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代珍专利>正文

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79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8:20
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结构特点是上锤头座由支承筒体及环绕支承筒体外壁设置的至少一层转子构成,多个内锤头均匀安装在转子周边;下锤头座为由圆形底盘、轴套、沿圆形底盘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形成的具有内腔的鼠笼式结构;下锤头座及下锤头座上设置的外锤头位于最后一级破碎室内,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及该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位于下锤头座的内腔;立轴由上立轴和下立轴组成,并配置两部电机和两套皮带传动机构,使上立轴和下立轴分别带动上锤头座和下锤头座作相对反向旋转,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与下锤头座圆形底盘周边的外锤头形成同层内外对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矿石破碎设备,特别涉及可将碎石或块石进行超细破碎的立轴破碎机。
技术介绍
立轴破碎机以冲击原理进行破碎,将碎石或块石细化。传统立轴破碎机只有一根立轴,在立轴上至上而下布置有多层锤头,电机和皮带传动机构带动立轴及安装在立轴上的锤头高速旋转,实现矿石的破碎。由于上述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垂直向下飞溅的部分颗粒沿着下一级破碎机构中的锤头与破碎室内壁的径向间隙落到底进入出料口,逃脱了第二轮或第三轮锤击,因而出料口经常出现超大颗粒,影响破碎质量;2、除第一级破碎机构外,后几级破碎机构的锤头迎面击打矿石的几率较小,主要是从后面追上去击打矿石,因而破碎效率难以提高。CN201610814356.8公开了立轴高能破碎机,其技术方案是将传统立轴破碎机的整体式立轴改造成第一轴(上立轴)和第二轴(下立轴)并配置两部电机和两套皮带传动机构,使第一轴和第二轴作相对反向旋转,第一轴上安装的最下一层锤头和第二轴上安装的锤头形成上下对旋。此种立轴高能破碎机与传统立轴破碎机相比,虽然破碎效率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出料口存在超大矿石颗粒的问题,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物料冲向下层锤头之前先与周边的耐磨衬板发生斜向碰撞或摩擦,加上重力的作用,才能与下层锤头对撞,因而其速度必然有所衰减,物料获得的破碎能量未能实现最大化;(2)由于第一轴(上立轴)上安装的最下一层锤头与第二轴(下立柱)上安装的锤头位于上下不同空间,因而增大了破碎机的整体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以进一步提高破碎效率,并降低破碎机的整体高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对CN201610814356.8公开的立轴高能破碎机进行改进,将通过下立轴带动旋转的锤头作为外锤头,通过上立轴带动的锤头作为内锤头,且上立轴带动的最下一层内锤头与下立轴带动旋转的外锤头位于同一层破碎室内,形成同层内外对旋。本专利技术所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包括底座、顶盖、破碎室、破碎机构、组合式立轴、电机和皮带传动机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进料口,且中心部位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出料口并安装有第四轴承,所述破碎室安装在底座上,顶盖安装在破碎室顶部,破碎机构位于破碎室内,所述第一轴承的中心线与第四轴承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破碎机构由上锤头座、内锤头、下锤头座和外锤头组成;上锤头座由支承筒体及环绕支承筒体外壁设置的至少一层转子构成,多个内锤头均匀安装在转子周边;下锤头座为由圆形底盘、位于圆形底盘中心部位的轴套、沿圆形底盘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形成的具有内腔的结构,所述外锤头的数量与柱体的数量相同,各外锤头分别安装在柱体上或与柱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下锤头座及下锤头座上设置的外锤头位于最后一级破碎室内,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及该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位于下锤头座的内腔;所述组合式立轴由上立轴和下立轴组成;所述下立轴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的上端与所述下锤头座中的底盘连接,连接时应使下立轴的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线重合,上立轴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的下端穿过上锤头座的支承筒体内孔插入下锤头座的轴套内孔,所述支承筒体与上立轴连接,上立轴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轴套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或者所述上立轴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的下端与所述上锤头座中的支承筒体连接,连接时应使上立轴的中心线与所述支承筒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下立轴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上端穿过下锤头座的轴套内孔插入上锤头座的支承筒体内孔,下立轴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轴套连接,下立轴位于所述支承筒体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支承筒体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所述电机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组成,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由第一皮带传动机构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组成,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主动皮带轮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从动皮带轮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上立轴上端,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主动皮带轮与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从动皮带轮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下立轴下端;在第一电机和第一皮带传动机构、第二电机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上立轴和上锤头座与所述下立轴和下锤头座作相对反向旋转,所述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与下锤头座圆形底盘周边的外锤头形成同层内外对旋。