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077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包括第一量块和第二量块,所述第一量块上设置有第一平面,第一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第一平面和第一测量面间夹角为θ‑β,第二量块上设置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第二平面和第二测量面间夹角为θ+α,θ‑β和θ+α为双扭簧角度合格值极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检测双扭簧的角度是否在合格范围内。

Double Torsion Spring Angle Over-tolerance Inspection T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测量检具,具体涉及一种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
技术介绍
扭转双扭簧两端臂之间的角度是空间角度,若用普通角度尺测量,只能将双扭簧的两端臂投影到纸上,再进行测量,若是双扭簧数量较多时,测量角度的过程很繁琐,无形中加大了生产的周期和成本。在工厂将扭簧生产完成后,需要对扭簧角度进行检测,角度偏差在一定范围内的产品为合格产品。因此,需要一种操作简单,测量快速的检具来完成这项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该检具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检测双扭簧的角度是否在合格范围内。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包括第一量块和第二量块,所述第一量块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一测量面间夹角为θ-β,所述第二量块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所述第二平面和第二测量面间夹角为θ+α,所述θ为双扭簧夹角角度标准值,所述θ-β和θ+α为双扭簧角度合格值极值。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一测量面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一圆弧面过渡,所述第二平面和第二测量面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二圆弧面过渡,所述第一圆弧面直径、第二圆弧面直径均与双扭簧外径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一量块和第二量块通过连接杆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共面,所述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共面。进一步,还包括第三量块,所述第三量块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三测量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三测量面间夹角大于θ+α,所述第三平面和第三测量面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三圆弧面过渡。进一步,所述第三量块通过连接杆连接在第二量块上,所述第三平面和第二平面共面,所述第三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共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第一量块和第二量块,所述第一量块上设置有第一平面,第一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第一平面和第一测量面间夹角为θ-β,第二量块上设置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第二平面和第二测量面间夹角为θ+α,θ-β和θ+α为双扭簧角度合格值极值。本技术提供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检测双扭簧的角度是否在合格范围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工作状态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第一量块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第二量块立体结构图;附图标记:1-第一量块;2-第二量块;3-第三量块;4-双扭簧;5-连接杆;11-第一平面;12-第一圆弧面;13-第一测量面;21-第二平面;22-第二圆弧面;23-第二测量面;31-第三平面;32-第三圆弧面;33-第三测量面;41-簧体;42-U形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包括第一量块1和第二量块2,所述第一量块1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1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13,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夹角为θ-β,所述第二量块2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2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23,所述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夹角为θ+α,所述θ为双扭簧4角度标准值,所述θ-β和θ+α为双扭簧角度合格值极值。通过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夹角θ-β检测扭簧的夹角是否偏小,不能放置在第一量块1上时即偏小,通过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夹角θ+α检测扭簧的夹角是否偏大不能放置在第二量块2上时即偏大。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一圆弧面12过渡,所述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二圆弧面22过渡,所述第一圆弧面12直径、第二圆弧面22直径均与双扭簧4外径相同。测量时将扭簧放置到第一圆弧面12处,使簧体41与第一圆弧面12贴合。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量块1和第二量块2通过连接杆5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二平面21共面,所述第一圆弧面12和第二圆弧面22共面。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三量块3,所述第三量块3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平面31,所述第三平面3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三测量面33,所述第三平面31和第三测量面33间夹角大于θ+α,所述第三平面31和第三测量面33间设置第三圆弧面32过渡。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量块3通过连接杆5连接在第二量块2上。所述第三平面31和第二平面21共面,所述第三圆弧面32和第二圆弧面22共面。第一量块1、第二量块2和第三量块3上设置有通孔,连接杆5穿过通孔在两端用螺母固定。第一平面11、第二平面21、第三平面31的宽度均大于U形连杆42的长度。三个量块排列顺序为第三量块3、第二量块2、第一量块1依次排列。使用第三量块3做为检测开始位置;第二量块2检测扭簧的角度是否偏大;第一量块1检测双扭簧角度是否偏小。当双扭簧4的角度偏大不能滑动到第二量块2上,当双扭簧的角度偏小时能滑动到第一量块3上。检测时,将双扭簧的簧体41放置到第三量块3上的第三圆弧面32上,使簧体41与第三圆弧面32贴合,U形连杆42与第三平面31相切,将将双扭簧4从第三量块3沿圆弧面向第一量块1滑动,双扭簧4能滑动到第二量块2上且不能滑动到第一量块1上则扭簧合格;扭簧不能滑动到第二量块2上或者能滑动到第一量块1上则扭簧不合格。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量块(1)、第二量块(2),所述第一量块(1)上设置有第一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1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13),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夹角为θ‑β,所述第二量块(2)上设置有第二平面(21),所述第二平面(2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23),所述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夹角为θ+α,所述θ为双扭簧(4)角度标准值,所述 θ‑β和θ+α为双扭簧(4)角度合格值极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量块(1)、第二量块(2),所述第一量块(1)上设置有第一平面(11),所述第一平面(1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一测量面(13),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夹角为θ-β,所述第二量块(2)上设置有第二平面(21),所述第二平面(21)的一端向上倾斜形成第二测量面(23),所述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夹角为θ+α,所述θ为双扭簧(4)角度标准值,所述θ-β和θ+α为双扭簧(4)角度合格值极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扭簧角度超差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11)和第一测量面(13)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一圆弧面(12)过渡,所述第二平面(21)和第二测量面(23)间设置与两者相切的第二圆弧面(22)过渡,所述第一圆弧面(12)直径、第二圆弧面(22)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应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翔越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