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507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

A Multifunctional Intensive Conch Raising and Catching Integrated C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
本技术涉及海产品的养殖与采捕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对海螺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海螺的高效诱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海螺捕捞主要以诱捕自然生长的海螺为主,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以笼式诱捕为主,即将放有饵料的笼子投放于海底,间隔1~2天后回收。该诱捕方式存在投放杂乱等问题,且笼子极易损坏。同时由于诱捕笼的投放与回收间隔时间较短,需要大量的捕捞作业船频繁往返于诱捕海域与港口之间,耗油量巨大,且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益较差;高频繁的诱捕也不利于海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利用筏区底部空间,目前扇贝养殖筏区的海底会投放一些扇贝苗。由于海螺也存在捕食扇贝的现象,因此筏区底部海螺的诱捕利于保证筏区底播贝苗的生长;同时为了降低筏式扇贝养殖笼污损生物的附着,往往将浮筏主绳降低至水下5~10米,即采用水泥块压住浮筏主绳使其下潜,由于该水泥块功能单一,不符合立体化养殖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满足海螺养殖和诱捕需求、满足扇贝养殖筏区清除敌害需求,以及满足筏式养殖需求的多功能、集约化的海珍品育养捕一体化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能够将海螺的养育与海螺的诱捕相结合,从而保证在进行诱捕自然生长海螺的同时,可实现人工海螺的繁育与养殖功能的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所述养育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与养育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养育区网衣,所述养育区网衣上开设有投饵口,并且在投饵口处还铰接有盖体5,在顶板3上放置有饵料槽6,且所述饵料槽6位于盖体5的下方,在养育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与养育区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养育区活动门7,在养育区活动门7内设置有网衣,所述爬行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在中间隔板2上开设有多个诱捕口8,所述诱捕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且与诱捕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诱捕区网衣,所述底板1上放置有诱捕饵料槽9,同时底板1底端的四角还设置有配重垫块10,在所述框架体外设置有多块爬行板11,所述爬行板11上开设有多个爬行孔12,同时所述爬行板11的上边沿与中间隔板2的边缘相接,而爬行板11的下边沿则与配重垫块10的底端面共面,在框架体的一端还活动连接有与框架体的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框架活动门13,在框架活动门13内设置有网衣,所述框架体的顶部设置有多组对称分布的起吊吊耳14,在框架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绳吊耳15。所述饵料槽6和诱捕饵料槽9的结构相同,都包括一个底面板,在底面板的边缘设置有四个相互连接的立面板,每个所述立面板上都开设有多个透水孔4。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集海螺的育养和海螺的诱捕于一体,能够在诱捕海螺的同时,完成对海螺幼苗在自然环境中的集约化养育;经过试验对比,传统海螺笼每天的诱捕量约为0.1kg/笼,而本种育养捕一体笼的诱捕量则可达到2.1kg/笼,其养殖效率和捕捞效率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这种育养捕一体笼的出现,还可以对海螺诱捕海区进行合理规划,定点投放育养捕装置,降低海螺笼的投放数量与密度,实现对海螺的高效诱捕,同时降低船舶的无效采捕,提高单位能源效率,满足海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另外,对于扇贝养殖筏区而言,该装置可起动定位养殖浮筏主绳的作用,降低扇贝养殖笼污损生物附着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诱捕的方式清除筏区内的海螺,保护海底扇贝苗,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这个笼体的主体部分为一个框架体,框架体呈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这些透水孔能够让各个区域之间形成良好的水流交换,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所述养育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与养育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养育区网衣,所述养育区网衣上开设有投饵口,并且在投饵口处还铰接有盖体5,在顶板3上放置有饵料槽6,且所述饵料槽6位于盖体5的下方,在养育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与养育区