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该隔震结构包括多个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支墩的下端面,隔震支座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支墩的上端面上,所述建筑物上支墩与相邻隔震支座相连的下支墩通过一粘滞阻尼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隔震结构便于施工,通过将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结合,既保证了纵向隔震能力,又保证了横向弹性回复能力,能够有效地起到隔震作用,可广泛用于建筑物或桥梁的隔震。
A Building Isola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隔震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
技术介绍
隔震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证。隔震支座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能有效保护上部结构,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因此在各种生命线工程、宿舍楼、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隔震支座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足够的竖向承载力。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在建筑结构物使用状态下,安全的支承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2)隔震特性。隔震装置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上部结构水平位移极小,不影响使用要求。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其水平刚度较小,上部结构水平滑动,使刚性的抗震结构体系变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其固有自振周期大大延长,远离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地面的场地特征周期,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地隔开,明显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3)复位特性。由于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回复力,使隔震结构体系在地震中具有瞬时自动复位功能,可满足震后的使用功能。4)阻尼消能特性。隔震装置具有足够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现有技术中的隔震支座虽然具有一定的水平弹性回复力,但是在对抗强地震时还是会存在水平方向复位能力不足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该隔震结构安全可靠,水平复位能力好,隔震和地震衰减效果好。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包括多个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支墩的下端面,隔震支座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支墩的上端面上,所述建筑物上支墩与相邻隔震支座相连的下支墩通过一粘滞阻尼器相连接。所述粘滞阻尼器保持水平。所述粘滞阻尼器与建筑物上支墩和下支墩之间分别通过一预埋件相连,所述预埋件包括连接板及垂直连接于连接板内侧上的若干锚筋,所述锚筋分别被浇筑在建筑物的上支墩和下支墩中。所述粘滞阻尼器连接在连接板上。本技术中,所述隔震支座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底座、层叠橡胶和下底座,所述上底座和下底座的边缘处均设有若干螺栓孔。所述上支墩和下支墩均分别预埋有与隔震支座上底座和下底座上的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栓套管,所述螺栓套管与上下支墩的中轴线平行。所述螺栓套管中预埋有分别向上支墩和下支墩内部轴向延伸的预埋锚筋。预埋锚筋在螺栓套管中的长度小于套筒高度,用于将螺栓套管更牢固地固定在上下支墩中。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当相邻隔震支座相连的下支墩上设有悬挑梁时,所述粘滞阻尼器的一端优选连接在该悬挑梁上,连接方法相同。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当所述上支墩与相邻隔震支座下支墩之间的连接线上靠近下支墩处设有框架梁时,所述粘滞阻尼器的一端优选连接在该框架梁上,连接方法相同。本技术的隔震结构施工及安装方法为:1)下支墩施工:在下支墩钢筋笼上进行螺栓套管和预埋锚筋的定位和焊接,同时预埋用于连接阻尼器的预埋件,并浇筑下支墩;2)隔震支座安装:将隔震支座下底座螺栓孔与螺栓套管相对应,采用螺栓将隔震支座固定在螺栓套管上;3)上支墩钢筋笼制作,并同时进行螺栓套管和预埋锚筋的定位和焊接;4)将上支墩钢筋笼吊装到隔震支座上方,并将螺栓套管与隔震支座上底座螺栓孔相对应,采用螺栓将隔震支座上底座与上支墩钢筋笼上的螺栓套管连接起来;5)上支墩浇筑,并同时预埋用于连接阻尼器的预埋件;6)将阻尼器的一端连接在上支墩上的预埋件上,另一端连接在相邻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上。