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0846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包括主管道、U形管、文氏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主管道水平设置,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其水平设置在主管道中,其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的外周均与主管道的内壁连接,且延伸部上均开有通孔,进水管竖直设置在主管道内,其上端向上穿过主管道的上端,其下端与文氏管的靠近进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出水管的上端向上穿过主管道的上端,其下端与文氏管的靠近出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U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软管与进水管的上端和出水管的上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

A Microcirculation System of Sterile Pipe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反渗透纯水循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无菌循环管路使用单管分支链接设备,其问题在于循环管路内的液体在循环时,分支内的液体流动缓慢容易滋生细菌,即使对管路进行消毒,消毒液也很难进入分支管路。例如在现有循环管路中使用三通将纯水从主管输送到设备,当设备停止运行的时候,三通到设备这一段管路无法循环,很容易形成死腔,消毒循环也无法对这段管路进行消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可以避免设备停机后管道内无水流动时出现死腔。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包括主管道、U形管、文氏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主管道水平设置,其两端开口且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所述文氏管中部细两端粗,其水平设置在所述主管道中,其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延伸部上均开有多个水平贯穿其的通孔,所述进水管竖直设置在主管道内,其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进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U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的上端连通,所述U形管上开有一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处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取样口连通,其另一端与分支管路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文氏管由两根锥形管组成,两根所述锥形管均同轴设置在所述主管道内,二者开口较小的一端同轴连接并连通,两根所述锥形管开口较大的一端均同轴设有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为圆环形,其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连接,所述进水管的下端与靠近所述进水端的所述锥形管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下端与靠近所述出水端的所述锥形管连接并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U形管由圆弧管和两根直管组成,两根所述直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圆弧管的两端连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的上端连通,所述圆弧管的外侧中部设有所述取样口。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直管的另一端上均同轴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直管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对应的软管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直管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套筒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直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筒的一端开口内,并与所述套筒螺纹连接。本技术的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有效的解决了抑制细菌生长等问题,同时消毒时更加充分,不留死角,冲洗更彻底。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两根锥形管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U形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包括主管道1、U形管2、文氏管、进水管4和出水管5,所述主管道1水平设置,其两端开口且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所述文氏管中部细两端粗,其水平设置在所述主管道1中,其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6,所述延伸部6的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1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延伸部6上均开有多个水平贯穿其的通孔7,所述进水管4竖直设置在主管道1内,其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进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U形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4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连通,所述U形管2上开有一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处设有连接管8,所述连接管8的一端与所述取样口连通,其另一端与分支管路连通;所述文氏管由两根锥形管3组成,两根所述锥形管3均同轴设置在所述主管道内,二者开口较小的一端同轴连接并连通,两根所述锥形管3开口较大的一端均同轴设有所述延伸部6,所述延伸部6为圆环形,其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1的内壁连接,所述进水管4的下端与靠近所述进水端的所述锥形管3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5的下端与靠近所述出水端的所述锥形管3连接并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主管道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主管道1构成循环通路的一部分,在支路管道连接的设备停止使用时,循环水从进水端处进入到主管道1中,部分循环水进入到靠近进水端的锥形管3的较大的开口内,剩余的循环水会从延伸部6上的通孔7进入到两个延伸部6之间,并最终从靠近出水端的延伸部6上的通孔7流入到循环水管路中;入图1所示,两个锥形管3和进水管4以及出水管5之间形成了一个射流器的结构,进入到锥形管3内的循环水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进水管4中,并向上移动至U形管2中,再在重力的作用下从进入到出水管5中,再从出水端的下端开口内进入到靠近出水端的锥形管3中,最终从出水端流入到循环水管路中,从而完成了对U形管2的循环消毒;而在支路管道连接的设备使用时,进入到U形管2中的水可以通过取样口处的连接管8进入到分支管路中。如图3所示,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U形管2由圆弧管21和两根直管22组成,两根所述直管2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圆弧管21的两端连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4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连通,所述圆弧管21的外侧中部设有所述取样口。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直管22的另一端上均同轴安装有套筒9,所述套筒9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直管22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对应的软管连接。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中,所述直管22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套筒9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直管2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筒9的一端开口内,并与所述套筒9螺纹连接。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U形管(2)、文氏管、进水管(4)和出水管(5),所述主管道(1)水平设置,其两端开口且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所述文氏管中部细两端粗,其水平设置在所述主管道(1)中,其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6),所述延伸部(6)的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1)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延伸部(6)上均开有多个水平贯穿其的通孔(7),所述进水管(4)竖直设置在主管道(1)内,其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进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U形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4)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连通,所述U形管(2)上开有一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处设有连接管(8),所述连接管(8)的一端与所述取样口连通,其另一端与分支管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U形管(2)、文氏管、进水管(4)和出水管(5),所述主管道(1)水平设置,其两端开口且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循环水管路连通,所述文氏管中部细两端粗,其水平设置在所述主管道(1)中,其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6),所述延伸部(6)的外周均与所述主管道(1)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延伸部(6)上均开有多个水平贯穿其的通孔(7),所述进水管(4)竖直设置在主管道(1)内,其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进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向上穿过所述主管道(1)的上端,其下端与所述文氏管的靠近所述出水端的半部分连接并连通,所述U形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软管与所述进水管(4)的上端和所述出水管(5)的上端连通,所述U形管(2)上开有一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处设有连接管(8),所述连接管(8)的一端与所述取样口连通,其另一端与分支管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菌管路微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由两根锥形管(3)组成,两根所述锥形管(3)均同轴设置在所述主管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启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