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448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2:58
纸张加热部(20)具备被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接触,并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加热带(27),以及对加热带(27)进行加热的加热辊(26),多个辊中的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控制部(51)通过变更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之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被加热辊(26)加热的加热带(27)与记录介质(R)的接触面积。

Heat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通过从形成于记录头的喷嘴喷射被供给至该记录头的墨,使墨附着于记录介质来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在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为了抑制记录介质上的墨的渗透,在使墨附着之前要进行预先将记录介质加热到规定温度的处理。作为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的机构之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97238号公报中,记载有使记录介质通过内部具备发热体的带体与加压部件的辊隙部,来对该记录介质加热的方式。然而,在上述方式中,由于仅通过辊对的辊隙部,所以记录介质与加热辊接触的接触点较少,且对记录介质的热供给效率较差。因此,为了使记录介质达到规定温度,需要使加热辊的温度显著高于其规定温度。另外,由于加热辊本身的响应性也较差,所以提高加热辊的温度也要花费时间。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即使为了增大加热量而增加辊隙部的辊隙压,在例如瓦楞纸那样的记录介质中,因内部的空间而热供给效率较差,从而难以达到规定温度。另外,在增加辊隙压的情况下,也存在压坏的可能。另外,若为了确保记录介质与加热辊的接触时间,而减慢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则生产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过一种能够不依赖于记录介质的种类,将其高效地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的加热装置以及具备该加热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具备:带体,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接触,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以及加热部,对上述带体进行加热,上述多个辊中的至少2个辊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变更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的辊中在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与最下游的辊之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被上述加热部加热的上述带体与记录介质的接触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备:上述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对被上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来形成图像。附图说明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作为说明给出的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优点和特征,但不旨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的定义。图1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图3A是表示纸张加热部的图。图3B是表示纸张加热部的图。图4是表示压力设定表的一个例子。图5是表示热量等级设定表的一个例子。图6是表示加热带状态设定表的一个例子。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A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图8B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图8C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进行描述。然而,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例如具备介质供给部10、纸张加热部20、介质输送部30、头单元(图像形成部)40以及控制部51(参照图2)。其中,纸张加热部20以及控制部51构成加热装置。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中,从介质供给部10供给的记录介质R被纸张加热部20夹持输送并被加热到规定温度。之后,通过头单元40对被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记录处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R被排出至未图示的介质排出部。作为记录介质R,例如,能够使用纸、塑料、金属、布、橡胶等各种介质。作为纸,能够举出普通纸、板纸、瓦楞纸、涂布纸、树脂涂布纸、合成纸等。对于这样的记录介质R而言,存在因温度而墨的润湿性不同从而产生墨的渗透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记录介质R预先加热到规定温度,来抑制记录介质R上的由墨粘度引起的墨膜厚偏差,实现颜色的稳定化。介质供给部10例如具备介质收容部11、供给辊12、初始介质温度传感器13等。介质收容部11是能够收容一张或者重叠的多张记录介质R的箱体,根据所收容的记录介质R的量上下移动。供给辊12将介质收容部11中收容的记录介质R中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送出至纸张加热部20。初始介质温度传感器13例如被设置于介质收容部11的上部,检测介质收容部11中收容的记录介质R中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的温度。纸张加热部20夹持并输送从介质供给部10供给的记录介质R,并将该记录介质R加热到规定温度。被加热到规定温度的记录介质R被送出至介质输送部30。对于这样的纸张加热部20的详细的结构后述。介质输送部30是与头单元40对置地设置,以一定速度输送从纸张加热部20供给的记录介质R的机构。介质输送部30例如具备驱动辊31、从动辊32、张力辊33以及输送带34等。驱动辊31通过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以旋转轴31a为中心旋转。在驱动辊31的旋转轴31a设置有编码器(旋转编码器),能够测量输送带34的环绕移动距离。从动辊32与驱动辊31分离规定距离来配置,以与驱动辊31的旋转轴31a平行的旋转轴32a为中心,随着输送带34的环绕移动而旋转。张力辊33与驱动辊31以及从动辊32一起支承输送带34的内侧,并吸收输送带34的松动。输送带34是架设于驱动辊31、从动辊32以及张力辊33的环带,根据驱动辊31的旋转动作以一定速度环绕移动。作为输送带34,使用与驱动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接触部柔软地弯曲,并且可靠地支承记录介质R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橡胶等树脂制的带、钢带等。该输送带34也优选具有吸附记录介质R的材质和/或结构,通过这样,能够更加稳定地载置记录介质R。在这样的介质输送部30中,在输送带34的输送面上载置有记录介质R的状态下,输送带34以与驱动辊31的旋转速度相应的速度环绕移动,从而记录介质R在头单元40的下方沿输送带34的移动方向被输送。此外,记录介质R的输送例如也可以以在进行头单元40的墨喷出期间暂时停止这样的方式间歇地进行。即,由介质输送部30进行的记录介质R的输送动作包含如上述那样暂时停止输送的动作。头单元40是用于对由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的上表面(图像形成面),基于图像数据从喷嘴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的机构。头单元40被排列为从记录介质R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以规定的间隔排列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这4种颜色的墨对应的4个头单元。此外,头单元40的数量以及从头单元40喷出的墨的颜色并不限于此。各头单元40具备在与记录介质R的输送方向交叉的记录介质R的宽度方向(以下,仅称为“宽度方向”)上分别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的多个记录头41(参照图2)、以及控制记录头41的墨喷出动作的头控制部42(参照图2)。各记录头41具有设置有喷嘴的开口部的墨喷出面,该墨喷出面配置于与输送带34的输送面对置的位置。记录头41所包含的各个记录元件包含存积墨的压力室、设置于压力室的壁面的压电元件、以及喷出墨的喷嘴。若从记录头41内的驱动电路向压电元件施加驱动信号,则压电元件根据该驱动信号而变形,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从与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喷出墨(墨喷出动作)。头单元40所包含的记录元件的有关宽度方向的配置范围覆盖由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中能够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装置,具备:带体,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接触,并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以及加热部,对上述带体进行加热,上述多个辊中的至少2个辊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上述加热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变更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的辊中的在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与最下游的辊之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被上述加热部加热的上述带体与记录介质的接触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06 JP 2018-0188001.一种加热装置,具备:带体,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接触,并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以及加热部,对上述带体进行加热,上述多个辊中的至少2个辊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上述加热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变更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的辊中的在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与最下游的辊之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被上述加热部加热的上述带体与记录介质的接触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上述至少2个辊是沿着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配设,并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的2个压接辊,上述2个压接辊的至少一个具备沿着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向接近或者远离另一个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上述控制部通过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2个压接辊的至少一个辊向接近或远离另一个辊的方向移动,来变更上述分离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上述至少2个辊包含3个以上的压接辊,上述3个以上的压接辊沿着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配设,并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上述3个以上的压接辊分别具备移动机构,上述移动机构向远离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上述控制部通过利用上述移动机构,使上述3个以上的压接辊中的在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和最下游的辊的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志岐卓信菅野雅至奈良隆志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