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闫学富专利>正文

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77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将卸荷油腔T3′a、T3′b和卸荷油道孔T3′构成的曲折形卸荷油道T3设置于阀体1的下端部,由于卸荷油腔T3′b是位于阀体1底端面上的端孔构成,所以能使卸荷油道孔T3′从阀体1外通过下卸荷油腔孔T3′b直接用钻头加工,使阀体1和阀体1内的阀孔和油道不必采用整体铸造加工制造,阀体1内的阀孔和各油道可采用钻切加工,加工制造不需要有专用设备,使用普通机床即可加工,制造简便,生产成本低。(*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液压元件,是一种整体式手动多路液压换向阀装置。液压换向阀有多种类型,有手动换向阀、电动换向阀,其中有单路换向阀、组合式多路换向阀、整体式多路换向阀,在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整体式多路换向阀,如天津液压机械集团生产的DLT-30C型整体式多路换向阀,其结构构成如附附图说明图1、2所示,是由整体式阀体1、在阀体1内设有一个安全阀装置4、若干路由阀杆装置2和液控单向阀装置5组成的换向阀组构成,其液压图形符号如附图11所示,该整体式多路换向阀的阀体1内的两端部开设有进油孔P和回油孔T,在每个阀杆2的阀孔上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上卸荷油腔T3′a、下卸荷油腔T3′b、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上工作油腔A′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部开设油孔A通连,下工作油腔B′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间开设油孔B通连,在阀体1内对应阀杆2阀孔上相应的油腔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道T1、卸荷油道孔T3′、进油道P1、回油道T2,在进油孔P上端与回油道T1间设置安全阀装置4。该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每个卸荷油道孔T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阀孔上的上卸荷油腔T3′a和下卸荷油腔T3′b相连,左外端的下卸荷油腔T3′b与回油孔T相连,右外端的上回油腔T3′a与进油孔P相连,形成进油孔P与回油孔T间的曲折形卸荷油道T3。该整体多路换向阀当全部阀杆2都处于中立位置时,曲折形卸荷油道T3开通,使进油口P与回油口T接通进行卸荷工作,进入阀体1内的液压油直接流回油箱,当任意一个阀杆2向上/下动作时,该阀杆2都将把卸荷油道T3切断,使进油孔P中的压力油通过进油道P1/卸荷油道T3进入该阀杆2阀孔的下工作油腔B′/上工作油腔A′,压力油进入与该阀杆2相配合的液控单向阀装置5内,控制液控单向阀装置5动作。这种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具有结构紧凑、阀体刚性好的特点,但由于其卸荷油道T3是设置在阀体1内的中部,卸荷油道T3在阀体1内的中部呈曲折状,其加工困难,所以该整体多路换向阀的阀体1和阀体1内的阀孔和油道必须采用整体铸造制造,其铸造和清砂生产加工要求很高,需要有专用设备,制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易产生清砂不彻底,而影响产品质量,所以该现有技术并非理想。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制造加工容易,生产简便的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整体式阀体1、在阀体1内设有一个安全阀装置4、若干路由阀杆装置2和单/双作用的液控单向阀装置5组成的换向阀组构成,其液控结构的液压图形符号图如附图11所示,在阀体1内的两端部开设进油孔P和回油孔T,其特征在于在阀体1内每个阀杆2的阀孔上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腔T3′、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上卸荷油腔T3′a、下端腔孔T3′b-下卸荷油腔,在阀体1内对应阀杆2阀孔上相应的油腔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道T1、进油道P1、回油道T2、卸荷油道孔T3′。本技术形成曲折形卸荷油道T3的上卸荷油腔T3′a、下卸荷油腔T3′b和卸荷油道孔T3′位于阀体1的下端部,下卸荷油腔T3′b是位于阀体1底端面上的孔,其也是阀杆2定位帽装置20的安装孔,定位帽装置20安装后封闭形成下卸荷油腔T3′b,由于下卸荷油腔T3′b是由端孔构成,其孔径足够大,能使连通相邻的两阀杆2阀孔上的上卸荷油腔T3′a和下卸荷油腔T3′b的卸荷油道孔T3′,从阀体1外通过端孔T3′b直接用钻头加工,所以本实本新型阀体1和阀体1内的阀孔和油道不必采用整体铸造加工制造,阀体1内的阀孔和各油道可采用钻切加工,加工制造不需要有专用设备,使用普通机床即可加工,加工制造简便,生产成本低。图1、2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4、5、6、7、8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是主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3的左视图;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图7是图3的C-C剖视图;图8是图3的D-D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的D-D剖图视。