本技术的隔震结构便于施工,通过将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结合,既保证了纵向隔震能力,又保证了横向弹性回复能力,能够有效地起到隔震作用。本技术的隔震结构可广泛用于建筑物或桥梁的隔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隔震结构示意图。图2为隔震支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图中,1-隔震支座、101-上底座、102-层叠橡胶、103-下底座、2-上支墩、3-下支墩、4-阻尼器、5-预埋件、501-连接板、502-锚筋、6-螺栓套管、7-预埋锚筋、8-悬挑梁、9-框架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包括多个隔震支座1,隔震支座1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支墩2的下端面,隔震支座1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支墩3的上端面上,所述建筑物上支墩2与相邻隔震支座1相连的下支墩3通过一粘滞阻尼器4相连接。所述粘滞阻尼器1保持水平。所述阻尼器4与建筑物上支墩2和下支墩3之间分别通过一预埋件5相连,所述预埋件5包括连接板501及垂直连接于连接板内侧上的若干锚筋502,所述锚筋502分别被浇筑在建筑物的上支墩2和下支墩3中。所述阻尼器4连接在连接板501上。所述隔震支座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底座101、层叠橡胶102和下底座103,所述上底座101和下底座101的边缘处均设有若干螺栓孔。所述上支墩2和下支墩3均分别预埋有与隔震支座上底座101和下底座102上的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栓套管6,所述螺栓套管与上下支墩的中轴线平行。所述螺栓套管6中预埋有分别向上支墩2和下支墩3内部轴向延伸的预埋锚筋7。预埋锚筋7在螺栓套管中的长度小于套筒高度,用于将螺栓套管6更牢固地固定在上下支墩中。如图3所示的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相邻隔震支座相连的下支墩3上设有悬挑梁8时,所述粘滞阻尼器4的一端优选连接在该悬挑梁上,连接方法相同。如图4所示的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上支墩与相邻隔震支座下支墩3之间的连接线上靠近下支墩处设有框架梁9时,所述的粘滞阻尼器4一端优选连接在该框架梁9上,连接方法相同。本技术隔震结构施工及安装方法为:1)下支墩施工:在下支墩3钢筋笼上进行预埋螺栓套管6和预埋锚筋7的定位和焊接,同时预埋用于连接阻尼器4的预埋件5,并浇筑下支墩3;2)隔震支座安装:将隔震支座下底座103螺栓孔与螺栓套管6相对应,采用螺栓将隔震支座1固定在螺栓套管6上;3)上支墩2钢筋笼制作,并同时进行预埋螺栓套筒6和预埋锚筋7的定位和焊接;4)将上支墩2钢筋笼吊装到隔震支座1上方,并将螺栓套筒6与隔震支座上底座101的螺栓孔相对应,采用螺栓将隔震支座上底座101与上支墩钢筋笼上的螺栓套筒6连接起来;5)上支墩2浇筑,并同时预埋用于连接阻尼器4的预埋件5;6)将阻尼器4的一端连接在上支墩2上的预埋件5上,另一端连接在相邻隔震支座1的下支墩3上。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隔震支座(1),隔震支座(1)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支墩(2)的下端面,隔震支座(1)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支墩(3)的上端面上,所述建筑物上支墩(2)与相邻隔震支座(1)上相连的下支墩(3)通过一粘滞阻尼器(4)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隔震支座(1),隔震支座(1)的上端固定于建筑物上支墩(2)的下端面,隔震支座(1)的下端固定于建筑物下支墩(3)的上端面上,所述建筑物上支墩(2)与相邻隔震支座(1)上相连的下支墩(3)通过一粘滞阻尼器(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滞阻尼器(4)保持水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滞阻尼器(4)与建筑物上支墩(2)和下支墩(3)之间分别通过一预埋件(5)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5)包括连接板(501)及垂直连接于连接板(501)内侧上的若干锚筋(50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筋(502)分别被浇筑在建筑物的上支墩(2)和下支墩(3)中,所述粘滞阻尼器(4)连接在所述连接板(501)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支座(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新勇,黄潘熙,杨秀权,王永刚,魏林中,何静,刘礼英,史荣伟,李粉彦,赵燕,
申请(专利权)人:十四冶建设集团云南第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