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吸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吸盘,该吸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面开设有多个吸孔,每个吸孔上均设有一个用于吸取外部的工件的自适应吸取件;壳体内与外部的负压连通,当吸孔外有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内的自适应吸取件连通壳体与吸孔,从而实现对工件进行吸附;当吸孔外无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内的自适应吸取件使得壳体与吸孔不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吸盘在工作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实现自动对工件的吸取,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不需要增加相关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降低成本。
An adaptive suc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吸盘
本技术涉及吸盘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吸盘。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在吸取多孔板或凹凸不平表面工件时,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人工对吸附点进行调整以避开孔位或凹面位置,以达到吸取工件的目的,但操作相当麻烦,影响生产效率,还有就是需要增加多点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其成本太高,特别在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不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吸盘,该吸盘在工作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实现自动对工件的吸取,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不需要增加相关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降低成本。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适应吸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面开设有多个吸孔,每个吸孔上均设有一个用于吸取外部的工件的自适应吸取件;壳体内与外部的负压连通,当吸孔外有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内的自适应吸取件连通壳体与吸孔,从而实现对工件进行吸附;当吸孔外无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内的自适应吸取件使得壳体与吸孔不连通。其中,所述自适应吸取件包括外壳、阀芯以及弹簧,所述外壳的一端与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与吸孔抵接,所述外壳的一端还环设有多个第一气孔;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一端用于与第一气孔连通;所述阀芯于空腔内滑动并用于控制空腔与第一气孔通断,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空腔的内侧壁和阀芯抵接;所述阀芯呈中空型,所述阀芯环设有多个第二气孔,所述阀芯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二气孔连通的第三气孔;所述阀芯的顶端面用于封堵空腔靠近第一气孔的一端。其中,多个吸孔均匀分布于壳体的一端面。其中,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面还开设有负压孔,所述负压孔用于外部的负压设备连通。其中,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面还设有连接柱。其中,所述连接柱与壳体的连接处设有固定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成本降低:本技术的一种自适应吸盘,在需要对工件进行吸取时,将吸盘的壳体的一端面与工件贴合,同时通过外部的负压设备将壳体内部的空气抽走,使得壳体内部形成负压状态,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将工作吸附住。由于某些工件的表面会有凹凸不平或者其他吸孔,在本技术的吸盘与工件贴合时,由于某些工件的表面会有凹凸不平或者其他吸孔没有吸附工件,壳体内的自适应吸取件会自动判断对应的吸孔是否被该工件所盖住;对于被工件盖住的吸孔,该吸孔对应的自适应吸取件会将连通壳体内的负压与该吸孔连通,使得工件的该部分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附住;对于没有被工件盖住的吸孔或只有部分盖住的吸孔,该吸孔对应的自适应吸取件会将断开壳体内的负压与该吸孔之间的连通,即使得该吸孔关闭,从而达到减少壳体内负压的流失。本技术的自适应吸盘,无需多点自动检测或自动控制系统对工件的检测,即可自动完成对工件的吸附,降低了工件运转的成本。2、无需人工干预:由于人工干预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技术的自适应吸盘可自动完成对工件的吸附,增加工件运转的效率。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附图标记壳体--1,吸孔--11,自适应吸取件--2,外壳--21,阀芯--22,弹簧--23,第一气孔--24,空腔--25,第二气孔--26,第三气孔--27,负压孔--3,连接柱--41,固定环--4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或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适应吸盘,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面开设有多个吸孔11,每个吸孔11上均设有一个用于吸取外部的工件的自适应吸取件2,壳体1与外部的负压连通;当吸孔11外有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连通壳体1与吸孔11,从而实现对工件进行吸附;当吸孔11外无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使得壳体1与吸孔11不连通。本实施例的一种自适应吸盘,具有以下效果:1、成本降低:本技术的一种自适应吸盘,在需要对工件进行吸取时,将吸盘的壳体1的一端面与工件贴合,同时通过外部的负压设备将壳体1内部的空气抽走,使得壳体1内部形成负压状态,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将工作吸附住。在本技术的吸盘与工件贴合时,由于某些工件的表面会有凹凸不平或者其他吸孔11没有吸附工件,壳体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会自动判断对应的吸孔11是否被该工件所盖住;对于被工件盖住的吸孔11,该吸孔11对应的自适应吸取件2会将连通壳体1内的负压与该吸孔11连通,使得工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附住;对于没有被工件盖住的吸孔11或只有部分盖住的吸孔11,该吸孔11对应的自适应吸取件2会将断开壳体1内的负压与该吸孔11之间的连通,使得该吸孔11关闭,从而达到减少壳体1内负压的流失。本技术的自适应吸盘,无需多点自动检测或自动控制系统对工件的检测,即可自动完成对工件的吸附,降低了工件运转的成本。2、无需人工干预:由于人工干预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技术的自适应吸盘可自动完成对工件的吸附,增加工件运转的效率。具体的,所述自适应吸取件2包括外壳21、阀芯22以及弹簧23,所述外壳21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外壳21的另一端与吸孔11抵接,所述外壳21的一端还环设有多个第一气孔24;所述外壳21内还设有空腔25,所述空腔25的一端用于与第一气孔24连通;所述阀芯22于空腔25内滑动并用于控制空腔25与第一气孔24通断,所述弹簧23的两端分别与空腔25的内侧壁和阀芯22抵接;所述阀芯22呈中空型,所述阀芯22环设有多个第二气孔26,所述阀芯22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二气孔26连通的第三气孔27;所述阀芯22顶端面用于封堵空腔25靠近第一气孔24的一端。吸取工件时,吸盘的一端面与工件贴合,同时壳体1与负压连通,吸盘开始吸取工件。吸盘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吸孔11,每个吸孔11对应有一个自适应吸取件2,当吸孔11被工件表面挡住时,自适应吸取件2内的阀芯22在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阀芯22的顶端面与空腔25靠近第一气孔24的一端分离,进而使第一气孔24、第二气孔26以及第三气孔27连通,即吸孔11与壳体1连通,从而使得该吸孔11在负压作用下产生吸力吸附住工件;当吸孔11未被工件表面挡住时,阀芯22在压差的作用下产生远离吸孔11的作用力,使得弹簧23被压缩,阀芯22则在负压的作用下,阀芯22的顶端面封堵空腔25靠近第一气孔24的一端,使得第一气孔24与空腔25不连通,进而使第二气孔26与第一气孔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面开设有多个吸孔(11),每个吸孔(11)上均设有一个用于吸取外部的工件的自适应吸取件(2);壳体(1)内与外部的负压连通,当吸孔(11)外有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连通壳体(1)与吸孔(11),从而实现对工件进行吸附;当吸孔(11)外无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使得壳体(1)与吸孔(11)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面开设有多个吸孔(11),每个吸孔(11)上均设有一个用于吸取外部的工件的自适应吸取件(2);壳体(1)内与外部的负压连通,当吸孔(11)外有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连通壳体(1)与吸孔(11),从而实现对工件进行吸附;当吸孔(11)外无外部的工件盖设时,该吸孔(11)内的自适应吸取件(2)使得壳体(1)与吸孔(11)不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吸取件(2)包括外壳(21)、阀芯(22)以及弹簧(23),所述外壳(21)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外壳(21)的另一端与吸孔(11)抵接,所述外壳(21)的一端还环设有多个第一气孔(24);所述外壳(21)内还设有空腔(25),所述空腔(25)的一端用于与第一气孔(24)连通;所述阀芯(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付召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泰利锐航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