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886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包括承载座、基座、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基座的底端均安装有固定桩,所述基座的顶端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且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远离基座的一端安装有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和基座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玻璃棉缓冲层,且玻璃棉缓冲层的内部均匀安装有抗压球,所述承载座和基座内侧壁上靠近玻璃棉缓冲层的一侧均设置有碳钢加固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承载座和基座的一端均设置有卡槽,在承载座和基座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与卡槽相互配合的卡块,从而使得承载座和基座之间能够互相拼接组合,方便改变承重结构的规格,满足不同屋顶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结构的实用性。

A Roof Load-Bearing Structure for Assembly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而屋顶是装配式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屋顶的质量通常需要采用承重结构,但是现有的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1.现有的结构多为固定式,不方便拼接和拆卸,从而增加了占地空间,并且也使得结构不方便运输。2.现有的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承重能力差,长期使用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3.现有的结构强度低,并且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导致结构出现腐蚀的现象,进而降低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方便拆卸、承重能力差以及强度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包括承载座、基座、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基座的底端均安装有固定桩,所述基座的顶端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且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远离基座的一端安装有承载座,所述承载座和基座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玻璃棉缓冲层,且玻璃棉缓冲层的内部均匀安装有抗压球,所述承载座和基座内侧壁上靠近玻璃棉缓冲层的一侧均设置有碳钢加固层,且碳钢加固层远离玻璃棉缓冲层的一侧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防腐层,所述承载座内部的顶端均匀设置有灌浆槽,所述承载座的顶端和基座的顶端均安装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内部均设置有预留腔,所述固定块上均设置有螺杆,所述预留腔的内部均安装有固定杆,且固定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均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两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均与复位弹簧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座和基座的一端均设置有卡槽,所述承载座和基座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与卡槽相互配合的卡块,所述承载座和基座通过卡槽与卡块之间构成榫卯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预留槽,所述承载座的底端和基座的顶端均设置有与预留槽相互配合的预留块,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通过预留块与预留槽之间构成拆卸安装结构,且预留槽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柱,并且螺柱靠近预留块的一端均设置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固定桩等间距固定在基座的底端,且固定桩的两端均设置有倒钩刺。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复位弹簧与套筒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碳钢加固层的内部均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均呈“工”字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通过在承载座和基座的一端均设置有卡槽,在承载座和基座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与卡槽相互配合的卡块,从而使得承载座和基座之间能够互相拼接组合,方便改变承重结构的规格,满足不同屋顶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结构的实用性。(2)该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通过安装有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座、连接杆、固定块、套筒和复位弹簧,将固定杆插进固定块的内部并通过螺杆进行固定,通过连接杆支撑固定块,从而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3)该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通过在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预留槽,在承载座的底端和基座的顶端均设置有与预留槽相互配合的预留块,且在预留槽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柱和橡胶垫,从而使得整个结构容易拆卸和安装,方便运输。(4)该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通过在承载座和基座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碳钢加固层和玻璃棉缓冲层,从而使得承载座和基座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基座和承载座的强度,玻璃棉缓冲层使得结构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进行缓冲,有效地延长了整个结构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基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卡槽;2、承载座;3、灌浆槽;4、螺杆;5、卡块;6、基座;7、第一支撑柱;8、固定桩;9、第二支撑柱;10、连接杆;11、固定块;12、预留腔;13、固定杆;14、套筒;15、复位弹簧;16、预留块;17、螺柱;18、橡胶垫;19、预留槽;20、玻璃棉缓冲层;21、抗压球;22、碳钢加固层;23、加强筋;24、聚四氟乙烯防腐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包括承载座2、基座6、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基座6的底端均安装有固定桩8,固定桩8等间距固定在基座6的底端,且固定桩8的两端均设置有倒钩刺,使得整个结构在使用时能够固定安装在屋顶上,提高了结构使用的稳固性,基座6的顶端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且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远离基座6的一端安装有承载座2,承载座2和基座6的一端均设置有卡槽1,承载座2和基座6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与卡槽1相互配合的卡块5,承载座2和基座6通过卡槽1与卡块5之间构成榫卯结构,从而使得承载座2和基座6能够将卡块5插进卡槽1的内部实现拼接和组合,满足不同屋顶的使用需求,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预留槽19,承载座2的底端和基座6的顶端均设置有与预留槽19相互配合的预留块16,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均通过预留块16与预留槽19之间构成拆卸安装结构,且预留槽19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柱17,并且螺柱17靠近预留块16的一端均设置有橡胶垫18,将螺柱17依次旋转,使得橡胶垫18向预留块16的两侧运动,从而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能够通过预留槽19从预留块16上拆卸,方便装配,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效率,承载座2和基座6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玻璃棉缓冲层20,且玻璃棉缓冲层20的内部均匀安装有抗压球21,承载座2和基座6内侧壁上靠近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碳钢加固层22,且碳钢加固层22远离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防腐层24,碳钢加固层22的内部均设置有加强筋23,且加强筋23均呈“工”字型结构,从而使得承载座2和基座6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定,强度更高,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的情况,承载座2内部的顶端均匀设置有灌浆槽3,承载座2的顶端和基座6的顶端均安装有固定块11,且固定块11的内部均设置有预留腔12,固定块11上均设置有螺杆4,预留腔12的内部均安装有固定杆13,且固定杆13远离固定块11的一端均固定有套筒14,套筒14的内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15,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两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安装有连接杆10,且连接杆10均与复位弹簧15连接,连接杆10通过复位弹簧15与套筒14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从而使得结构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通过复位弹簧15对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冲,有效地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包括承载座(2)、基座(6)、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6)的底端均安装有固定桩(8),所述基座(6)的顶端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且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远离基座(6)的一端安装有承载座(2),所述承载座(2)和基座(6)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玻璃棉缓冲层(20),且玻璃棉缓冲层(20)的内部均匀安装有抗压球(21),所述承载座(2)和基座(6)内侧壁上靠近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碳钢加固层(22),且碳钢加固层(22)远离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防腐层(24),所述承载座(2)内部的顶端均匀设置有灌浆槽(3),所述承载座(2)的顶端和基座(6)的顶端均安装有固定块(11),且固定块(11)的内部均设置有预留腔(12),所述固定块(11)上均设置有螺杆(4),所述预留腔(12)的内部均安装有固定杆(13),且固定杆(13)远离固定块(11)的一端均固定有套筒(14),所述套筒(14)的内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15),所述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两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安装有连接杆(10),且连接杆(10)均与复位弹簧(1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屋顶承重结构,包括承载座(2)、基座(6)、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6)的底端均安装有固定桩(8),所述基座(6)的顶端分别竖向安装有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且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远离基座(6)的一端安装有承载座(2),所述承载座(2)和基座(6)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玻璃棉缓冲层(20),且玻璃棉缓冲层(20)的内部均匀安装有抗压球(21),所述承载座(2)和基座(6)内侧壁上靠近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碳钢加固层(22),且碳钢加固层(22)远离玻璃棉缓冲层(20)的一侧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防腐层(24),所述承载座(2)内部的顶端均匀设置有灌浆槽(3),所述承载座(2)的顶端和基座(6)的顶端均安装有固定块(11),且固定块(11)的内部均设置有预留腔(12),所述固定块(11)上均设置有螺杆(4),所述预留腔(12)的内部均安装有固定杆(13),且固定杆(13)远离固定块(11)的一端均固定有套筒(14),所述套筒(14)的内部均设置有复位弹簧(15),所述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9)两侧的顶端和底端均安装有连接杆(10),且连接杆(10)均与复位弹簧(1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装配式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培潘聪陈必武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泉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