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11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在该技术方案中,以炉壁围成一封闭空间,在该封闭空间中,将待烧成的胚体码放成垛,并保持该垛体与炉壁间留有缝隙且各胚体之间亦留有缝隙;在此基础上,在垛体中竖直的内置若干支路管,用于向窑炉内鼓入气体,气体经主干管进入,向下进入若干支路管,而后到达窑炉底部的凹槽,再向上经胚体之间的缝隙均匀弥散至胚体周围,从而达到良好的气体分布效果;最后,气体流经空腔并从排气口处排出,从而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将工艺气体有效鼓入窑炉内,而且可使其在胚体周围良好分布,有利于烧成过程的气体保护或主动增氧。

An Intermittent Kil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
本技术涉及烧成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
技术介绍
烧成是将硅酸盐制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预期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从而达到固定外形并获得所要求性能的工序。烧成是生产硅酸盐制品的主要工序之一。烧成过程中坯体往往经历着脱水,有机质挥发、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的形成、致密化和显微结构的形成等过程,使制品具有充分机械强度和其他需要性能。一般在各种窑炉中进行,须注意火焰的气氛性质(还原性的或氧化性的)和烧成的温度范围等。现有技术中间歇式的窑炉结构较为粗放,仅能提供自然鼓风作用,在部分烧成工艺中,可能需要采取氮气保护或增加氧气供给,此时常规窑炉难以到达工艺要求,即使人为的增设充气组件,受限于窑炉自身结构的缺陷,外来气体也难以在胚体外周形成充分的形成充分的弥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窑炉中,气体分布结构不合理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包括炉壁,坯体,气体通道,缝隙,凹槽,支路管,主干管,空腔,排气口,其中炉壁围成一内腔,在所述内腔中码放有若干坯体,所述若干坯体与炉壁之间留有气体通道,在若干坯体之间留有缝隙,在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若干坯体的下方,支路管位于若干坯体中,所述支路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凹槽,所述支路管的上端与主干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干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炉壁的外部,在若干坯体与炉壁之间具有一空腔,所述空腔的体积为所述内腔体积的1/4,在炉壁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空腔相连通。作为优选,所述支路管与所述内腔的底面相垂直。作为优选,所述支路管的数量为3个。作为优选,炉壁的任一横截面均呈圆环形状。作为优选,炉壁具有一圆弧形状的顶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在该技术方案中,以炉壁围成一封闭空间,在该封闭空间中,将待烧成的胚体码放成垛,并保持该垛体与炉壁间留有缝隙且各胚体之间亦留有缝隙;在此基础上,在垛体中竖直的内置若干支路管,用于向窑炉内鼓入气体,气体经主干管进入,向下进入若干支路管,而后到达窑炉底部的凹槽,再向上经胚体之间的缝隙均匀弥散至胚体周围,从而达到良好的气体分布效果;最后,气体流经空腔并从排气口处排出,从而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应用本技术,不仅可将工艺气体有效鼓入窑炉内,而且可使其在胚体周围良好分布,有利于烧成过程的气体保护或主动增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炉壁2、坯体3、气体通道4、缝隙5、凹槽6、支路管7、主干管8、空腔9、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如图1、图2所示,包括炉壁1,坯体2,气体通道3,缝隙4,凹槽5,支路管6,主干管7,空腔8,排气口9,其中炉壁1围成一内腔,在所述内腔中码放有若干坯体2,所述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留有气体通道3,在若干坯体2之间留有缝隙4,在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凹槽5,所述凹槽5位于若干坯体2的下方,支路管6位于若干坯体2中,所述支路管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凹槽5,所述支路管6的上端与主干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干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炉壁1的外部,在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具有一空腔8,所述空腔8的体积为所述内腔体积的1/4,在炉壁1上开设有排气口9,所述排气口9与空腔8相连通。实施例2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如图1、图2所示,包括炉壁1,坯体2,气体通道3,缝隙4,凹槽5,支路管6,主干管7,空腔8,排气口9,其中炉壁1围成一内腔,在所述内腔中码放有若干坯体2,所述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留有气体通道3,在若干坯体2之间留有缝隙4,在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凹槽5,所述凹槽5位于若干坯体2的下方,支路管6位于若干坯体2中,所述支路管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凹槽5,所述支路管6的上端与主干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干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炉壁1的外部,在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具有一空腔8,所述空腔8的体积为所述内腔体积的1/4,在炉壁1上开设有排气口9,所述排气口9与空腔8相连通。其中,所述支路管6与所述内腔的底面相垂直。所述支路管6的数量为3个。炉壁1的任一横截面均呈圆环形状。炉壁1具有一圆弧形状的顶面。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壁(1),坯体(2),气体通道(3),缝隙(4),凹槽(5),支路管(6),主干管(7),空腔(8),排气口(9),其中炉壁(1)围成一内腔,在所述内腔中码放有若干坯体(2),所述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留有气体通道(3),在若干坯体(2)之间留有缝隙(4),在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凹槽(5),所述凹槽(5)位于若干坯体(2)的下方,支路管(6)位于若干坯体(2)中,所述支路管(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凹槽(5),所述支路管(6)的上端与主干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干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炉壁(1)的外部,在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具有一空腔(8),所述空腔(8)的体积为所述内腔体积的1/4,在炉壁(1)上开设有排气口(9),所述排气口(9)与空腔(8)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歇式的烧成窑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壁(1),坯体(2),气体通道(3),缝隙(4),凹槽(5),支路管(6),主干管(7),空腔(8),排气口(9),其中炉壁(1)围成一内腔,在所述内腔中码放有若干坯体(2),所述若干坯体(2)与炉壁(1)之间留有气体通道(3),在若干坯体(2)之间留有缝隙(4),在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凹槽(5),所述凹槽(5)位于若干坯体(2)的下方,支路管(6)位于若干坯体(2)中,所述支路管(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凹槽(5),所述支路管(6)的上端与主干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干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艳鸣修敬惠马泽亮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八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