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头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259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头枕结构,包括主气囊和气压调节部件,主气囊内设置有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形成第一支撑区域,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二支撑区域;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形成第三支撑区域,第二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四支撑区域;气压调节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以调节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及第三支撑区域和第四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在患者处于平卧位且头部枕在主气囊上时调节患者头部的俯仰角度以及双侧偏转角度。从而根据患者健侧和患侧的关系将患者的头部调整到合适的角度,避免对皮瓣造成牵拉,保证患者的血运正常。

Fixed pillow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头枕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康复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固定头枕结构。
技术介绍
皮肤扩张术是修复面颈部瘢痕的常用方法,胸三角区皮瓣的色泽、质地和弹性与颜面部相近,故一直是整形修复关注的重点。用胸三角区扩张后皮瓣带蒂转移一次性修复较大面积的面颈部瘢痕,临床操作简便,术后外观改善良好,可以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手术完成后,皮瓣血运情况与成活情况对于手术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皮瓣转移后,皮瓣蒂仍位于胸三角区,此时患者如果头部动作过大将会造成皮瓣牵拉从而影响皮瓣血运甚至皮瓣拉扯脱离,导致手术失败。对此,一般在术后采用石膏或弹力绷带辅助患者固定头肩部,双侧皮瓣移植患者保持中立位,坐起时头前倾,转头时头与身体同时转动;睡觉时头部垫高,肩部垫棉垫;单侧皮瓣移植患者呈头部含胸位、肩部内收体位,坐起时头稍低并偏向患侧,转头时头与身体同时转动,睡觉时头偏向患侧,患侧肩部垫棉垫。而采用石膏或弹力绷带进行固定后,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因颈部受限,低头含胸易使颈部肌肉过度牵拉,患者易产生酸胀感和不适感。同时稍有不慎就易牵拉、压迫皮瓣,影响血运情况;而在夜间平卧状态下,虽然通过在头部下方不同位置垫高能够减轻对皮瓣的牵拉,然而无法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将患者的头部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头部依然会对皮瓣造成一定的牵拉,影响皮瓣血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头枕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皮瓣移植手术后患者处于平卧状态时无法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头部调整到合适角度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头枕结构,包括:主气囊,主气囊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以将主气囊分隔为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形成第一支撑区域,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二支撑区域;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形成第三支撑区域,第二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四支撑区域;气压调节部件,与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均连通,气压调节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以调节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及第三支撑区域和第四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在患者处于平卧位且头部枕在主气囊上时调节患者头部的俯仰角度以及双侧偏转角度。进一步地,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之间的过渡部位具有弧形凹陷部以适应患者的颈部形状。进一步地,气压调节部件包括:主进气管,主进气管的第一端具有充气端口,充气端口用于与气泵连接;五通电磁阀,五通电磁阀具有进气端口和四个出气端口,主进气管的第二端口与五通电磁阀的进气端口连通;分支进气管,分支进气管为四根,四根分支进气管的第一端口与五通电磁阀的四个出气端口对应连通,四根分支进气管的第二端口对应延伸至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以向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充气。进一步地,气压调节部件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为四个,四个单向阀对应设置在四根分支进气管的第二端口,以通过四个单向阀向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充气。进一步地,气压调节部件还包括:控制器,与五通电磁阀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值控制五通电磁阀的进气端口以及四个出气端口打开或关闭以调节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进一步地,气压调节部件还包括:泄压阀,泄压阀为四个,四个泄压阀对应设置在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上并与控制器连接;其中,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值控制四个泄压阀打开或关闭以调节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进一步地,气压调节部件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四个,四个压力传感器对应设置在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并与控制器均连接;其中,四个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的内部气压并将监测的气压值发送至控制器。进一步地,固定头枕结构还包括:报警器,与控制器连接;其中,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气囊内的气压值和/或第二气囊内的气压值和/或第三气囊内的气压值和/或第四气囊内的气压值超过预设值时向报警器发送报警指令以使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进一步地,主气囊还用于在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垫在患者头部的后端,固定头枕结构还包括:第一绑带,第一绑带为两根,两根第一绑带的第一端连接在主气囊的下端,两根第一绑带的第二端用于绕过患者的腋下并在患者的胸前绑结在一起以将主气囊的下端固定。进一步地,固定头枕结构还包括:第二绑带,第二绑带为两根,两根第二绑带的第一端连接在主气囊的上端,两根第二绑带的第二端用于绑结在两根第一绑带上以牵拉主气囊的上端部以使患者头部向前倾。