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的D-D剖图视。图11是本技术的液压图形符号图。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附图6、8所示,本技术包括有整体式阀体1、在阀体1内设有一个安全阀装置4、若干路由阀杆装置2和单/双作用的液控单向阀装置5组成的换向阀组构成,在阀体1内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回油孔T和进油孔P,其液压图形符号如附图11所示,其特征在于在阀体1内每个阀杆2的阀孔上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上卸荷油腔T3′a、下端腔孔T3′b-下卸荷油腔,上工作油腔A′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间钻孔开设油孔A通连,下工作油腔B′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间钻孔开设油孔B通连,在阀体1内对应阀杆2阀孔上相应的油腔从上向下分布依次钻孔开设回油道孔T1、进油道孔P1、回油道孔T2、卸荷油道孔T3′,回油道孔T1连通各回油腔T1′,回油道孔T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回油孔T和进油孔P连通,在进油孔P上端与回油道T1间设置安全阀装置4,进油道孔P1连通各进油腔P1′,进油道孔P1的右端与进油孔P连通,回油道孔T2连通各回油腔T2′,回油道孔T2的左端与回油孔T连通,相邻的两阀杆2阀孔上的上卸荷油腔T3′a和下端腔孔T3′b即下卸荷油腔T3′b间由钻孔开设的卸荷油道孔T3′通连,左外端的下卸荷油腔T3′b与回油孔T间由钻孔开设的卸荷油道孔T3″通连,右外端的上回油腔T3′a与进油孔P间由钻孔开设的进油道孔P2通连,阀杆2下端的阀杆2定位帽装置20与下端腔孔T3′b的端口部配合螺纹密封联接,将下端腔孔T3′b封闭形成下卸荷油腔,卸荷油道孔T3″、各上回油腔T3′a、下端腔孔T3′b、卸荷油道孔T3′、进油道孔P2形成进油孔P与回油孔T间的曲折形卸荷油道T3。本技术当全部阀杆2都处于中立位置时,曲折形卸荷油道T3开通,使进油口P与回油口T接通进行卸荷;当任意一个阀杆2向上/下动作时,该阀杆2都将把卸荷油道T3切断,使进油孔P中的压力油通过进油道P1进入该阀杆2阀孔的下工作油腔B′/上工作油腔A′,压力油进入与该阀杆2相配合的液控单向阀装置5内,控制液控单向阀装置5动作。本技术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上卸荷油腔T3′a是圆环槽形油腔。如附图10实施例所示,对通流量较小的该多路换向阀,其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可以是由与阀杆2阀孔垂直钻孔开设的直孔构成上述油腔,即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是(由与阀杆2阀孔垂直钻孔形成的)直孔形油腔,其优点是加工简单方便。本技术如附图6所示,回油道孔T1、进油道孔P1、回油道孔T2、卸荷油道孔T3′可以是正对阀杆2阀孔油腔钻孔开设;也可是如附图8所示偏向油腔一侧钻孔开设;如附图7、9所示,对于通流量较大的阀,回油道孔T1、进油道孔P1、回油道孔T2、卸荷油道孔T3′在阀杆2阀孔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体多路液压换向阀,包括有整体式阀体(1)、在阀体(1)内设有一个安全阀装置(4)、若干路由阀杆装置(2)和单/双作用的液控单向阀装置(5)组成的换向阀组构成,在阀体(1)内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回油孔(T)和进回油孔(P),其特征在于在阀体(1)内每个阀杆(2)的阀孔上从上向下分布依次开设回油腔(T1′)、上工作油腔(A′)、进油腔(P1′)、下工作油腔(B′)、回油腔(T2′)、上卸荷油腔(T3′a)、下端腔孔(T3′b)----下卸荷油腔,上工作油腔(A′)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间钻孔开设油孔(A)通连,下工作油腔(B′)与其液控单向阀装置(5)的阀孔上的对应阀腔间钻孔开设油孔(B)通连,在阀体(1)内对应阀杆(2)阀孔上相应的油腔从上向下分布依次钻孔开设回油道孔(T1)、进油道孔(P1)、回油道孔(T2)、卸荷油道孔(T3′),回油道孔(T1)连通各回油腔(T1′),回油道孔(T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回油孔(T)和进油孔(P)连通,在进油孔(P)上端与回油道(T1)间设置安全阀装置(4),进油道孔(P1)连通各进油腔(P1′),进油道孔(P1)的右端与进油孔(P)连通,回油道孔(T2)连通各回油腔(T2′),回油道孔(T2)的左端与回油孔(T)连通,相邻的两阀杆(2)阀孔上的上卸荷油腔(T3′a)和下端腔孔(T3′b)即下卸荷油腔(T3′b)间由钻孔开设的卸荷油道孔(T3′)通连,左外端的下卸荷油腔(T3′b)与回油孔(T)间由钻孔开设的卸荷油道孔(T3″)通连,右外端的上回油腔(T3′a)与进油孔(P)间由钻孔开设的进油道孔(P2)通连,阀杆(2)下端的阀杆(2)定位帽装置(20)与下端腔孔(T3′b)的端口部配合螺纹密封联接,将下端腔孔(T3′b)封闭形成下卸荷油腔,卸荷油道孔(T3″)、各上回油腔(T3′a)、下端腔孔(T3′b)、卸荷油道孔(T3′)、进油道孔(P2)形成进油孔(P)与回油孔(T)间的曲折形卸荷油道(T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学富袁兆华
申请(专利权)人:闫学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