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该加热板包括腔体、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布置在腔体内;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并排设置,第一加热部(11)与第二加热部(12)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板通过在加热板内部设置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做到使加热板上产生均匀的热量。
A Heating Plate and Lamin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层压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的加热一般都采用电加热或者风热的方式,这样的加热方式会导致加热腔体内温度不均匀,层压出来的太阳能电池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通过在加热板内部设置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做到使加热板上产生均匀的热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板,包括腔体、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布置在腔体内;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并排设置,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被构造为管状结构;第一加热部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和弯加热管道;第二加热部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和弯加热管道。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分布在加热板相对的两个区域;第一加热部的进液端和第二加热部的进液端分别设置在加热板的两个对角区域。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设置在加热板的一侧边;第二加热部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设置在加热板的另一侧边。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中相邻的直加热管道的间距为第一指定距离;第二加热部中相邻的直加热管道的间距为第二指定距离。进一步地,第一指定距离和第二指定距离相等。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的弯加热管道和第二加热部的弯加热管道相对设置,其最小间距为第三指定距离值。进一步地,与进液端连接的直加热管道和加热板的一边距离为第四指定距离;与出液端连接的直加热管道和加热板的另一边距离为第五指定距离;第四距离与第五指定距离相等。进一步地,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交错设置在加热板的整体区域,第一加热部的进液端靠近第二加热部的出液端;第一加热部的出液端靠近第二加热部的进液端。进一步地,加热板的厚度为:30-60mm。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层压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上述加热板,加热板的边缘厚度高于中部厚度,形成容纳空间,两个加热板的容纳空间构成加热空间。进一步地,还包括:硅胶板,硅胶板与加热板的形状匹配,并固定在加热板具有容纳空间的一面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导柱和导孔;导柱和导孔分别设置在两个加热板的边角处,导柱和导孔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导柱插接在导孔中以形成加热空间。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板,通过在加热板内部设置两个加热部,两个加热部的进液端分别设置在加热板的两个对角区域,可以做到使加热板上产生均匀的热量。(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板,通过在加热板内部设置两个加热部,两个加热部交错设置,其加热部内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做到使加热板上产生均匀的热量。(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层压装置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两块上述加热板,两块加热板通过导孔和导柱的插接形成加热空间,能够做到均匀加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层压装置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层压装置分解立体图。1:加热板;11:第一加热部;111:第一加热部的进液端;112:第一加热部的直加热管道;113:第一加热部的弯加热管道;114:第一加热部的出液端;12:第二加热部;121:第二加热部的进液端;122:第二加热部的直加热管道;123:第二加热部的弯加热管道;124:第二加热部的出液端;2:硅胶板;3:导柱;4:导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加热板包括腔体、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设置在腔体内;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并排设置,第一加热部11与第二加热部12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箭头为加热管1内的液体流动的方向。加热管1内的液体可以是油,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其中,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被构造为管状结构;第一加热部11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112和弯加热管道113;第二加热部12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122和弯加热管道123。弯加热管道113由直部和分别位于直部两端的弧形构成;弯加热管道123由直部和分别位于直部两端的弧形构成。可选的,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的形状相同。具体地,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相对分布在加热板1相对的两个区域;第一加热部11的进液端111和第二加热部12的进液端121分别设置在加热板1的两个对角区域。进一步具体地,第一加热部11的进液端111和出液端114设置在加热板1的一侧边;第二加热部12的进液端121和出液端124设置在加热板1的另一侧边。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11中相邻的两个直加热管道112的间距为第一指定距离;第二加热部12中相邻两个直加热管道122的间距为第二指定距离。为了保证加热板1的热量分布均匀,第一指定距离和第二指定距离相等。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指定距离为40mm-100mm。第一指定距离不能太大,太大则会导致相邻直加热管道112的中部温度较低。第一指定距离不能太小,太小会导致相邻直加热管道112传递的热量交叉,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量。因此,专利技术人经过多次试验,相邻的直加热管道112的间距为40-100mm时,加热板1上的热量分布最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是相对设置在加热板1的左右两侧区域,且第一指定距离和第二指定距离相等。因此,多个直加热管道122之间也是等距离排布,相邻两个直加热管道122的间距为:40mm-100m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加热板1的热量分布不仅和直加热管道112以及直加热管道122的分布有关,还和第一加热部11以及第二加热部12中液体的温度有关。可选的,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管12中液体的温度为250-350℃,第一加热部11中进液的温度和第二加热部12中进液的温度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减小第一指定距离,也就是调小相邻直加热管道112的间距,若不减小第一加热部11内液体的温度,则加热板1的左侧温度会整体提升。因此,若对加热板1的温度有要求,在减小第一指定距离,也就是调小直加热管道112的间距时,则需适当减小第一加热部11内液体的温度。如果增大相邻加热管道112的间距时,则需适当提升第一加热部11内液体的温度。相应的,也需要同时调整相对设置的直加热管道122的间距或第二加热部12内液体的温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保证加热板1中部的热量均匀分布,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加热部11中的弯加热管道113和第二加热部12中的弯加热管道123的最小间距为第三指定距离值。优选的,第三指定距离值为:30-60mm。若第三指定距离小于30mm,加热板1中部的温度会高于加热板1边缘的温度,导致加热板1的热量分布不均匀。若第三指定距离大于60mm,加热板1中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所述第二加热部(12)布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所述第二加热部(12)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加热部(1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12)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所述第二加热部(12)布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所述第二加热部(12)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加热部(11)与所述第二加热部(12)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被构造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加热部(11)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112)和弯加热管道(113);所述第二加热部(12)包括若干个直加热管道(122)和弯加热管道(1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11)和第二加热部(12)分布在所述加热板(1)相对的两个区域;所述第一加热部(11)的进液端(111)和第二加热部(12)的进液端(121)分别设置在所述加热板(1)的两个对角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11)的进液端(111)和出液端(114)设置在所述加热板(1)的一侧边;所述第二加热部(12)的进液端(121)和出液端(124)设置在所述加热板(1)的另一侧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11)中相邻的直加热管道(112)的间距为第一指定距离;所述第二加热部(12)中相邻的直加热管道(122)的间距为第二指定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定距离和所述第二指定距离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11)中的所述弯加热管道(1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连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