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子初专利>正文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74492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组青铜合金复原曾侯乙编钟,在下·一·1位置上放置一甬钟,该甬钟为合瓦结构,在其上方平面之上立有甬柱。该甬钟通高1700‑1710毫米,其甬上径为110‑113毫米,下径为170‑178毫米,长为755‑765毫米,舞修650‑655毫米,舞广475‑480毫米,铣长955‑960毫米,中长735‑745毫米,铣间750‑760毫米,鼓间550‑560毫米,正鼓壁厚8.5‑9.5毫米,侧鼓壁厚20‑22毫米;该甬钟的正鼓音音高约为A1

Dayu Yong Bell and Restoration of Zeng Houyi Chime B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
本专利技术涉及青铜乐钟,青铜编钟,特别是复原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是一套新的、体现曾侯乙编钟下葬前原始面貌的“复原曾侯乙编钟”的设计。
技术介绍
1978年5月,人们在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发掘了一座沉睡了2400多年的神秘大墓。墓中出土的器物上,共出现了208处墓主人“曾侯乙”字样。他是古代曾国的一位国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墓中出土的一件楚王镈上,有铭文31字,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死后,于56年(楚惠王在位56年,即公元前433年)賵赠楚王镈以祭奠之事。这段文字为判明墓主人的身份及墓葬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墓中所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一套举世罕见的巨型编钟。出土时,编钟多数钟依旧悬挂在钟架上。全套曾侯乙编钟多达65件,有着三层八组的宏大构造,总用铜量达4421.48千克。钟架上承负着重达2755.9千克的钟体及挂钟构件。每钟的正、侧鼓部分别可击发出二个乐音的双基频。出土的65件青铜编钟正、侧鼓部明确无误的音响实证,加上每一个编钟上对应这些音响的阶名和律名的错金标音铭文,使得人们毫无悬念地确认了先秦“双音钟”这一科学专利技术的存在。“一钟二音”构想的实施和应用,其一大学术背景,是体现在高度发达的乐律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上。在2400年前的不平均律时代,极其繁复的钟律(因其同时包含了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因素,曾一度被人们称为“复合律制”)体系中半音之间的音程不仅大小有别,甚至会出现多达五个微分音情形。要将这样的音律体系中130个音位,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并随时能得到其中每一个音的实际音高,以用于编钟的设计、铸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学术难题!其次一个深刻的学术背景,体现在编钟音律的分配和设计上。65件编钟中的每一个单体钟,分别对应着130个音中的2个音。极其难以把握的编钟音高,它与钟体的造型、大小、厚薄、质量,乃至合金的配比、纹饰的设计息息相关,需要设计者和铸制者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长期实践的经验。铸成的编钟(钟坯)发音一旦偏离设计音高稍远,或低于设计音高,均为铸造的失败,必须毁掉重制。因为虽然编钟铸成后尚有以锉磨方式进行调音的工序加以弥补,但是这种锉磨调音只能纠正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且其音调只能由高往低调。编钟一旦偏离设计音高较远或音调已经偏低,是无法调回来的。编钟的口径与其腔壁的厚度也需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调音时锉磨的幅度越大,对这种比例关系的改变越大,编钟的音质会越来越差。锉磨调音的方法,是将钟坯的钟壁(特别是编钟钟壁近于口部分的厚薄,对音高最为敏感)磨薄,以使其音高逐步降低,最后接近或达到准确。所以要在每一个单体编钟上准确地击发出这两个设计的音高,乃至全部130个设计音高要实施在65口大小不同的青铜乐钟上,必须事先设计好每一个编钟钟体的详尽数据,画出每一个编钟钟体的具体图形,才能着手全套编钟的铸造。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参照物,即使是制造曾侯乙编钟,仅凭空设计和铸造出如此宏大而繁复之至的编钟,仍将是现有技术中的难题。现有技术中,从出土曾侯乙编钟音频测量和实际演奏可知,全套65口的曾侯乙编钟130个乐音,音域为C~d4,达五个八度之广;其绝大多数钟的发音相当准确,编钟的音列构成基本为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可以演奏较复杂的中外乐曲。可见,当时编钟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已完全掌握了这种高深的调钟技术。中国技术专利CN201520230672披露一种双音的编钟,包括钟体10,其中钟体10的纵向部件包括弧面状的第一半钟体102及与第一半钟体102镜像对称的弧面状第二半钟体103,钟体10的横向部件包括类椭圆形顶部101;第一半钟体102与第二半钟体103在纵向平面上无缝连接;第一半钟体102及第二半钟体103与顶部101在横向平面上无缝连接,使钟体形成具有向下开口的空腔11;靠近所述钟体下半部分区域包括正鼓区域19,左侧鼓区域20及右侧鼓区域21,正鼓区域19的钟体厚度小于左侧鼓区域20和右侧鼓区域21的钟体厚度,使单个编钟实现一钟双音。