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养育区活动门7,在养育区活动门7内设置有网衣,所述爬行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在中间隔板2上开设有多个诱捕口8,所述诱捕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且与诱捕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诱捕区网衣,所述底板1上放置有诱捕饵料槽9,同时底板1底端的四角还设置有配重垫块10,在所述框架体外设置有多块爬行板11,所述爬行板11上开设有多个爬行孔12,同时所述爬行板11的上边沿与中间隔板2的边缘相接,而爬行板11的下边沿则与配重垫块10的底端面共面,在框架体的一端还活动连接有与框架体的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框架活动门13,在框架活动门13内设置有网衣,所述框架体的顶部设置有多组对称分布的起吊吊耳14,在框架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绳吊耳15。所述饵料槽6和诱捕饵料槽9的结构相同,都包括一个底面板,在底面板的边缘设置有四个相互连接的立面板,每个所述立面板上都开设有多个透水孔4。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需要进行养育的小海螺苗投放到养育区中,同时在饵料槽6中放置足够小海螺苗食用5-7天的饵料,将养育区活动门7关闭,盖体5也关闭,养育区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小海螺苗无法从中逃逸;然后在诱捕区的诱捕饵料槽9中放置诱饵,并将框架活动门13关闭,此时诱捕区也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进入其中的海螺无法从中逃逸;通过船舶将本养捕一体笼运送至指定海域,利用起吊绳固定框架体,将本装置整体下放至海底,并在定位绳吊耳15上绑缚定位用的浮漂;5-7日后,利用船舶上的起吊设备将本装置整体吊起,将诱捕区中诱捕到的海螺以及养育区中已经成长的海螺全部取出,如果诱捕区中诱捕到的海螺较小,则可将其投放到养育区中,在下一次操作过程中对其进行养育;当本装置位于海中时,诱捕区中诱捕槽9内的诱饵会吸引附近海域的海螺(或其他海洋生物),由于诱捕区的周围都被网衣覆盖,因此这些海螺无法直接进入诱捕区,只能通过爬行板11向上攀爬到中间隔板2上,进而通过诱捕口8掉落到诱捕区中,并在诱捕区中诱饵的作用下在诱捕区中活动;对于某些较小的海洋生物,如鲍鱼、海参、小海螺等可通过爬行孔12进入诱捕区。诱捕区和养育区所对应的网衣,其网孔大小需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所述养育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与养育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养育区网衣,所述养育区网衣上开设有投饵口,并且在投饵口处还铰接有盖体(5),在顶板(3)上放置有饵料槽(6),且所述饵料槽(6)位于盖体(5)的下方,在养育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与养育区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养育区活动门(7),在养育区活动门(7)内设置有网衣,所述爬行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在中间隔板(2)上开设有多个诱捕口(8),所述诱捕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且与诱捕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诱捕区网衣,所述底板(1)上放置有诱捕饵料槽(9),同时底板(1)底端的四角还设置有配重垫块(10),在所述框架体外设置有多块爬行板(11),所述爬行板(11)上开设有多个爬行孔(12),同时所述爬行板(11)的上边沿与中间隔板(2)的边缘相接,而爬行板(11)的下边沿则与配重垫块(10)的底端面共面,在框架体的一端还活动连接有与框架体的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框架活动门(13),在框架活动门(13)内设置有网衣,所述框架体的顶部设置有多组对称分布的起吊吊耳(14),在框架体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绳吊耳(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集约化海螺育养捕一体笼,包括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笼体包括框架体,所述框架体为中轴线水平分布的三棱柱状,所述框架体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所述底板(1)、中间隔板(2)和顶板(3)上均开设有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透水孔(4),所述底板(1)与中间隔板(2)之间为诱捕区,所述中间隔板(2)与顶板(3)之间为爬行区,所述顶板(3)的上方为养育区,所述养育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与养育区对应的框架体上覆盖有养育区网衣,所述养育区网衣上开设有投饵口,并且在投饵口处还铰接有盖体(5),在顶板(3)上放置有饵料槽(6),且所述饵料槽(6)位于盖体(5)的下方,在养育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与养育区纵向断面形状匹配的养育区活动门(7),在养育区活动门(7)内设置有网衣,所述爬行区的纵向断面呈等腰梯形,在中间隔板(2)上开设有多个诱捕口(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智赵学伟刘鹰于志洋孙鹏周豪杰孙立军程宏杨孙海东董广阳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