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固定头枕结构,包括主气囊和气压调节部件,主气囊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以将主气囊分隔为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形成第一支撑区域,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二支撑区域;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形成第三支撑区域,第二气囊和第四气囊形成第四支撑区域;气压调节部件与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均连通,气压调节部件用于调节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以及第四气囊内的气压以调节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及第三支撑区域和第四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在患者处于平卧位且头部枕在主气囊上时调节患者头部的俯仰角度以及双侧偏转角度。从而能够在进行皮瓣移植手术后患者处于平卧状态时根据患者健侧和患侧的关系将患者的头部调整到合适的角度,避免对皮瓣造成牵拉,保证患者的血运正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皮瓣移植手术后患者处于平卧状态时无法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头部调整到合适角度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固定头枕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固定头枕结构的背面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固定头枕结构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的另一种固定头枕结构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固定头枕结构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气囊;11、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第三气囊;14、第四气囊;20、气压调节部件;21、主进气管;22、充气端口;23、五通电磁阀;24、分支进气管;25、单向阀;26、控制器;27、泄压阀;28、压力传感器;30、报警器;40、第一绑带;50、第二绑带;60、侧气囊;61、第三绑带。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固定头枕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主气囊10和气压调节部件20,主气囊10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以将主气囊10分隔为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2、第三气囊13以及第四气囊14,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形成第一支撑区域,第三气囊13和第四气囊14形成第二支撑区域;第一气囊1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气囊(10),所述主气囊(10)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以将所述主气囊(10)分隔为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2)、第三气囊(13)以及第四气囊(14),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二气囊(12)形成第一支撑区域,所述第三气囊(13)和所述第四气囊(14)形成第二支撑区域;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三气囊(13)形成第三支撑区域,所述第二气囊(12)和所述第四气囊(14)形成第四支撑区域;气压调节部件(20),与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均连通,所述气压调节部件(20)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内的气压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及所述第三支撑区域和第四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在患者处于平卧位且头部枕在所述主气囊(10)上时调节患者头部的俯仰角度以及双侧偏转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气囊(10),所述主气囊(10)内设置有相互交叉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以将所述主气囊(10)分隔为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2)、第三气囊(13)以及第四气囊(14),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二气囊(12)形成第一支撑区域,所述第三气囊(13)和所述第四气囊(14)形成第二支撑区域;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三气囊(13)形成第三支撑区域,所述第二气囊(12)和所述第四气囊(14)形成第四支撑区域;气压调节部件(20),与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均连通,所述气压调节部件(20)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内的气压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及所述第三支撑区域和第四支撑区域的相对高度以在患者处于平卧位且头部枕在所述主气囊(10)上时调节患者头部的俯仰角度以及双侧偏转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囊(13)和所述第四气囊(14)之间的过渡部位具有弧形凹陷部以适应患者的颈部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调节部件(20)包括:主进气管(21),所述主进气管(21)的第一端具有充气端口(22),所述充气端口(22)用于与气泵连接;五通电磁阀(23),所述五通电磁阀(23)具有进气端口和四个出气端口,所述主进气管(2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五通电磁阀(23)的所述进气端口连通;分支进气管(24),所述分支进气管(24)为四根,四根所述分支进气管(2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五通电磁阀(23)的四个所述出气端口对应连通,四根所述分支进气管(24)的第二端口对应延伸至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内以向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充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调节部件(20)还包括:单向阀(25),所述单向阀(25)为四个,四个所述单向阀(25)对应设置在四根所述分支进气管(24)的第二端口,以通过四个所述单向阀(25)向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13)以及所述第四气囊(14)充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调节部件(20)还包括:控制器(26),与所述五通电磁阀(23)连接,所述控制器(26)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三气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梦凡胡大海王玲古兰石珊戴娇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