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渗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4824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渗蓄系统,包括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隔插设有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所述地下蓄水装置设置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装置的侧面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能够连接至城市蓄水回用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雨水渗蓄系统将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集成一体,并通过排水管道与城市蓄水回用系统连接,有效实现蓄积、储存和净化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并通过在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间隔插设置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实现在暴雨天气时增加雨水下渗,及无降雨情况下实现水分上移提供植被层植被吸收。

A Rain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渗蓄系统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排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渗蓄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内涝发生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强降水、管道排水设施和雨水调蓄设施超负荷,导致低地势区域发生洪涝灾害,严重时造成市政设施破坏、交通瘫痪、生命安全受威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国内外不少城市由于规划不到位、设施建设不科学,城市内涝现象频发,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海绵城市是为解决城市内涝、面源污染、城市水循环系统失衡等问题而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城市合理的规划建设,科学采用能够增强雨水“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设施(尤其是雨水收集管网和绿地系统),达到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和雨洪安全管理的目的。由于历史上城市建设上缺乏合理的地下管廊设计,城市管网系统改造实施困难,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倾向于将大的城市系统改造,分解至多个小的社区单元雨水蓄留系统建设,即“海绵社区建设”,但当前针对海绵社区建设或改造的方法仍较缺乏。城市绿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城市绿地建设和维护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进一步加大了城市供水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水渗蓄系统,更好地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该雨水渗蓄系统将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集成一体,并通过排水管道与城市蓄水回用系统连接,有效实现蓄积、储存和净化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并通过在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间隔插设置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在暴雨天气时增加雨水下渗,而在无降雨情况下可将下凹式草坪结构中的蓄水层水分上移至保水层供植被层植被吸收,达到无能耗补充绿地灌溉用水,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蓄存和利用,具有突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具体的,本技术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方案:一种雨水渗蓄系统,包括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低于地面设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隔插设有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所述地下蓄水装置设置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的底部;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保水层、过滤层、蓄水层和基底层;所述增渗提水预制件包括管壁为多孔结构的增渗管和包覆于增渗管外壁的吸水层,所述增渗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增渗管的顶端不超出所述植被层,所述吸水层包括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吸水层全包裹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部分,第二吸水层为竖条带状且设置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连接,所述第二吸水层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地下蓄水装置的侧面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能够连接至城市蓄水回用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植被层为种植草皮;所述保水层为腐殖土或腐殖土、细沙及保水剂的复合物;所述过滤层为可渗透砂浆;所述蓄水层为多孔塑料结构;所述基底层为原始土壤。进一步地,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水层和所述基底层之间的缓渗层,所述缓渗层为土工布。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渗蓄系统还包括连通至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上端的径流收集模块;所述径流收集模块为排水沟槽。进一步地,所述径流收集模块中设置有过滤装置。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渗蓄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侧面的溢流管道。进一步地,所述增渗提水预制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增渗管的顶端的环形格栅,所述环形格栅顶部设置有顶盖。进一步地,所述增渗提水预制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增渗管内底部用于净水的填充颗粒层。进一步地,所述填充颗粒层的上方设置有具有若干透水孔的隔挡件。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与所述环形格栅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隔挡件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隔挡件可随所述顶盖的上下移动在所述增渗管管内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雨水渗蓄系统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雨水渗蓄系统将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集成一体,并通过排水管道与城市蓄水回用系统连接,有效实现蓄积、储存和净化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并通过在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间隔插设置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在暴雨天气时增加雨水下渗,而在无降雨情况下可将下凹式草坪结构中的蓄水层水分上移至保水层供植被层植被吸收,达到无能耗补充绿地灌溉用水,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蓄存和利用,具有突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2、进一步地,本技术的雨水渗蓄系统通过设置连通至下凹式草坪结构上端的径流收集模块,有利于快速将雨水收集至下凹式草坪结构,进行后续雨水蓄排处理;另外通过在径流收集模块中设置过滤装置,可对雨水径流中的大颗粒物质进行过滤和拦截。3、进一步地,本技术的雨水渗蓄系统通过在增渗提水预制件的增渗管内底部设置用于净水的填充颗粒层,可对进入增渗管内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4、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的雨水渗蓄系统通过在增渗提水预制件的增渗管顶部设置环形格栅及顶盖,可防止雨水径流内携带的枯枝落叶等杂质进入增渗管造成堵塞。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雨水渗蓄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增渗提水预制件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增渗提水预制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雨水渗蓄系统100下凹式草坪结构110植被层120保水层130过滤层140蓄水层150缓渗层160基底层200地下蓄水装置300增渗提水预制件310增渗管320吸水层321第一吸水层322第二吸水层330环形格栅340顶盖350填充颗粒层360隔挡件370连接杆400排水管道500径流收集模块600过滤装置700溢流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雨水渗蓄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雨水渗蓄系统的首选实施例。但是,雨水渗蓄系统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雨水渗蓄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渗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低于地面设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隔插设有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所述地下蓄水装置设置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的底部;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保水层、过滤层、蓄水层和基底层;所述增渗提水预制件包括管壁为多孔结构的增渗管和包覆于增渗管外壁的吸水层,所述增渗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增渗管的顶端不超出所述植被层,所述吸水层包括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吸水层全包裹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部分,第二吸水层为竖条带状且设置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连接,所述第二吸水层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地下蓄水装置的侧面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能够连接至城市蓄水回用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渗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凹式草坪结构和地下蓄水装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低于地面设置,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中隔插设有若干增渗提水预制件,所述地下蓄水装置设置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的底部;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保水层、过滤层、蓄水层和基底层;所述增渗提水预制件包括管壁为多孔结构的增渗管和包覆于增渗管外壁的吸水层,所述增渗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增渗管的顶端不超出所述植被层,所述吸水层包括第一吸水层和第二吸水层,所述第一吸水层全包裹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部分,第二吸水层为竖条带状且设置于所述增渗管的外壁位于保水层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吸水层和所述第二吸水层连接,所述第二吸水层的底端延伸至所述蓄水层内;所述地下蓄水装置的侧面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能够连接至城市蓄水回用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渗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层为种植草皮;所述过滤层为可渗透砂浆;所述蓄水层为多孔塑料结构;所述基底层为原始土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渗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式草坪结构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尝君朱坚彭华纪雄辉李胜男简燕熊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