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366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包括主体,主体内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冲腔,混合腔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缓冲腔连通有进气管,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喷管,喷管的内腔连通混合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通过可调的外部空气与蚀刻液充分混合后喷出,其冲压更加合理,喷出的蚀刻液线束较细,蚀刻精度显著提升。

An Etching Fluid Spray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路板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
技术介绍
蚀刻工艺是电路板加工过程中的主要一环,其作用是利用化学反应法将非线路部位的铜层腐蚀处理,行业内目前通常的蚀刻方法是采用蚀刻液直喷的方式来完成。然而,蚀刻工艺中蚀刻线宽和压力均有较高要求,直喷式蚀刻方式由于其直喷压力过大,会造成蚀刻液过快的腐蚀电路板加工位置,容易过度蚀刻;管道较粗,其喷头喷出的蚀刻线上窄下宽的程度较深,其喷到电路板上的蚀刻液覆盖面积较大,难以对精度要求稍高甚至更高的电路板进行蚀刻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能够有效提升蚀刻精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包括主体,主体内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冲腔,混合腔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缓冲腔连通有进气管,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喷管,喷管的内腔连通混合腔。优选的,第一进液管在主体侧方连通混合腔。优选的,进气管在主体顶部连通缓冲腔。优选的,混合腔设置位置低于缓冲腔。优选的,混合腔设置在缓冲腔的斜下方。优选的,内腔呈锥状,其内径从连通混合腔的端部至喷出的端部逐渐减小。优选的,主体呈长条状,混合腔和缓冲腔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混合腔连通至少两条第一进液管。优选的,缓冲腔连通至少两条进气管。优选的,混合腔和/或缓冲腔呈圆柱形设置。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通过可调的外部空气与蚀刻液充分混合后喷出,其冲压更加合理,喷出的蚀刻液线束较细,蚀刻精度显著提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吸液组件的正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吸液组件的侧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硬质电路板吸液组件的正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硬质电路板吸液组件的侧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吸液筒底部吸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吸液筒顶部第三排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旋转套筒和内筒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旋转套筒上第一排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内筒上第二排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蚀刻液运输管路及驱动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接头组件的正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接头组件的侧向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蚀刻设备包括电路板的运输装置,其运输过程可以采用领域内通用的滚轮式运输线,在运输线的上方设置有喷出蚀刻液在电路板上的喷液组件以及吸除电路板上蚀刻废液的吸液组件。电路板的蚀刻过程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喷液后吸液的循环。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前、后方的表述基准以流体流动的方向为准,该表述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方案,而不限定本申请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喷液组件可以包括主体1,主体1内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2和缓冲腔3,混合腔2连通有第一进液管4,缓冲腔3连通有进气管5,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喷管6,喷管6的内腔连通混合腔2。图1中普通箭头代表蚀刻液的进液方向,三角箭头代表空气的进气方向。外部的蚀刻液通过第一进液管4进入到混合腔2中,外部的空气则通过进气管5先进入到缓冲腔3中,再进入混合腔2与蚀刻液混合,之后混有空气的蚀刻液经过喷管6作用到电路板上。外供的空气在空气泵的作用下通常会以较高的气压输送到主体1内,这经常会使得喷管6喷出的空气混合液冲力过大,蚀刻精度难以精确控制,气压在经过缓冲腔3后,气流得到一定缓冲,其与蚀刻液在混合腔2中充分混合后,可通过锥状的增压喷管6喷出,该增压喷管6锥度可通过跟换喷管6的方式调整,这使得蚀刻液喷到电路板上的压力也能够得到控制。进一步的有,第一进液管4可以设置在主体1侧方连通混合腔2,进气管5则可以在主体1顶部连通缓冲腔3。蚀刻液侧方进液配合空气顶部进液使得气液在混合腔2能够充分接触,混合效率高。