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其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与下锤头座圆形底盘周边的外锤头之间的径向间隙d为5mm~100mm。当用于超细破碎时,所述径向间隙d取较小值,当用于细碎或中级破碎时,所述径向间隙d取较大值,径向间隙d取较小值时破碎效率高,但是要承受卡阻力对破碎机的破坏性风险。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其下锤头座优选以下两种结构:1、组成下锤头座的圆形底盘、位于圆形底盘中心部位的轴套、沿圆形底盘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为一体化结构,通过铸造成型。2、下锤头座由两个一体化结构件组合而成,外周设置有组合圆环的圆形底盘与位于圆形底盘中心部位的轴套为第一个一体化结构件,用于组合的圆形下环、沿圆形下环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为第二个一体化结构件,第二个一体化结构件的圆形下环放置在第一个一体化结构件的组合圆环上并固连,即形成下锤头座。下锤头座的第一种结构制作工艺更简单,下锤头座的第二种结构便于更换易于损坏的第二个一体化结构件,避免部分结构损坏导致下锤头座整体不能继续使用,可节约维修成本。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当采用下立轴的上端与下锤头座中的底盘连接的方式时,上锤头座中的支承筒体外形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台形,它的内孔从上至下由圆孔及上小下大的圆锥台孔组成,所述圆孔的孔径与上立轴的外径匹配,通过平键与上立轴连接,下锤头座中轴套的内孔孔径与轴承的外圈外径匹配,组合后下锤头座中的轴套上部段位于上锤头座的支承筒体的圆锥台孔中。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当采用上立轴的下端与上锤头座中的支承筒体连接的方式时,上锤头座中的支承筒体为圆筒体,它的内孔孔径与轴承的外圈外径匹配,下锤头座中轴套的内孔与下立轴的外径匹配,下锤头座中的轴套与下立轴通过平键连接。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上锤头座中环绕支承筒体外壁设置的转子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最下一层转子的外径大于它之上的各层转子的外径。上述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下端安装在底座上,上端与顶盖连接,将破碎室罩在其内腔中。与CN201610814356.8所述立轴高能破碎机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原料颗粒矿石由进料口落入破碎室后,在撞击力与重力的联合作用下,沿螺旋运动的轨迹下落到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运行范围时,必然遭到内锤头的直接击打,被击打之后的矿石颗粒碎裂,绝大部分沿切线方向向外飞行,由于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与下锤头座圆形底盘周边的外锤头形成同层内外对旋,下锤头座中的外锤头在上锤头座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外围高速反向运转,因而下锤头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包括底座(23)、顶盖(16)、破碎室、破碎机构、组合式立轴、电机和皮带传动机构,所述顶盖(16)上设置有进料口(13),且中心部位安装有第一轴承(11),所述底座(23)上设置有出料口并安装有第四轴承(21),所述破碎室安装在底座上,顶盖(16)安装在破碎室顶部,破碎机构位于破碎室内,所述第一轴承(11)的中心线与第四轴承(21)的中心线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机构由上锤头座(9)、内锤头(6、8)、下锤头座(18)和外锤头(17)组成;上锤头座(9)由支承筒体(9‑1)及环绕支承筒体外壁设置的至少一层转子(9‑2)构成,多个内锤头均匀安装在转子周边;下锤头座(18)为由圆形底盘(18‑1)、位于圆形底盘中心部位的轴套(18‑3)、沿圆形底盘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18‑4)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18‑2)形成的具有内腔的结构,所述外锤头的数量与柱体的数量相同,各外锤头分别安装在柱体上或与柱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下锤头座(18)及下锤头座上设置的外锤头(17)位于最后一级破碎室内,上锤头座(9)中最下一层转子(9‑2)及该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位于下锤头座(18)的内腔;所述组合式立轴由上立轴(12)和下立轴(14)组成;下立轴(14)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21)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14)的上端与所述下锤头座(18)中的底盘(18‑1)连接,连接时应使下立轴的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线重合,上立轴(12)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11)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12)的下端穿过上锤头座(9)的支承筒体(9‑1)内孔插入下锤头座的轴套(18‑3)内孔,所述支承筒体与上立轴(12)连接,上立轴(12)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轴套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或者上立轴(12)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