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896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弹性件、套筒复位杆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之间;所述套筒复位杆包括上顶针板复位杆和下顶针板复位杆,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呈中空的套筒状结构,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端活动穿设于模具的上模仁或下模仁中,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上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活动穿设于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内,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顶针板驱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二次顶出工艺的模具,实现了模具的小型化。

Secondary ejection structure of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二次顶出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模具二次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是多元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套模具是旋转后模的双色模结构开模时产品要先顶到后模,后续随后模旋转,而流道要现留在前模待后模完全打开后再顶掉,防止流道在和产品一起顶出时因相互断开的拉力带松产品使产品掉落,所以把顶流道与顶产品的动作分开了,多增加了一次顶出动作设计,简称为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然而,二次顶出结构的零部件较多,留给设计人员的设计空间有限,因此只能通过增加体积的方式来克服困难,导致模具体积、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结构。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弹性件、套筒复位杆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之间;所述套筒复位杆包括上顶针板复位杆和下顶针板复位杆,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呈中空的套筒状结构,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端活动穿设于模具的上模仁或下模仁中,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上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活动穿设于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内,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顶针板驱动连接。较佳的,所述上顶针板及所述下顶针板设置有顶针,所述上顶针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顶针板的顶针相对应的顶针孔。较佳的,所述上顶针板包括:上顶针面板、上顶针底板和上顶针;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针面板连接所述上顶针底板,所述上顶针的一端连接所述上顶针底板,另一端穿过所述上顶针面板露出在外。较佳的,所述下顶针板包括:下顶针面板、下顶针底板和下顶针;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穿过所述下顶针面板连接所述下顶针底板,所述下顶针的一端连接所述下顶针底板,另一端穿过所述下顶针面板露出在外。较佳的,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端活动穿设于模具的下模仁中,所述下模仁上纵向开设有通孔,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部活动穿设于所述通孔内。较佳的,所述通孔的顶部设置有耐磨垫块。较佳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下顶针板,驱动所述下顶针板上下移动。较佳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二次顶出工艺的模具,实现了模具的小型化。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套筒复位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仁1、下模仁2及二次顶出结构,二次顶出结构设置于上模仁1或下模仁2中的一个,本实施例以设置于下模仁2为例进行说明。二次顶出结构包括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4、弹性件5、套筒复位杆6以及驱动装置7,弹性件5连接在上顶针板3和下顶针板4之间;套筒复位杆包括上顶针板复位杆601和下顶针板复位杆602,上顶针板复位杆601呈中空的套筒状结构,上顶针板复位杆601的上端连接上模仁1,上顶针板复位杆601的下端连接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复位杆602活动穿设于上顶针板复位杆601内,下顶针板复位杆602的下端连接下顶针板4;驱动装置7与下顶针板4驱动连接。具体的,上顶针板3和下顶针板4分别设置有顶针,上顶针板3上开设有与下顶针板4的顶针相对应的顶针孔,以便于下顶针板4的顶针穿过。上顶针板3包括:上顶针面板301、上顶针底板302和上顶针303;上顶针板复位杆601的下端穿过上顶针面板301连接上顶针底板302,上顶针303的一端连接上顶针底板302,另一端穿过上顶针面板301露出在外。下顶针板4包括:下顶针面板401、下顶针底板402和下顶针403;下顶针板复位杆602的下端穿过下顶针面板401连接下顶针底板402,下顶针403的一端连接下顶针底板402,另一端穿过下顶针面板401露出在外。下模仁2上纵向开设有通孔,通孔的顶部设置有耐磨垫块8,上顶针板复位杆601的上部活动穿设于通孔内。驱动装置7包括液压缸,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下顶针板4,驱动下顶针板4上下移动。弹性件5包括弹簧。工作原理:在模具合模时,驱动装置7向下回位,上模仁1下压。开模时,下模仁2下压,上顶针板3在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模仁2中顶出上顶针303,直至上顶针板复位杆601的上部顶住耐磨垫块8。通过驱动装置7向上顶起下顶针板4,使下顶针403向下模仁2中顶出,从而实现二次顶出。本技术的上顶针板3、下顶针板4共用套筒复位杆6作为导向结构,导向精确,无需分别设计导向结构,大大减少零部件的设计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弹性件、套筒复位杆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之间;所述套筒复位杆包括上顶针板复位杆和下顶针板复位杆,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呈中空的套筒状结构,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端活动穿设于模具的上模仁或下模仁中,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上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活动穿设于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内,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顶针板驱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弹性件、套筒复位杆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之间;所述套筒复位杆包括上顶针板复位杆和下顶针板复位杆,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呈中空的套筒状结构,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上端活动穿设于模具的上模仁或下模仁中,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上顶针板,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活动穿设于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内,所述下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顶针板驱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及所述下顶针板设置有顶针,所述上顶针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顶针板的顶针相对应的顶针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板包括:上顶针面板、上顶针底板和上顶针;所述上顶针板复位杆的下端穿过所述上顶针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江王鹏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克比精密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