混合腔2还可以设置位置低于缓冲腔3,混合腔2可以设置在缓冲腔3的斜下方,这样气体可以以一个倾斜角与蚀刻液混合,进一步提升混合效果。内腔优选呈锥状,其内径从连通混合腔2的端部至喷出的端部逐渐减小,该设置用于空气混合液的增压。内腔的锥度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锥度的喷管6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适用不同电路板的蚀刻要求。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1可以呈长条状,混合腔2和缓冲腔3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本设置使得主体1下面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喷管6,混合腔2和缓冲腔3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两个通道相连通,便于配合多喷管6下的气液混合均匀。如图1所示,混合腔2可以连通至少两条第一进液管4,多条第一进液管4能使混合腔2中的蚀刻液进液均匀。缓冲腔3连通可以至少两条进气管5,多条进气管5也能够使进气的位置分布均匀,混合腔2沿长度各位置的混合程度较统一。混合腔2和/或缓冲腔3优选呈圆柱形设置。电路板在经过喷液组件的蚀刻作用后,需要经过吸液组件来吸取残留的蚀刻废液。其中吸液组件针对硬质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由以下两种吸液组件。如图3-图6所示,其中,针对硬质电路板,吸液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吸液管7、顶罩8和吸液筒9,顶罩8底部开槽形成中转腔室10,吸液管7连通中转腔室10,吸液筒9的外侧壁与顶罩8底部槽内侧壁密封配合,吸液筒9的底部开设有吸液孔11,吸液筒9的顶部开设有连通中转腔室10的第三排液孔12。吸液管7是提供真空吸力的管路,使得中转腔室10和吸液管7中都会产生用于吸取电路板表面蚀刻废液的真空吸力,从而依次经过吸液孔11、第三排液孔12、中转腔室10到吸液管7中,进而排除蚀刻废液。进一步的有,吸液管7优选在顶罩8的顶部连通中转腔室10,便于真空吸力快速作用到电路板上的蚀刻废液。顶罩8和中转腔室10之间优选经焊接方式密封连接,两者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密封圈或者密封层的方式填满两者之间的间隙。如图5所示,吸液筒9的底部可以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相互平行的至少两排吸液孔11。吸液孔11可以呈沿吸液筒9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增大吸液孔11长度,减小吸液孔11宽度能使吸液效率提升。如图6所示,吸液筒9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可以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三排液孔12。第三排液孔12呈圆形。第三排液孔12的孔面积优选大于吸液孔11的孔面积。顶罩8上方沿顶罩8长度方向可以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吸液管7,吸液孔11和第三排液孔12沿顶罩8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每个吸液管7均对应有部分吸液孔11和第三排液孔12。如图7-图9所示,针对柔性电路板,吸液组件需要在保持吸液能力的同时,还要避免柔性电路板吸附在吸液组件上而不能正常运输,此时,吸液组件包括有内筒13和旋转套筒14,内筒13设置在旋转套筒14内且能够相对其转动,旋转套筒14的外表面绕周向布置有若干第一排液孔15,内筒1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液孔16;旋转套筒14转动,第二排液孔16依次与周向相邻的第一排液孔15连通;内筒13的端部连通有吸液管7。通过吸液管7提供吸液的真空吸力,蚀刻废液依次经过第一排液孔15、第二排液孔16进入到内筒13的内部,然后经过吸液管7排出。在这个过程中,旋转套筒14会持续转动或步进式转动,从而在保持吸液能力的同时,通过旋转方式使得柔性电路板脱离旋转套筒14的吸附,之后柔性电路板能够继续运输,此时旋转套筒14具有滚筒传送的运输能力。进一步的有,如图7所示,内筒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主体内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冲腔,混合腔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缓冲腔连通有进气管,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喷管,喷管的内腔连通混合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主体内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冲腔,混合腔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缓冲腔连通有进气管,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喷管,喷管的内腔连通混合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在主体侧方连通混合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在主体顶部连通缓冲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设置位置低于缓冲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蚀刻液喷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设置在缓冲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付军叶继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研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