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室加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112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4:12
一种蓄热室加热炉,涉及一种内置蓄热室加热炉,包括外墙、内墙、前墙、后墙、拱脚砖,在外墙的底部与内墙的底部之间连接蓄热室墙底,外墙的顶端连接外墙顶,在拱脚砖与外墙顶之间设置蓄热室顶部,蓄热室顶部由多块预制块组成,每块预制块的下边均搁在外墙的顶部,每块预制块的内侧边均顶住拱脚砖,每块预制块的外侧边均顶住外墙顶;外墙、内墙、前墙、后墙、蓄热室墙底和蓄热室顶部围成的空间为蓄热室,在蓄热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两组支撑砖、铸铁格栅、蓄热球,蓄热室墙底与铸铁格栅之间形成下风道,蓄热室顶部与蓄热球之间形成上风道,在拱脚砖上设置连通上风道与炉膛的连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观察、维修或取出陶瓷蓄热球都方便。

A Heating Furnace with Re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室加热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置蓄热室加热炉,尤其涉及加热炉的蓄热室的设计

技术介绍
国内内置蓄热室加热炉的的特点在于将蓄热室和炉体有机结合为一体,将空气和烟气的换向管道置于两侧炉墙内,在炉顶的四通换向阀处汇合后,另两端分别与鼓风机和排风机连接。该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炉体热损失小、节能效果明显。由于蓄热室全部水平嵌在两侧炉墙内,呈狭长通道,必须先将陶瓷蓄热球自上方倒入蓄热室后再砌筑密封蓄热室顶部。可一旦蓄热室出现堵塞现象需要维修时或陶瓷蓄热球达到使用寿命需要更换时,采取的措施只能是破环性的拆除蓄热室顶部,再从狭长的蓄热室内对陶瓷蓄热球进行维修操作,最后重新砌筑密封蓄热室顶部。这样施工方案难度大且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观察、维修或取出陶瓷蓄热球都方便的蓄热室加热炉。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蓄热室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外墙、内墙、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在内墙的顶端连接拱脚砖,所述内墙、拱脚砖、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围成炉膛,外墙围在内墙的外侧;在所述外墙的底部与内墙的底部之间连接蓄热室墙底,外墙的顶端连接外墙顶,在拱脚砖与外墙顶之间设置蓄热室顶部,蓄热室顶部由多块预制块组成,每块预制块的下边均搁在外墙的顶部,每块预制块的内侧边均顶住拱脚砖,每块预制块的外侧边均顶住外墙顶;所述外墙、内墙、前墙、后墙、蓄热室墙底和蓄热室顶部围成的空间为蓄热室,在蓄热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两组支撑砖、铸铁格栅、蓄热球,其中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内墙上,另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外墙上,两组支撑砖的相向侧均位于蓄热室内,铸铁格栅搁在两组支撑砖上,蓄热室墙底与铸铁格栅之间形成下风道,蓄热室顶部与蓄热球之间形成上风道,在所述拱脚砖上设置连通上风道与炉膛的连通孔。本技术的蓄热室顶部采取多块预制块拼砌结构,取下一块预制块后方便观察蓄热室内的蓄热球,不管是安装、观察还是维修,均操作方便;关键是预制块在拆除后可以继续使用,极大的节约了维修成本。本技术的铸铁格栅斜向布置,铸铁格栅靠近前墙的一侧高于靠近后墙的一侧;在所述后墙上设置检修装置,检修装置包括检修孔、检修门、挡砖和密封纤维层,所述检修孔设置在铸铁格栅低端上方的后墙上并与蓄热室相连通,检修门连接在后墙上并覆盖检修孔的外侧,挡砖位于检修孔内,密封纤维层位于检修门与挡砖之间。铸铁格栅采用倾斜式结构,并在炉后墙设检修门,陶瓷蓄热球可以通过一定坡度滚向检修门而逐渐排出蓄热室。本技术的蓄热室墙底的上表面为斜面,斜面靠近前墙的一侧高于靠近后墙的一侧,蓄热室墙底与铸铁格栅形成的下风道斜向布置。本技术在所述蓄热室顶部和外墙顶的上方设置保温纤维层,起到保温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的所述预制块朝向蓄热球的部分为弧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蓄热室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外墙11、内墙5、前墙17、后墙18、炉底6和炉顶2,在内墙5的顶端连接拱脚砖1,内墙5、拱脚砖1、前墙17、后墙18、炉底6和炉顶2围成炉膛4,外墙11围在内墙5的外侧。在外墙11的底部与内墙5的底部之间连接蓄热室墙底7,蓄热室墙底7的上表面为斜面,斜面靠近前墙17的一侧高于靠近后墙18的一侧。外墙11的顶端连接外墙顶14,在拱脚砖1与外墙顶14之间设置蓄热室顶部16,蓄热室顶部16由多块预制块16-1组成,每块预制块16-1的下边均搁在外墙11的顶部,每块预制块16-1的内侧边均顶住拱脚砖1,每块预制块16-1的外侧边均顶住外墙顶14。