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726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包括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罩、病床、前端防护板和控制机箱;所述内罩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所述病床上设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一滑动轮用于带动所述病床移动,将所述病床移动至所述内罩内或将所述内罩内的病床移出;所述控制机箱上设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二滑动轮用于带动内罩、病床以及前端防护板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和病床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30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密封;或控制所述内罩和病床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移出。核磁共振骨架设备使得操作者可以在远离核磁共振设备主体上对病人进核磁共振前的操作,防止操作者常年且长时间被磁场辐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磁共振设备不可避免的是,操作者经常站在非常靠近磁共振单元的磁体的位置,以将患者放置在患者支撑装置上,支撑装置如病床通常设计成只能从磁体的空腔中移出到一定的位置。此外,诸如开关,小键盘及显示单元等设备也设置在磁共振单元的外部,使得操作者通常必须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接靠近磁铁,以调整或控制磁共振单元。尽管目前对磁共振设备的了解,它们并不构成人体的危害,但是随着日益增强的磁场趋势。常年的磁场辐射可能会存在对人体一定的危害可能性,例如,现有的磁共振设备的磁通密度为2特斯拉,不久的将来,磁共振装置将运行在3特斯拉,7特斯拉、10特斯拉甚至是更高,故对于长期的磁共振设备操作者来说,在远离磁共振设备进行操作是由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所述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包括: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前端防护板,所述前端防护板可移动地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连接;内罩,所述内罩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病床,所述病床上设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一滑动轮用于带动所述病床移动,将所述病床移动至所述内罩内或将所述内罩内的病床移出;控制机箱,所述控制机箱与所述前端防护板连接,所述控制机箱上设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二滑动轮用于带动内罩、病床以及前端防护板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和病床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密封;或将所述内罩和病床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移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头部射频线圈,所述头部射频线圈与所述控制机箱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机箱连接,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罩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半圆,并可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半圆,并可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罩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四分之一圆,并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四分之一圆,所述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可相互转动;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三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四分之一圆,并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四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四分之一圆,所述第四壳体、第三壳体可相互转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罩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八分之一圆,并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八分之一圆,所述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可相互转动;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三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八分之三圆,并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四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八分之三圆,所述第四壳体、第三壳体可相互转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骨架设备通过所述控制机箱上的第二滑动轮带动内罩、病床以及前端防护板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和病床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密封;或将所述内罩和病床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移出。使得操作者可以在远离核磁共振设备主体上对病人进核磁共振前的操作,防止操作者常年且长时间被磁场辐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骨架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核磁共振骨架设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核磁共振骨架设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核磁共振骨架设备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内罩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内罩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内罩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磁体101;病人空间102;内罩20;前端防护板30;病床40;第一滑动轮401;病床滑动导轨402;病床支撑柱403;控制机箱50;第二滑动轮501;显示控制终端60;控制开关70;病人80;护理人员90;头部射频线圈11。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所述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包括: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内罩20、病床40、前端防护板30和控制机箱50;所述前端防护板30设置在所述内罩20的一端,所述前端防护板30可移动地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连接;所述内罩20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所述病床40上设有第一滑动轮401,所述第一滑动轮401用于带动所述病床40移动,将所述病床40移动至所述内罩20内或将所述内罩20内的病床40移出;所述控制机箱50与所述前端防护板30连接,所述控制机箱50上设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二滑动轮501用于带动内罩20、病床40以及前端防护板30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20和病床40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30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密封;或控制所述内罩20和病床40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内移出。具体的,参阅图1,在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二滑动轮501带动内罩20、病床40以及前端防护板30整体移动,从而将所述内罩20、病床40以及前端防护板30整体移出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另外,可通过所述第一滑动轮401将所述病床40从所述内罩20中移动出。所述前端防护板30上固定有病床滑动导轨402,从而对病床的移动进行导向。所述内罩20的下侧设置在所述病床滑动导轨402上。操作者将病人80移动到所述病床40后,可站远离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10处对病人80进行核磁共振前的相应的检查,以及设备的连接等工作。避免电磁波辐射到操作者身上。例如,给病人80的被检查部位安装射频线圈(比如,头部射频线圈11)。所述射频线圈连接到所述控制机箱50内,操作者通过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对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前端防护板,所述前端防护板可移动地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连接;内罩,所述内罩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病床,所述病床上设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一滑动轮用于带动所述病床移动,将所述病床移动至所述内罩内或将所述内罩内的病床移出;控制机箱,所述控制机箱与所述前端防护板连接,所述控制机箱上设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二滑动轮用于带动内罩、病床以及前端防护板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和病床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密封;或将所述内罩和病床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移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前端防护板,所述前端防护板可移动地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连接;内罩,所述内罩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病床,所述病床上设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一滑动轮用于带动所述病床移动,将所述病床移动至所述内罩内或将所述内罩内的病床移出;控制机箱,所述控制机箱与所述前端防护板连接,所述控制机箱上设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二滑动轮用于带动内罩、病床以及前端防护板整体移动,将所述内罩和病床移动至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并通过所述前端防护板将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密封;或将所述内罩和病床从所述核磁共振设备主体内移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部射频线圈,所述头部射频线圈与所述控制机箱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机箱连接,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安装在所述前端防护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磁共振骨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横截面积为半圆,并可以所述病床的底部为轴心转动;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病床的底部,所述第二壳体的横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嵘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