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和燃气灶,所述外火盖(1)呈圆环状并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从所述外火盖(1)的内环侧壁(4)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从所述外火盖(1)的外环侧壁(5)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火盖上设置多个内侧条形火槽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保证在火槽上产生的火焰能够同时对烹饪器具的底部以及底部的周边位置均匀加热,从而有效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
External fire cover and gas stove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和燃气灶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和燃气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燃气灶中,由于外火盖上的火槽大多单独设置在其顶壁、内环侧壁或外环侧壁上,因此在燃气灶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只会朝向单一的方向,从而导致烹饪器具的底部受热不均,大大影响烹调质量。此外,对于火槽设置在顶壁或外环侧壁的外火盖,由于其产生的火焰朝上或朝外,对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率不高。而对于火槽设置在内环侧壁的外火盖,难以有效补充足够的外部空气,因此会导致燃烧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有毒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和燃气灶,能够对烹饪器具的底部均匀加热,从而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所述外火盖呈圆环状并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内侧条形火槽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所述内侧条形火槽从所述外火盖的内环侧壁朝向所述外火盖的顶壁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从所述外火盖的外环侧壁朝向所述外火盖的顶壁延伸。优选地,多个所述内侧条形火槽和多个所述外侧条形火槽沿周向依次交替间隔排布。优选地,所述内侧条形火槽和所述外侧条形火槽均呈细长的狭缝状。优选地,所述内侧条形火槽在所述内环侧壁上沿竖向延伸且在所述外火盖的顶壁上沿径向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在所述外环侧壁上沿竖向延伸且在所述外火盖的顶壁上沿径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内侧条形火槽的径向外端与所述外火盖的圆环中心之间的径向间距为L1,所述外侧条形火槽的径向内端与所述外火盖的圆环中心之间的径向间距为L2,且满足:L1≥L2。优选地,所述外火盖的外环半径为R1且内环半径为R2,且满足:L1<R1,L2>R2。优选地,所述外火盖的顶壁形成有环向连贯凹位,所述环向连贯凹位的圆环中心与所述外火盖的圆环中心重合。优选地,所述内侧条形火槽的径向外端和所述外侧条形火槽的径向内端均延伸至所述环向连贯凹位。优选地,所述外火盖的顶壁设有沿径向延伸的二次空气补充槽,所述二次空气补充槽的径向内端延伸至所述内环侧壁且径向外端延伸至所述外环侧壁。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外火盖的燃气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上设置了多个内侧条形火槽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并且内侧条形火槽从外火盖的内环侧壁朝向顶壁延伸,外侧条形火槽从外环侧壁朝向顶壁延伸,保证在火槽上产生的火焰具有不同的朝向,从而使烹饪器具的底部以及底部的周边位置能够均匀受热,进而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火盖2内侧条形火槽3外侧条形火槽4内环侧壁5外环侧壁6环向连贯凹位7二次空气补充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1,如图1至图3所示,该外火盖1呈圆环状并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其中,将内侧条形火槽2设置为从外火盖1的内环侧壁4朝向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并将外侧条形火槽3设置为从外火盖1的外环侧壁5朝向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内侧条形火槽2上产生的火焰主要朝向烹饪器具的底部加热,而在外侧条形火槽3上产生的火焰则主要朝向烹饪器具底部的周边位置加热,从而使烹饪器具能够均匀受热,进而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有利于提升烹调质量。由于烹饪器具的底部通常设置为圆弧底壁或圆形平面底壁,为进一步保证均匀受热,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均优选设置为沿周向等间隔排布。更优选地,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沿周向依次交替等间隔排布。在此结构下,条形火槽的排布更加均匀合理,使得烹饪器具的底部在沿周向的各个区域上的受热程度相当。此外,燃气灶的加热效率与燃气从条形火槽中流出的流量和流动速度相关。当流量较大且流动速度较快时,部分燃气在点燃前就已外泄,即燃气的利用率会降低,相当于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而当流量较小且流动速度较慢时,则较容易出现供气不足或供气不及时的情况,导致点火的成功率降低,或者导致火力不够持续稳定,不利于保证烹调质量。在综合考虑上述情形且经过实践验证的前提下,在本技术中,将内侧条形火槽2和外侧条形火槽3均优选设置为细长的狭缝状,该细长狭缝状的条形火槽能够保证燃气灶的火力持续稳定,并使燃气灶具有较高的燃气利用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内侧条形火槽2在内环侧壁4上沿竖直向上延伸且在外火盖1的顶壁上沿径向向外延伸,外侧条形火槽3在外环侧壁5上沿竖直向下延伸且在外火盖1的顶壁上沿径向向内延伸。但内侧条形火槽2和外侧条形火槽3的具体延展结构不仅限于该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在设置不同的延展结构时,燃气从条形火槽流出的流动轨迹是不同的,从而使火焰具有不同的朝向,会对加热效率等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具体的延展结构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仅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解释说明,而不是作为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条形火槽2的径向外端与外火盖1的圆环中心之间的径向间距为L1,外侧条形火槽3的径向内端与外火盖1的圆环中心之间的径向间距为L2,并且L1与L2之间优选满足:L1≥L2。换言之,在沿外火盖1的径向方向上,内侧条形火槽2与外侧条形火槽3之间不存在间距,从而保证外火盖1的加热区域是连贯的,以更好地对烹饪器具的均匀加热。进一步地,外火盖1的外环半径为R1且内环半径为R2,并且R1、R2、L1以及L2之间优选满足:L1<R1,L2>R2。即内侧条形火槽2的径向外端和外侧条形火槽3的径向内端均没有延伸至横跨整个外火盖1的顶壁。在此结构下,即使外火盖1长期受热,也能够保证其具有足够强的抗变形性,从而具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此外,为增强外火盖1的抗变形性,也可在外火盖1的顶壁上形成环向连贯凹位6,该环向连贯凹位6的圆环中心与外火盖1的圆环中心重合。此时,内侧条形火槽2的径向外端和外侧条形火槽3的径向内端均可延伸至该环向连贯凹位6内。另一方面,为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需要保证燃气与空气在充分混合的情况下燃烧。其中,由于外侧条形火槽3能够与外部空气直接接触,从外侧条形火槽3流出的燃气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含量相对较低。但对于从内侧条形火槽2流出的燃气,由于外侧火焰等的阻隔,会难以补充到充足的外部空气,因此需要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1)呈圆环状并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从所述外火盖(1)的内环侧壁(4)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从所述外火盖(1)的外环侧壁(5)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1)呈圆环状并设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外侧条形火槽(3),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从所述外火盖(1)的内环侧壁(4)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从所述外火盖(1)的外环侧壁(5)朝向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和多个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沿周向依次交替间隔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和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均呈细长的狭缝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在所述内环侧壁(4)上沿竖向延伸且在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上沿径向延伸,所述外侧条形火槽(3)在所述外环侧壁(5)上沿竖向延伸且在所述外火盖(1)的顶壁上沿径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条形火槽(2)的径向外端与所述外火盖(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松,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