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R头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29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VR头戴设备,包括VR装置、第一反光片、第二反光片、第二伺服电机、横向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第一反光片的一侧固定设于VR装置的顶端前侧,另一侧向后上方延伸,第二反光片一侧固定设有横向轴,横向轴可转动设于VR装置底端,第一被动齿轮固定设于横向轴一端上,第二伺服电机设于VR装置上,第一主动齿轮设于第二伺服电机驱动端上,并与第一被动齿轮啮合,第二伺服电机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一被动齿轮带动第二反光片向VR装置的前方或后方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可以实现VR使用者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方便的观察现实场景和位置。

A VR Headwea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VR头戴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VR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VR头戴设备。
技术介绍
市面上现有的VR装置往往在穿戴的时候由于VR完全沉浸式的体验,使用者无法快速的看见现实场景里的位置,使得使用者在体验VR的过程中在现实场景里移动范围很有限以及在看不见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有被障碍物绊倒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VR使用者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方便的观察现实场景和位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VR头戴设备,包括VR装置、第一反光片、第二反光片、第二伺服电机、横向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所述第一反光片的一侧固定于所述VR装置的顶端前侧,另一侧向后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反光片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横向轴,所述横向轴可转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的底端,所述第一被动齿轮固定设于所述横向轴的一端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设于所述VR装置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上,并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一被动齿轮带动所述第二反光片向所述VR装置的前方或后方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产品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驱动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一被动齿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反光片随横向轴向后转动,这时就可以通过第二反光片照射前方现实场景,再由倾斜设置的第一反光片将景象反射入人眼,就可以实现VR使用者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方便的观察现实场景和位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一遮光板,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设于所述VR装置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遮光板可滑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顶端,且所述第一遮光板朝向所述VR装置下表面的一面沿所述VR装置的前后方向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啮合。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不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可以通过第一遮光板将第一反光片遮住,以免影响VR头戴设置的观感体验和使用;当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通过第一伺服电机驱动第二主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遮光板向VR装置后方移动,从而通过第一反光片将现实景象反射入人眼。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二遮光板可滑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底端,且所述第二遮光板朝向所述VR装置上表面的一面沿所述VR装置的前后方向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啮合。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不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可以通过第二遮光板将第二反光片遮住,以免影响VR头戴设置的观感体验和使用;当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通过第二伺服电机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遮光板向VR装置后方移动,从而通过第二反光片照射到前方的现实景象,并反射到第一反光片,由第一反光片将现实景象反射入人眼。进一步地,还包括联动支架,所述联动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遮光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反光片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支架的中部可折弯。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二伺服电机同时驱动第二遮光板向VR装置后方移动和第二反光片向后转动时,通过联动支架对第二反光片的转动实现联动,并对第二反光板向后转动后形成支撑,保证第二反光片稳定的转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支架的一端通过活动转轴与所述第二遮光板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二反光片的中部转动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对第二反光片与第二遮光板联动时更加方便、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光片和所述第二反光片为镜面玻璃。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镜面玻璃的反射景象效果更好,成本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产品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产品优选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VR装置,2、第一反光片,3、第二反光片,4、第二伺服电机,5、第一伺服电机,6、第一被动齿轮,7、第二主动齿轮,8、第一遮光板,9、第二遮光板,10、联动支架,11、活动转轴,12、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2所示,一种VR头戴设备,包括VR装置1、第一反光片2、第二反光片3、第二伺服电机4、横向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6,所述第一反光片2的一侧固定设于所述VR装置1的顶端前侧,另一侧向后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反光片3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横向轴,所述横向轴可转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的底端,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固定设于所述横向轴的一端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设于所述VR装置1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的驱动端上,并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一被动齿轮6带动所述第二反光片3向所述VR装置1的前方或后方转动。本技术产品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4驱动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一被动齿轮6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反光片3随横向轴向后转动,这时就可以通过第二反光片3照射前方现实场景,再由倾斜设置的第一反光片2将景象反射入人眼,就可以实现VR使用者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方便的观察现实场景和位置。需要说的是,第一反光片2倾斜设置后,与VR装置1正面的夹角可以为30°~50°,保证反射入人眼的景象呈现更好更全面。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反光片影响VR头戴设置的观感体验和使用,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5、第二主动齿轮7和第一遮光板8,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设于所述VR装置1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7设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遮光板8可滑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顶端,且所述第一遮光板8朝向所述VR装置1下表面的一面沿VR装置1的前后方向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7啮合。进一步,包括第二遮光板9,所述第二遮光板9可滑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底端,且所述第二遮光板9朝向所述VR装置1上表面的一面沿VR装置1的前后方向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啮合。这样,当不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可以通过第一遮光板8将第一反光片2遮住,第二遮光板9将第二反光片3遮住;当需要观察现实场景时,通过第二伺服电机4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遮光板9向VR装置1后方移动,从而通过第二反光片3照射到前方的现实景象,通过第一伺服电机5驱动第二主动齿轮7转动带动第一遮光板8向VR装置1后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反光片3照射到前方的现实景象通过第一反光片2反射入人眼,快速方便的观察现实场景和位置。使用完毕后,可以再次通过伺服电机反转,使得第一遮光板8和第二遮光板9向VR装置1前方移动,第二反光片3向上转动贴合到VR装置1底部,通过第一遮光板8和第二遮光板9分别遮住第一反光片2和第二反光片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伺服电机5和第二伺服电机4可以相对的设于VR装置1的左右两侧,且第一伺服电机5和第二伺服电机4的驱动端均与VR装置1的横向轴平行。如图2所示,考虑到第二反光片3向后转动后的稳定支撑,还包括联动支架10,所述联动支架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遮光板9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反光片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支架10沿中部可折弯。在第二伺服电机4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VR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VR装置(1)、第一反光片(2)、第二反光片(3)、第二伺服电机(4)、横向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6),所述第一反光片(2)的一侧固定于所述VR装置(1)的顶端前侧,另一侧向后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反光片(3)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横向轴,所述横向轴可转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的底端,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固定设于所述横向轴的一端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设于所述VR装置(1)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的驱动端上,并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一被动齿轮(6)带动所述第二反光片(3)向所述VR装置(1)的前方或后方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R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VR装置(1)、第一反光片(2)、第二反光片(3)、第二伺服电机(4)、横向轴、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6),所述第一反光片(2)的一侧固定于所述VR装置(1)的顶端前侧,另一侧向后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反光片(3)的一侧固定设有所述横向轴,所述横向轴可转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的底端,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固定设于所述横向轴的一端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设于所述VR装置(1)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的驱动端上,并与所述第一被动齿轮(6)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一被动齿轮(6)带动所述第二反光片(3)向所述VR装置(1)的前方或后方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R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5)、第二主动齿轮(7)和第一遮光板(8),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设于所述VR装置(1)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7)设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遮光板(8)可滑动的设于所述VR装置(1)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玄宗余梓豪杨妙莹陈钰琪郑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