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8073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0:21
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当向电磁铁(12)通电时通过电磁铁的电磁吸引力与转子(11)连结,并且当未向电磁铁的通电时从转子离开的圆环状的电枢(14)。在电枢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形成在转子的转子侧摩擦面(110)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在电枢侧摩擦面形成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槽部(147、147A、147B、147C)。而且,在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17、18)。

Power Transf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传递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6年1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44648号为基础,其公开内容在本申请中被援引。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过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转子、与该转子相向配置并由与转子相同的磁性材料构成的电枢以及通过通电将电枢的摩擦面吸附到转子的摩擦面的电磁铁。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中提出了以下结构:为了抑制转子与电枢的滑动,在转子的摩擦面及电枢的摩擦面这双方设置圆形的槽,在该槽配置摩擦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59817号公报可是,在专利文献1中,仅公开了将摩擦材料压入摩擦面进行烧成的技术,没有对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做任何研究。当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产生粘合时,会产生无法将电枢从转子恰当分开等不良情况,因此不佳。另外,粘合现象是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接触部的一部分熔融的现象(所谓,同质合金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的调查研究判明,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尤其容易发生在摩擦面彼此在周向上连续接触的部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加以抑制的动力传递装置。本专利技术以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对象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为对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1个观点,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的电磁铁和通过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转子。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圆环状的电枢,当向电磁铁通电时,该电枢通过电磁吸引力与转子连结,而且在未向电磁铁通电时,该电枢从转子离开。在转子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电枢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在电枢形成有当向电磁铁通电时与转子侧摩擦面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在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而且,在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转子侧摩擦面及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在这样的结构中,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周向上的接触被配置在槽部的异种件中断,该槽部从摩擦面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因此,本结构可以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由于转子的摩擦面与电枢的摩擦面的粘合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况。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观点,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转子侧摩擦面和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上,槽部从位于该至少一方的摩擦面的内周侧的端部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这样,成为在摩擦面中易产生粘合的区域、即在从摩擦面上的内周侧的端部到外周侧形成槽部,在该槽部配置异种材料的结构,从而可以充分抑制转子侧摩擦面与电枢侧摩擦面的粘合。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冻循环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及压缩机的示意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示意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旋转体的示意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用来说明传递从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时转子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枢的要部的剖视图。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电枢的要部的剖视图。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枢的示意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局部放大图。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示意的主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相同或均等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构成要素的其它的部分,可以应用在在先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不特别对组合产生障碍的范围,即使在不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进行组合。(第一实施方式)对于本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8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图1所示的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1的压缩机2应用了动力传递装置10的例子进行说明。冷冻循环1作为在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对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的装置发挥作用。冷冻循环1由闭合回路构成,该闭合回路是将制冷剂压缩后排出的压缩机2、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3、将从散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4和使由膨胀阀4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5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经由动力传递装置10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V型带7及动力传递装置10传递到压缩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6构成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压缩机2构成驱动对象装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6上,为了降低燃料消耗量,搭载了能够辅助发动机6的输出的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是合并了作为使发动机6启动的启动装置的功能及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装置。带有马达功能的发电机ISG经由V型带7与发动机6的旋转输出部6a连接。作为压缩机2,例如,可以采用斜板式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另外,作为压缩机2,只要是将冷冻循环1的制冷剂压缩后排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形式的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涡旋型、叶片型等的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在此,图2是示意地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及压缩机2这双方的示意图。在图2中,为了对动力传递装置10的内部结构进行图示而对动力传递装置10以单侧剖视图进行表示。图2所示的DRax表示沿压缩机2的轴20的轴心CL延伸的轴20的轴向。而且,图2所示的DRr表示与轴向DRax正交的轴20的径向。另外,这些在图2以外的附图中也一样。图2所示的压缩机2的轴20的一端侧在构成压缩机2的外壳的壳体21的外侧露出。而且,动力传递装置10被安装在轴20上的在壳体21的外侧露出的部位。在轴20安装有未图示的唇边式密封等密封部件,以使壳体21的内部的制冷剂不从轴20与壳体21的间隙泄露。密封部件的材料、形状等被最适当化以在轴20与壳体之间取得高的密封性。接着,动力传递装置10是将从作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源的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作为驱动对象装置的压缩机2断续地传递的装置。如图1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经由V型带7与发动机6的旋转输出部6a连接。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具有转子11、通过与转子11连结而与轴20一起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13以及产生将从动侧旋转体13与转子11连结的电磁吸引力的电磁铁12。转子11构成通过从发动机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1具有外侧圆筒部111、内侧圆筒部112及端面部113。外侧圆筒部111被构成为圆筒形状,与轴20同轴地配置。内侧圆筒部112被构成为圆筒形状,配置在外侧圆筒部111的内周侧,而且与轴20同轴地配置。端面部113是将外侧圆筒部111与内侧圆筒部112的轴向DRax的一端侧彼此连结的连结部。端面部113被构成为圆盘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磁铁(12),所述电磁铁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转子(11),所述转子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以及圆环状的电枢(14),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通过所述电磁吸引力与所述转子连结,而且在未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从所述转子离开,在所述转子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电枢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110),在所述电枢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转子侧摩擦面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118、147、147A、147B、147C),在所述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17、1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16 JP 2016-244648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6)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磁铁(12),所述电磁铁在通电时产生电磁吸引力;转子(11),所述转子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以及圆环状的电枢(14),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通过所述电磁吸引力与所述转子连结,而且在未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电枢从所述转子离开,在所述转子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电枢抵接的转子侧摩擦面(110),在所述电枢形成有在向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与所述转子侧摩擦面抵接的电枢侧摩擦面(140),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由同种磁性材料构成,在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和所述电枢侧摩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面形成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狭缝状延伸的至少一个槽部(118、147、147A、147B、147C),在所述槽部配置有由与构成所述转子侧摩擦面及所述电枢侧摩擦面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异种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有刚岸渊昭中川纯一高崎俊伸友川耕造川上聪栉田阳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