冷却液出液口处流出,从而对电缆中的导线进行冷却。上述充电桩用液冷电缆在实际使用中要随着充电枪的移动而不停的弯曲,尤其在电缆电极与电缆连接部位甚至会发生过度弯曲,由于冷却液内管为四氟乙烯塑料材质,会使冷却液在该部位因冷却液内管折弯而造成循环不畅;另外由于冷却液内管进液口端插接在电缆电极的通孔中,由于四氟乙烯材质比较硬、弹性差、摩擦力小,电缆弯曲会对通孔中的冷却液内管施加轴向往复力,电缆经常地弯曲会使冷却液内管进液口端在通孔内滑动、甚至滑脱,造成冷却循环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包括电缆电极本体以及设置在电缆电极本体内的内冷却铜管。所述电缆电极本体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另一端设有冷却液进液口,在电极管道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出液口;电极管道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口,导线连接口与冷却液进液口之间通过连接通孔连通,且连接通孔的内径小于电极管道的内径;所述连接通孔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内冷却铜管的一端与连接通孔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且内冷却铜管的外径小于电极管道的内径;在电缆电极本体上设有安装座。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液进液口端的外轮廓为与电极管道同轴的圆柱形,且该圆柱形的直径大于电极管道的外径。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在所述冷却液进液口端的外圆柱面上设有出液口平台,所述冷却液出液口位于出液口平台上。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座位于冷却液进液口端的圆柱形外端面上。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所述的连接通孔为螺纹孔,所述内冷却铜管位于连接通孔内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连接通孔螺接。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内冷却铜管与连接通孔密封连接为过盈配合连接。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电极管道的外管壁上设有马牙齿。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内冷却铜管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的一端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止退槽。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进液口快接接头。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液出液口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出液口快接接头。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通过在内冷却铜管的一端与连接通孔过盈配合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使冷却液通过内冷却铜管流入冷却液内通道,也使进液与出液相互隔离。内冷却铜管有止退槽的一端与冷却液内管套接,能使冷却液内管的端口部在承受较大的往复推力下而不再滑动,防止了因滑脱而造成的冷却循环失效;内冷却铜管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并与冷却液内管套接,对冷却液内管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电缆在电缆电极连接部位发生过度弯曲,从而避免因冷却液内管折弯而造成冷却液循环不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电缆电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轴侧向示意图。图3为图2的轴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工作时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1、电缆电极本体;1.1、电极管道;1.2、导线连接口;1.3、马牙齿;1.4、冷却液进液口;1.5、冷却液出液口;1.6、连接通孔;1.7、安装座;1.8、出液口平台;2、内冷却铜管;2.1、止退槽;3、冷却液内管;4、软体导线;5、绝缘套管;6、密封卡箍;7、出液口快接接头;8、进液口快接接头;9、冷却液内通道;10、冷却液外通道。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可以详细的解释本技术内部结构,公开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技术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如图2-3所示,电缆电极本体1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1.1,另一端设有冷却液进液口1.4,在电极管道1.1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出液口1.5。电极管道1.1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口1.2,导线连接口1.2与冷却液进液口1.4之间通过连接通孔1.6连通,且连接通孔1.6的内径小于电极管道1.1的内径。连接通孔1.6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2,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过盈配合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冷却液进液口1.4端的外轮廓为与电极管道1.1同轴的圆柱形,该圆柱形的直径大于电极管道1.1的外径,在冷却液进液口1.4端的外圆柱面上设有出液口平台1.8,冷却液出液口1.5位于出液口平台1.8上。为了保证电缆电极本体1与充电桩导电铜板良好的电性连接,在冷却液进液口1.4端的圆柱形外端面上设有安装座1.7,安装座1.7通过螺钉与充电桩导电铜板连接。为了保证电极管道1.1与绝缘套管5的密封连接,在电极管道1.1的外管壁上设有马牙齿1.3。为了保证内冷却铜管2与冷却液内管3的可靠连接,所述内冷却铜管2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的一端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止退槽2.1。为了方便管路连接,冷却液进液口1.4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进液口快接接头8,冷却液出液口1.5为螺纹孔,螺纹孔内安装有出液口快接接头7。工作原理:如图4-5所示,软体导线4压接在导线连接口1.2内,用来导电;绝缘套管5通过密封卡箍6锁紧在电极管道1.1的马牙齿1.3上,用来构成密封通道。冷却液内管3的外壁与绝缘套管5的内壁形成截面为圆环形的空腔,该空腔为冷却液外通道10,冷却液内管3内的空腔为冷却液内通道9。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过盈配合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使冷却液通过内冷却铜管2流入冷却液内通道9,也使进液与出液相互隔离。内冷却铜管2有止退槽2.1的一端与冷却液内管3套接,能使冷却液内管3的端口部在承受较大的往复推力下而不再滑动,防止了因滑脱而造成的冷却循环失效;内冷却铜管2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并与冷却液内管3套接,对冷却液内管3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电缆在电缆电极连接部位发生过度弯曲,从而避免因冷却液内管3折弯而造成冷却液循环不畅。冷却液通过进液口快接接头8进入内冷却铜管2,再经与内冷却铜管2套接的冷却液内管3,流入冷却液内通道9。冷却液在电缆端子处进入冷却液外通道10,并通过出液口快接接头7流出电缆,实现对软体导线4以及电缆电极本体1的冷却。本技术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其特征是:包括电缆电极本体(1)以及设置在电缆电极本体(1)内的内冷却铜管(2);所述电缆电极本体(1)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1.1),另一端设有冷却液进液口(1.4),在电极管道(1.1)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出液口(1.5);电极管道(1.1)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口(1.2), 导线连接口(1.2)与冷却液进液口(1.4)之间通过连接通孔(1.6)连通,且连接通孔(1.6)的内径小于电极管道(1.1)的内径;所述连接通孔(1.6)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2),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且内冷却铜管(2)的外径小于电极管道(1.1)的内径;在电缆电极本体(1)上设有安装座(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其特征是:包括电缆电极本体(1)以及设置在电缆电极本体(1)内的内冷却铜管(2);所述电缆电极本体(1)的一端设有电极管道(1.1),另一端设有冷却液进液口(1.4),在电极管道(1.1)的管壁上设有冷却液出液口(1.5);电极管道(1.1)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液冷电缆软体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口(1.2),导线连接口(1.2)与冷却液进液口(1.4)之间通过连接通孔(1.6)连通,且连接通孔(1.6)的内径小于电极管道(1.1)的内径;所述连接通孔(1.6)内设置有内冷却铜管(2),内冷却铜管(2)的一端与连接通孔(1.6)密封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导线连接口(1.2),且内冷却铜管(2)的外径小于电极管道(1.1)的内径;在电缆电极本体(1)上设有安装座(1.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液进液口(1.4)端的外轮廓为与电极管道(1.1)同轴的圆柱形,且该圆柱形的直径大于电极管道(1.1)的外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桩用液冷电缆电极,其特征是:在所述冷却液进液口(1.4)端的外圆柱面上设有出液口平台(1.8),所述冷却液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昊哲杨国星臧重庆张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正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