外墙11、内墙5、前墙17、后墙18、蓄热室墙底7和蓄热室顶部16围成的空间为蓄热室,在蓄热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两组支撑砖9、铸铁格栅10、蓄热球12,其中一组支撑砖9嵌入固定在内墙5上,另一组支撑砖9嵌入固定在外墙11上,两组支撑砖9的相向侧均位于蓄热室内,铸铁格栅10搁在两组支撑砖9上,两组支撑砖9和铸铁格栅10均斜向布置,铸铁格栅靠10近前墙17的一侧高于靠近后墙18的一侧。蓄热室墙底7与铸铁格栅10之间形成斜向的下风道8。蓄热室顶部16与蓄热球12之间形成上风道13,预制块16-1朝向蓄热球12的部分为弧形,在拱脚砖1上设置连通上风道13与炉膛4的连通孔3。蓄热球12为陶瓷蓄热球,是一种具有重烧线收缩率低、高温荷重软化温度高、耐腐蚀、强度高、蓄放热量大、热震稳定性好、导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等显著特点的优良耐火材料。陶瓷蓄热球由上方倒入填充于外墙11和内墙5之间,其下部与铸铁格栅10的上部齐平,上部与拱脚砖1的下部齐平。在蓄热室顶部16和外墙顶14的上方设置保温纤维层15。在后墙18上设置检修装置19,检修装置19包括检修孔23、检修门20、挡砖22和密封纤维层21,检修孔23设置在铸铁格栅10低端上方的后墙18上并与蓄热室相连通,检修门20连接在后墙18上并覆盖检修孔23的外侧,挡砖22位于检修孔23内,起到阻挡陶瓷蓄热球的作用。密封纤维层21位于检修门20与挡砖22之间,密封纤维层21紧敷在挡砖22的外侧,起到保温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的优点是:1、蓄热室顶部采取多块预制顶拼砌结构,不管是安装、观察还是维修,均操作方便;关键是预制顶在拆除后可以继续使用,极大的节约了维修成本。2、蓄热室底部采用倾斜式结构,并在炉后墙设检修门,陶瓷蓄热球可以通过一定坡度滚向检修门而逐渐排出蓄热室。这种蓄热室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室式加热炉、贯通式加热炉和轧钢加热炉等各种炉型,安装、维修方便,节能效果明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室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外墙、内墙、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在内墙的顶端连接拱脚砖,所述内墙、拱脚砖、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围成炉膛,外墙围在内墙的外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墙的底部与内墙的底部之间连接蓄热室墙底,外墙的顶端连接外墙顶,在拱脚砖与外墙顶之间设置蓄热室顶部,蓄热室顶部由多块预制块组成,每块预制块的下边均搁在外墙的顶部,每块预制块的内侧边均顶住拱脚砖,每块预制块的外侧边均顶住外墙顶;所述外墙、内墙、前墙、后墙、蓄热室墙底和蓄热室顶部围成的空间为蓄热室,在蓄热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两组支撑砖、铸铁格栅、蓄热球,其中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内墙上,另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外墙上,两组支撑砖的相向侧均位于蓄热室内,铸铁格栅搁在两组支撑砖上,蓄热室墙底与铸铁格栅之间形成下风道,蓄热室顶部与蓄热球之间形成上风道,在所述拱脚砖上设置连通上风道与炉膛的连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室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外墙、内墙、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在内墙的顶端连接拱脚砖,所述内墙、拱脚砖、前墙、后墙、炉底和炉顶围成炉膛,外墙围在内墙的外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墙的底部与内墙的底部之间连接蓄热室墙底,外墙的顶端连接外墙顶,在拱脚砖与外墙顶之间设置蓄热室顶部,蓄热室顶部由多块预制块组成,每块预制块的下边均搁在外墙的顶部,每块预制块的内侧边均顶住拱脚砖,每块预制块的外侧边均顶住外墙顶;所述外墙、内墙、前墙、后墙、蓄热室墙底和蓄热室顶部围成的空间为蓄热室,在蓄热室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两组支撑砖、铸铁格栅、蓄热球,其中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内墙上,另一组支撑砖嵌入固定在外墙上,两组支撑砖的相向侧均位于蓄热室内,铸铁格栅搁在两组支撑砖上,蓄热室墙底与铸铁格栅之间形成下风道,蓄热室顶部与蓄热球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辉李国军葛喜照朱粉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腾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