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03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柔性线路板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A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指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一般包括背光模组,通过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源可以实现显示功能。背光模组一般包括框体50、发光元件20、柔性线路板10、导光板30和反射片40等结构,以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为例,其中,发光元件20、反射片40、导光板30和柔性线路板10的部分区域位于框体50内部;发光元件20为侧入式光源且固定于柔性线路板10之上,形成灯条;导光板30可以位于发光元件20的出光侧,柔性线路板10和反射片40可以位于导光板30的同一侧。通过导光板30可以调整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以使光线从导光板30背离反射片40的一侧均匀射出,从而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然而,对于上述结构的背光模组,由于柔性线路板10在各处的厚度一般是相同的,且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一般设置有固定胶60,使得柔性线路板10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会大于反射片40的厚度,造成框体50的底部51出现弯折(如图1中虚线圈所示的区域),导致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最终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增加。那么,如何避免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液晶显示器的薄化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避免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液晶显示器的薄化设计。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柔性线路板、固定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之上的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出光侧的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述柔性线路板和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对柔性线路板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既未设置第一凹槽也未设置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柔性线路板上的第一凹槽和固定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9为以图2为基础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柔性线路板,20-发光元件,30-导光板,40-反射片,50-框体,51-底部,60-固定胶,70-扩散片,80-棱镜片,11-通孔,12-第一凹槽,31-第二凹槽,w-背光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110-阵列基板,120-对向基板,130-液晶,t1-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t21-第一子厚度,t22-第二子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如图2至图7所示,其中,图2为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柔性线路板中既未设置第一凹槽也未设置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另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至图7所示,该背光模组可以包括:柔性线路板10、固定在柔性线路板10之上的发光元件20、位于发光元件20出光侧的导光板30、以及反射片40;柔性线路板10和反射片40位于导光板30的同一侧;柔性线路板10具有第一厚度(用t1表示)和第二厚度(用t2表示),第一厚度t1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二厚度t2;其中,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第一厚度t1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第二厚度t2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如此,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柔性线路板10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说明一点,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第二厚度t2设置为小于第一厚度t1是由于:发光元件20是固定在柔性线路板10之上,且柔性线路板10之上设置有走线(图中未示出),该走线与发光元件20电连接,用于为发光元件20提供驱动信号,以使发光元件20发光;若柔性线路板10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导光板30与柔性线路板10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叠区域(如图5中虚线框g1所示的区域),第二段为除第一段之外的部分(如图5中虚线框g2所示的区域)时,走线一般设置在第二段,由于柔性线路板10的厚度原本就较小,若第二段的厚度再减小,可能会影响走线的设置,使得走线可能会出现断点导致无法将驱动信号传输至发光元件20,最终对发光元件20的发光情况产生影响;而第一段因未设置用于传输驱动信号的走线,所以可以对第一段的厚度进行减薄处理,使得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如此,不仅可以保证柔性线路板10可以为发光元件20正常地传输驱动信号,以使发光元件20可以正常的发光,还可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可选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厚度t1可以设置为0.1-0.15毫米,第二厚度t2可以设置为0-0.1毫米。当然,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线路板、固定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之上的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出光侧的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述柔性线路板和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线路板、固定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之上的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出光侧的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述柔性线路板和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框体,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框体内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均位于所述框体内部;所述框体包括底部,所述底部面向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表面、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以及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均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底部背离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固定胶;所述第二厚度包括第一子厚度和第二子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子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固定胶所在区域之外的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子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固定胶所在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子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子厚度,且所述第一子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远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