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0099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属于汽车机构技术领域,包括扭转横梁,扭转横梁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一U型连接杆,第一U型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板,第一U型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扭转横梁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二U型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压动第一减震器,带动外侧的第一弹簧形变,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更加提高了减震效果,从而优化了非独立悬架的减震缓冲功能,增加了汽车的舒适性。

A Front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Low Spee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前悬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属于汽车机构

技术介绍
舒适性是轿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舒适性与车身的固有振动有关,而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又与悬架的特性有关,所以汽车悬架保证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同时汽车悬架做为车架或车身与车轴或车轮之间作连接的传力机件,又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汽车悬架往往列为重要部件编入轿车的技术规格表,作为衡量轿车质量的指标之一,根据汽车导向机构不同悬架种类分为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目前的非独立悬架虽然结构简单,降低成本但舒适性差是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压动第一减震器,带动外侧的第一弹簧形变,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更加提高了减震效果,从而优化了非独立悬架的减震缓冲功能,增加了汽车的舒适性。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包括扭转横梁,所述扭转横梁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一U型连接杆,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所述扭转横梁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二U型连接杆,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的底部,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一端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U型固定杆,所述U型固定杆的一端安装有减震腔,所述减震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扭力弹簧。优选的,所述第三扭力弹簧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减震器,且第二减震器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器远离第三扭力弹簧的一端铰接于扭转横梁的顶部。优选的,所述第三扭力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三减震器,且第三减震器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的底部。优选的,所述扭转横梁顶部的两侧铰接有第一减震器,且第一减震器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的底部。优选的,所述扭转横梁的两端设置有车轮,所述车轮的外侧设置有防滑纹。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通过一边车轮被抬起,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与第一U型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二U型连接杆转动,从而分别压动第一扭力弹簧、第二扭力弹簧,使其产生反作用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压动第二减震器,带动外侧第二弹簧形变,以及压动第三扭力弹簧形变,使其第三扭力弹簧与第三减震器固定端压动第三减震器,使其形变,同时带动外侧的第三弹簧形变,从而第三减震器、第三弹簧、第三扭力弹簧、第二减震器和第二弹簧产生反作用力,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压动第一减震器,带动外侧的第一弹簧形变,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更加提高了减震效果,从而优化了非独立悬架的减震缓冲功能,增加了汽车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图2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的一优选实施例的A处结构放大图。图中:1-扭转横梁,2-车轮,3-第一连接杆,4-U型固定杆,5-第一U型连接杆,6-固定板,7-第一弹簧,8-第一减震器,9-第二减震器,10-第二弹簧,11-第三减震器,12-第三弹簧,13-第二U型连接杆,14-第二扭力弹簧,15-第二连接杆,16-第一扭力弹簧,17-第三扭力弹簧,18-减震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图3所示,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包括扭转横梁1,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3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一U型连接杆5,第一U型连接杆5远离第一连接杆3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板6,第一U型连接杆5与第一连接杆3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16,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15,第二连接杆15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二U型连接杆13,第二U型连接杆13远离第二连接杆15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的底部,第二U型连接杆13与第二连接杆15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14。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定板6一端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U型固定杆4,所述U型固定杆4的一端安装有减震腔18,所述减震腔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扭力弹簧17,从而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扭力弹簧17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减震器9,且第二减震器9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弹簧10,所述第二减震器9远离第三扭力弹簧17的一端铰接于扭转横梁1的顶部,从而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扭力弹簧17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三减震器11,且第三减震器11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弹簧12,所述第三减震器11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的底部,从而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扭转横梁1顶部的两侧铰接有第一减震器8,且第一减震器8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减震器8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的底部,从而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在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扭转横梁1的两端设置有车轮2,所述车轮2的外侧设置有防滑纹,从而起到防滑的作用。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步骤1: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当遇到地面不平整的路况时,导致一边的车轮2被抬起,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3与第一U型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15与第二U型连接杆13转动,从而分别压动第一扭力弹簧16、第二扭力弹簧14,使其产生反作用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步骤2:同时压动第二减震器9,带动外侧第二弹簧10形变,以及压动第三扭力弹簧17形变,使其第三扭力弹簧17与第三减震器11固定端压动第三减震器11,使其形变,同时带动外侧的第三弹簧12形变,从而第三减震器11、第三弹簧12、第三扭力弹簧17、第二减震器和第二弹簧10产生反作用力,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步骤3:同时压动第一减震器8,带动外侧的第一弹簧10形变,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更加提高了减震效果。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当遇到地面不平整的路况时,导致一边的车轮2被抬起,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3与第一U型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15与第二U型连接杆13转动,从而分别压动第一扭力弹簧16、第二扭力弹簧14,使其产生反作用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压动第二减震器9,带动外侧第二弹簧10形变,以及压动第三扭力弹簧17形变,使其第三扭力弹簧17与第三减震器11固定端压动第三减震器11,使其形变,同时带动外侧的第三弹簧12形变,从而第三减震器11、第三弹簧12、第三扭力弹簧17、第二减震器和第二弹簧10产生反作用力,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压动第一减震器8,带动外侧的第一弹簧10形变,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更加提高了减震效果,从而优化了非独立悬架的减震缓冲功能,增加了汽车的舒适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包括扭转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一U型连接杆(5),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5)远离第一连接杆(3)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板(6),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5)与第一连接杆(3)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16),所述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15),所述第二连接杆(15)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二U型连接杆(13),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13)远离第二连接杆(15)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的底部,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13)与第二连接杆(15)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包括扭转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一U型连接杆(5),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5)远离第一连接杆(3)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板(6),所述第一U型连接杆(5)与第一连接杆(3)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扭力弹簧(16),所述扭转横梁(1)外侧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15),所述第二连接杆(15)一端的外侧铰接有第二U型连接杆(13),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13)远离第二连接杆(15)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的底部,所述第二U型连接杆(13)与第二连接杆(15)内测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扭力弹簧(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速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6)一端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U型固定杆(4),所述U型固定杆(4)的一端安装有减震腔(18),所述减震腔(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扭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苏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