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峥专利>正文

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5840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包括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均中空,且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第一外针内设置有软管、用于驱动软管伸出缺孔并弯曲延伸至第二外针的缺孔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软管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用于驱动导丝架沿软管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外针内设置有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走线针上与缺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导丝架卡接的卡槽,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走线针沿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

A suture device for annulus fibrosu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得到广泛使用。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的常见病,患者人数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该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椎间盘各部分如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疼痛、肢体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当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则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切除突出的髓核及游离的纤维环组织,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但是,髓核摘除手术存在的最大技术难题是: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破/切口的存在会成为残留的髓核再次突出的通道。经统计,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约在3-27%,平均复发率在8-12%。目前,通过缝合装置对纤维环面进行创口缝合时,均采用持针器夹持缝合针的方式对切口进行缝合,此种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在深部切口或者微创手术切口中很难操作。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用椎间孔镜技术治手术当中,所有手术器械均要通过一个狭长工作通道(即椎间孔镜,直径3-5mm,长12cm),这导致目前技术无法在如此狭小的通道内持针对纤维环加以缝合。在现有技术中,纤维环的缝合一般采用一根弯针一根直针的缝合方法,因为弯针的末端弯曲连接结构,导致弯针的末端贴壁进入限位环面,而手术过程中不允许弯针转动,导致在狭小的空间下缝合困难失败率高,特别是在内窥镜下,3-5mm的操作范围内,彻底不能实现纤维环的准确缝合。而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接受程度最高的手术方式是椎间孔镜的使用,而这项手术方式易引起疾病的复发,其中纤维环术后的破口是重要的复发原因。因此,如何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能够方便易行地实现椎间孔镜内对椎间盘纤维环破口的缝合,提高操作便利性,降低对操作空间的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到纤维环面上的破口两侧并保持预设间距的第一外针及第二外针,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均中空,且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所述第一外针内设置有软管、用于驱动所述软管伸出所述缺孔并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外针的缺孔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软管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架沿所述软管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外针内设置有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走线针上与所述缺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丝架卡接的卡槽,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走线针沿轴向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的末端均为具有预设倾角的尖锐端。优选地,所述第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上的缺孔均开设于两者位于纤维环面内的部分,且距两者的尖端距离占两者总长的15%~30%。优选地,所述第一外针与所述第二外针的间距为1~2mm。优选地,所述第一外针及所述第二外针的直径为0.8~1mm。优选地,所述软管的直径为0.6~0.7mm,所述缺孔具体为圆孔,且其直径比所述软管直径大10%~20%。优选地,所述软管具体为医用橡胶管,且所述软管的内壁光滑。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用于轴向带动所述软管伸缩的第一伸缩杆,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外针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缺孔处、用于为所述软管的弯曲导向的弧形弯板。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缠绕于所述软管末端外壁上且具有预设定长、用于使所述软管沿定向弯曲的束缚线,所述束缚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外针的内壁上,所述束缚线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软管的外壁上。优选地,所述导丝架包括呈V型的两条侧边,且各条所述侧边的末端上均设置有用于减小滑动摩擦的弧形凸起。优选地,所述导丝架的两条侧边均具有弹性。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软管内的推杆,且所述推杆的顶端与所述导丝架的尖端抵接。优选地,所述导丝架具体为金属架,且走线针的卡槽内设置有用于吸附所述导丝架的两条侧边的磁吸片。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用于轴向带动所述走线针伸缩的第二伸缩杆。本技术所提供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外针、第二外针、软管、第一驱动机构、导丝架、第二驱动机构、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其中,第一外针和第二外针均为中空管状结构,且外壁上均开设有缺孔,软管、第一驱动机构、导丝架和第二驱动机构均设置在第一外针内,走线针和第三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二外针内。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软管在第一外针内进行移动,并带动软管伸出第一外针的缺孔后弯曲延伸至第二外针内的缺孔中,该软管相当于第一外针和第二外针的临时连接通道。第二驱动机构在第一驱动机构之后动作,带动导丝架沿着软管运动,并将导丝架推动到第二外针内的走线针处。走线针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可与导丝架的前端形成卡接,而第三驱动机构则在走线针与导丝架卡接后,驱动走线针在第二外针内进行轴向移动,将缝合线的前端带出,以便与缝合线的末端打结缝合。如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通过第一外针和第二外针插入到纤维环面中,再利用软管的弯曲延伸构建第一外针与第二外针的临时通道,最后通过驱动部件的作用将缝合线从第一外针带动到第二外针中拉出,实现打结缝合,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易行,并且不涉及夹持器等部件的转运操作,对操作空间的需求较小,相比于现有技术,摒弃了弯针结构,降低了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提高了缝合操作便利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软管弯曲延伸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软管的前端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导丝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4中:第一外针—1,第二外针—2,缺孔—3,软管—4,导丝架—5,侧边—501,弧形凸起—502,走线针—6,卡槽—601,第一伸缩杆—7,弧形弯板—8,束缚线—9,推杆—10,磁吸片—11,第二伸缩杆—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外针1、第二外针2、软管4、第一驱动机构、导丝架5、第二驱动机构、走线针6和第三驱动机构。其中,第一外针1和第二外针2均为中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入到纤维环面上的破口两侧并保持预设间距的第一外针(1)及第二外针(2),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均中空,且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3);所述第一外针(1)内设置有软管(4)、用于驱动所述软管(4)伸出所述缺孔(3)并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外针(2)的缺孔(3)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软管(4)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5)、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架(5)沿所述软管(4)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外针(2)内设置有走线针(6)和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走线针(6)上与所述缺孔(3)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丝架(5)卡接的卡槽(601),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走线针(6)沿轴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入到纤维环面上的破口两侧并保持预设间距的第一外针(1)及第二外针(2),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均中空,且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缺孔(3);所述第一外针(1)内设置有软管(4)、用于驱动所述软管(4)伸出所述缺孔(3)并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外针(2)的缺孔(3)中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软管(4)内且末端连接有缝合线的导丝架(5)、用于驱动所述导丝架(5)沿所述软管(4)内壁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外针(2)内设置有走线针(6)和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走线针(6)上与所述缺孔(3)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丝架(5)卡接的卡槽(601),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走线针(6)沿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的末端均为具有预设倾角的尖锐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上的缺孔(3)均开设于两者位于纤维环面内的部分,且距两者的尖端距离占两者总长的15%~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针(1)与所述第二外针(2)的间距为1~2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针(1)及所述第二外针(2)的直径为0.8~1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盘纤维环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4)的直径为0.6~0.7mm,所述缺孔(3)具体为圆孔,且其直径比所述软管(4)直径大10%~20%。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峥
申请(专利权)人:李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