中国技术CN200920025184涉及一种仿古编钟,包括钮钟(1)、甬钟(2)及琴架(3),其特征在于有六枚钮钟(1)和十枚甬钟(2),按十二平均律次序分别设置在上层琴架(4)、中层琴架(5)、下层琴架(6)上,六枚钮钟(1)为高音钮钟安装在上层琴架(4)上,所说的十枚甬钟(2)有六枚为中音置于中层琴架(5)上,四枚甬钟(2)为低音置于下层琴架(6)上,琴架(3)上部设有二龙戏珠的雕龙7,本技术是把中国传统的古老乐器用当今乐器制造技术制造成型,结构合理,美观大方,适合在舞台及音乐广场伴奏演出使用。以上两例中国技术专利与本案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此编钟的钟架、铭文遗留下来的证据发现,出土曾侯乙编钟的编列结构并非为下葬前的原貌。如钟楚王镈是曾侯乙死后楚惠王所赠,于编钟下葬时临时加入编列,以当时“宗主国”赠品的身份,挤掉了原在下层最大的一件甬钟,仅留下横梁上刻文“姑洗之大羽”和一副原配爬虎套环。它是原套编钟中最大的1枚甬钟;但在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中,已不见了踪影。又由此可知,在楚王镈加入编钟之前,原来的曾侯乙编钟也是8组65件。又据出土编钟钟架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可以确认下层短梁曾被截短。该梁所挂均爬虎套环。其装饰规律是:套环的位置以朱线框定,框内刻文,框外以花瓣纹纹带适合钟舞部的长度和钟的间距。但是,现下·一·3套环的朱线框西侧却没有纹带,紧靠铜套,使下·一·3号钟的位置显得狭窄。若让原来的下·一·3号钟(现下·一·2)归位,已难以容纳,钟体只能搁在铜人柱的柱座上。该梁更无法容下曾悬挂于此的“大羽”、“大宫”、“羽曾”等钟。其在“大羽”钟被挤走后,自西端截短了一段。另外,编钟在历史的演进改制过程中,中层的横梁也曾被截短,造成2件甬钟被挤出架外,出现了其被无端悬挂在横梁铜套焊钩上的情形。检测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发音,可发现其另一个不足之处。即编钟没有精确地体现其铭文的所载的音律体系,一种建立在“曾”基础上的十二音体系。这是一种与今十二平均律完全不同的、包含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因素的“钟律”。由于当时人“以耳其齐声”——以人耳听觉调试编钟的音律,必然与其设计音高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编钟在地下埋藏年深日久,也会出现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影响编钟原有的音高编钟在地下埋藏年深日久,也会出现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影响编钟原有的音高。出土曾侯乙编钟的不足之处,还在于在一些钟体上工艺及铸造上的缺陷较多,钮钟上甚至还有上、下错范的现象。如上·二·3、上·三·1、2号钟均有一铣角比另一面稍长,该面的舞部也低于另一面。中层甬钟中亦有个别多肉现象。又如在纹饰方面,其细部存在较多的马虎、忽略或造型不一致、线条不流畅,以及少数编钟音色不佳、不统一的现象。【术语】:甬钟中国青铜编钟的一种重要钟型,西周初为推行礼乐制度而创制的一种新型青铜乐钟。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立有甬把而区别于置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甬钟结构包括:甬(柱状长把),舞部(甬钟最上端的平面),钲部(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篆部(钲部两侧),鼓部(篆部下方),枚(钟面上的乳丁状突起),铣(钟下两角)。西周对甬钟的音律实行“戒商”政策,五音缺商。当时已经专利技术了“双音钟”的铸调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青铜合金大羽甬钟,该大羽甬钟为合瓦结构,在其上方平面之上立有甬柱,其特征在于:该大羽甬钟通高1700‑1710毫米,其甬上径为110‑113毫米,下径为170‑178毫米,长为755‑765毫米,舞修650‑655毫米,舞广475‑480毫米,铣长955‑960毫米,中长735‑745毫米,铣间750‑760毫米,鼓间550‑560毫米,正鼓壁厚8.5‑9.5毫米,侧鼓壁厚20‑22毫米,该甬钟的正鼓音音高约为A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青铜合金大羽甬钟,该大羽甬钟为合瓦结构,在其上方平面之上立有甬柱,其特征在于:该大羽甬钟通高1700-1710毫米,其甬上径为110-113毫米,下径为170-178毫米,长为755-765毫米,舞修650-655毫米,舞广475-480毫米,铣长955-960毫米,中长735-745毫米,铣间750-760毫米,鼓间550-560毫米,正鼓壁厚8.5-9.5毫米,侧鼓壁厚20-22毫米,该甬钟的正鼓音音高约为A1+6,频率为55.3,音名大羽;侧鼓音为#C2+14,频率69.7,音名羽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铜合金大羽甬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甬钟青铜合金为按照合金总重量计算,铜为80%-81%,锡为15-16%,铅为3-4%,以及可接受的杂质。3.一组青铜合金复原曾侯乙编钟,其由65件单体青铜乐钟组成,上层由平行排列三组19枚纽钟组成,其第一组为6枚,编号为上·一·1至编号上·一·6,第二组为6枚钟,编号为上·二·1至编号上·二·6,第三组为7枚钟,编号为上·三·1至上·三·7,所述钮钟大小各异,均为合瓦体,上窄下宽,铣边有棱,于部上收成弧形,内有腔体;中层由平行排列三组33枚甬钮钟组成,其第一组为11枚,编号为中·一·1至中·一·11,第二组为12枚编号中·二·1至中·二·12,第三组为10枚,编号为中·三·1至中·三·10,下层由二组平行排列13枚甬钟组成,其第一组为3枚,编号为下·一·1至下·一·3,第二组为10枚,编号为下·二·1至下·二·10,其特征在于,在下·一·1位置上放置一大羽甬钟,该大羽甬钟为合瓦结构,在其上方平面之上立有甬柱,其特征在于:该甬钟通高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初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