11)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12)的下端与所述上锤头座(9)中的支承筒体(9‑1)连接,连接时应使上立轴(12)的中心线与所述支承筒体(9‑1)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下立轴(14)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21)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14)上端穿过下锤头座的轴套(18‑3)内孔插入上锤头座的支承筒体(9‑1)内孔,下立轴(14)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轴套连接,下立轴(14)位于所述支承筒体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支承筒体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所述电机由第一电机(1)和第二电机(19)组成,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由第一皮带传动机构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组成,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主动皮带轮(2‑1)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从动皮带轮(2‑2)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上立轴(12)上端,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主动皮带轮(20‑1)与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从动皮带轮(20‑2)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下立轴(14)下端;在第一电机和第一皮带传动机构、第二电机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上立轴(12)和上锤头座(9)与所述下立轴(14)和下锤头座(18)作相对反向旋转,所述上锤头座(9)中最下一层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6)与下锤头座圆形底盘周边的外锤头(17)形成同层内外对旋。...

【技术特征摘要】
1.锤头同层内外对旋式立轴高能破碎机,包括底座(23)、顶盖(16)、破碎室、破碎机构、组合式立轴、电机和皮带传动机构,所述顶盖(16)上设置有进料口(13),且中心部位安装有第一轴承(11),所述底座(23)上设置有出料口并安装有第四轴承(21),所述破碎室安装在底座上,顶盖(16)安装在破碎室顶部,破碎机构位于破碎室内,所述第一轴承(11)的中心线与第四轴承(21)的中心线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机构由上锤头座(9)、内锤头(6、8)、下锤头座(18)和外锤头(17)组成;上锤头座(9)由支承筒体(9-1)及环绕支承筒体外壁设置的至少一层转子(9-2)构成,多个内锤头均匀安装在转子周边;下锤头座(18)为由圆形底盘(18-1)、位于圆形底盘中心部位的轴套(18-3)、沿圆形底盘周边均匀设置的多个柱体(18-4)及覆盖在柱体上端的圆形上环(18-2)形成的具有内腔的结构,所述外锤头的数量与柱体的数量相同,各外锤头分别安装在柱体上或与柱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下锤头座(18)及下锤头座上设置的外锤头(17)位于最后一级破碎室内,上锤头座(9)中最下一层转子(9-2)及该转子上安装的内锤头位于下锤头座(18)的内腔;所述组合式立轴由上立轴(12)和下立轴(14)组成;下立轴(14)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21)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14)的上端与所述下锤头座(18)中的底盘(18-1)连接,连接时应使下立轴的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线重合,上立轴(12)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11)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12)的下端穿过上锤头座(9)的支承筒体(9-1)内孔插入下锤头座的轴套(18-3)内孔,所述支承筒体与上立轴(12)连接,上立轴(12)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轴套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或者上立轴(12)的上部段通过与第一轴承(11)组合支承在顶盖上,上立轴(12)的下端与所述上锤头座(9)中的支承筒体(9-1)连接,连接时应使上立轴(12)的中心线与所述支承筒体(9-1)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下立轴(14)下部段通过与第四轴承(21)组合支承在底座上,下立轴(14)上端穿过下锤头座的轴套(18-3)内孔插入上锤头座的支承筒体(9-1)内孔,下立轴(14)位于所述轴套内孔的部段与轴套连接,下立轴(14)位于所述支承筒体内孔的部段与安装在支承筒体内孔中的轴承内圈组合;所述电机由第一电机(1)和第二电机(19)组成,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由第一皮带传动机构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组成,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主动皮带轮(2-1)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一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一从动皮带轮(2-2)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上立轴(12)上端,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主动皮带轮(20-1)与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二皮带传动机构中的第二从动皮带轮(20-2)安装在组合式立轴的下立轴(14)下端;在第一电机和第一皮带传动机构、第二电机和第二皮带传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上立轴(12)和上锤头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代珍杨干
申请(专利权)人:黄代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