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连接板、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5680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汽车。该前防撞梁连接板为一体式的铝合金件,其包括基板、左凸起筋以及右凸起筋,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左凸起筋位于右凸起筋的左侧,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该前防撞梁连接板可有效解决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连接搭接量过大的问题。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Connecting Plat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防撞梁连接板、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当前车型,为了实现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连接强度的需求,需要对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进行大量机加工作,铣出凸起台,实现与车身前纵梁的焊装搭接结构。目前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之间的连接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1及图2所示,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1a采用铸造铝合金结构,车身前纵梁2a采用挤出铝合金结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1a设计有随形的凸台4a;连接方式为将车身前纵梁2a插入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1a的凸台4a处,然后通过侧向旋转螺钉3a连接固定。但是,由于旋转螺钉3a连接需要25mm以上的搭接量,凸台的凸起翻边高度需求大于25mm,重量较大铸造工艺成本较高。此外,由于车身前纵梁为碰撞溃缩吸能区域,而此方案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1a和车身前纵梁2a有25mm以上的搭接量,不利于溃缩,减小了碰撞的吸能空间。方案二,如图3及图4所示,为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5a采用挤出铝合金结构,车身前纵梁6a采用挤出铝合金结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5a挤出工艺完成后,通过机加工,铣出与车身前纵梁相匹配的多个凸台7a。连接方式为将车身前纵梁6a插入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5a的凸台处,然后通过侧向MIG(metalinert-gaswelding,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烧焊连接固定。但是,由于挤出工艺为等截面挤压,挤出完成后,此方案需要大量机加工量,将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5a的四周铣掉露出凸台结构,加工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连接搭接量过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汽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该前防撞梁连接板为一体式的铝合金件,其包括基板、左凸起筋以及右凸起筋,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左凸起筋位于所述右凸起筋的左侧,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左凸起筋与所述右凸起筋平行间隔,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沿竖直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左凸起筋包括左上段以及左下段,所述左上段位于所述左下段的上方,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左侧壁的右侧表面上。可选地,所述右凸起筋包括右上段以及右下段,所述右上段位于所述右下段的上方,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右侧壁的左侧表面上。可选地,所述左上段的长度与所述右上段的长度相等,且所述左上段与右上段的上端在竖直方向上平齐;所述左下段的长度与所述右下段的长度相等,且所述左下段与右下段的下端在竖直方向上平齐。可选地,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左上段与所述右上段之间,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左下段与所述右下段之间。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其包括上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插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开口内。可选地,所述左凸起筋包括左上段以及左下段,所述左上段位于所述左下段的上方,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左侧壁的右侧表面上;所述右凸起筋包括右上段以及右下段,所述右上段位于所述右下段的上方,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右侧壁的左侧表面上;所述前纵梁包括截面为矩形的主体梁以及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主体梁内部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主体梁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左上段与右上段插接在所述上腔体的前端开口内,所述左下段与右下段插接在所述下腔体的前端开口内。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连接板,由于该前防撞梁连接板为全铝合金型材,其性能好,能减轻车身重量,实现车身轻量化且能降低模具费用,同时有利于保证碰撞溃缩空间。此外,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通过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可有效解决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连接搭接量过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的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另一种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与车身前纵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连接板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连接板的剖面图;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8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前防撞梁连接板;11、基板;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2、左凸起筋;121、左上段;122、左下段;13、右凸起筋;131、右上段;132、右下段;2、前纵梁;21、主体梁;22、加强筋;23、上腔体;24、下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5至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包括前纵梁2以及前防撞梁连接板1。如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连接板1,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1为一体式的铝合金件,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1包括基板11、左凸起筋12以及右凸起筋13,所述左凸起筋12及右凸起筋13形成在所述基板11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左凸起筋12位于右凸起筋13的左侧,所述左凸起筋12及右凸起筋13用于与前纵梁2的前端固定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连接板1及车身前防撞梁连接结构,由于该前防撞梁连接板1为全铝合金型材,其性能好,能减轻车身重量,实现车身轻量化且能降低模具费用,同时有利于保证碰撞溃缩空间。此外,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1通过左凸起筋12及右凸起筋13用于与前纵梁2的前端固定连接,可有效解决车身前防撞梁连接板1与车身前纵梁2连接搭接量过大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左凸起筋12与所述右凸起筋13平行间隔,所述左凸起筋12及右凸起筋13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增强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1与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左凸起筋12及右凸起筋13插接在所述前纵梁2的前端开口内,以连接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1与前纵梁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所述左凸起筋12包括左上段121以及左下段122,所述左上段121位于所述左下段122的上方,所述左上段121及左下段122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上段121及左下段122烧焊连接在前纵梁2的左侧壁的右侧表面上,以连接所述左凸起筋12与前纵梁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所述右凸起筋13包括右上段131以及右下段132,所述右上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为一体式的铝合金件,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包括基板、左凸起筋以及右凸起筋,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左凸起筋位于所述右凸起筋的左侧,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为一体式的铝合金件,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板包括基板、左凸起筋以及右凸起筋,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左凸起筋位于所述右凸起筋的左侧,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凸起筋与所述右凸起筋平行间隔,所述左凸起筋及右凸起筋沿竖直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凸起筋包括左上段以及左下段,所述左上段位于所述左下段的上方,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上段及左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左侧壁的右侧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凸起筋包括右上段以及右下段,所述右上段位于所述右下段的上方,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右上段及右下段烧焊连接在前纵梁的右侧壁的左侧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防撞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段的长度与所述右上段的长度相等,且所述左上段与右上段的上端在竖直方向上平齐;所述左下段的长度与所述右下段的长度相等,且所述左下段与右下段的下端在竖直方向上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明黄兴何玉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