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395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包括下模座、加热罐、上模座和下模,所述下模座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固定杆,所述下模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均匀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底端均匀安装有第一输料管,所述下模座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所述下模座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且加热罐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所述下模座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水泵,且水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下模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利用水冷的方式来给成型后的产品进行快速降温,提高成型速率。

A Fully Automatic Molding Machine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为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模具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首先是要提高模具的质量,加工时将模具固定在成型机上,将产品模压冷却成型,现在有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使用较为广泛,但是现有的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存在很多问题或缺陷。第一,传统的全自动成型机模具没有冷却功能,产品成型速度慢。第二,传统的全自动成型机模具没有加热模块,进料时,物料冷却后料枪容易堵塞,降低输料速率。第三,传统的全自动成型机模具没有脱模结构,需要人工操作,同时模具结构强度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没有冷却功能,产品成型速度慢、没有加热模块,进料时,物料冷却后料枪容易堵塞,降低输料速率和没有脱模结构,需要人工操作,同时模具结构强度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包括下模座、加热罐、上模座和下模,所述下模座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固定杆,所述下模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均匀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底端均匀安装有第一输料管,所述下模座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所述下模座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且加热罐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所述下模座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水泵,且水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液管,所述水泵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液管,所诉下模座的上方设置有顶板,且顶板底端均匀安装有下模,所述下模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推块,所述下模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且冷却管的底端连通有连通管,所述第二导液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与连通管相连通,所述下模的底端均匀安装有料枪,且料枪的顶端与下模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料管远离进料斗的一端穿过加热罐的内部与料枪的底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的顶端均匀安装有液压气缸,且液压气缸的顶端均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顶端均与推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上方设置有上模座,且上模座的底端均匀安装有与下模相互配合的上模,所述控制面板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液压气缸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水泵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顶板底端的边缘处均匀安装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底端均通过螺栓固定在下模座顶端的边缘处,所述顶板通过支撑柱与下模座的顶端之间构成拆卸安装结构。优选的,所述上模座顶部的两端均安装有安装片,且安装片关于上模座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上模座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顶板顶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与限位块相互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之间呈卡合结构。优选的,所述上模座顶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安装脚,且安装脚与上模座的顶端之间呈焊接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上模的外侧壁与下模的内侧壁皆均匀涂覆有三层铁氟龙涂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全自动成型机模具结构合理,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在下模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利用水冷的方式来给成型后的产品进行快速降温,提高成型速率,降温时,将冷却液输出管与第一导液管连接,启动水泵,将冷却液通过第二导液管和连通管输送到冷却管内,对产品进行降温。2、通过在下模座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且加热罐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同时第一输料管远离进料斗的一端穿过加热罐的内部,给加热块通电,加热块的内部具有很高的电阻,通电后产生大量热量,给第一输料管进行加热,防止第一输料管内部输送的物料冷却凝固,使得料枪堵塞,影响进料速率。3、通过在下模座顶端均匀安装有液压气缸,且液压气缸的顶端均安装有液压伸缩杆,同时液压伸缩杆的顶端与推块的底端固定连接,当产品冷却成型后,启动液压气缸,液压伸缩杆伸长,利用推块将产品顶出,上模外侧壁和下模内侧壁上设置的三层铁氟龙涂料可以提高结构强度和产品的环保标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顶板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图中:1、安装脚;2、限位块;3、限位槽;4、冷却管;5、下模座;6、进料斗;7、固定板;8、第一输料管;9、固定杆;10、加热罐;11、控制面板;12、单片机;13、第二导液管;14、料枪;15、连通管;16、支撑柱;17、顶板;18、上模座;19、上模;20、安装片;21、液压气缸;22、液压伸缩杆;23、推块;24、下模;25、水泵;26、第一导液管;27、加热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包括下模座5、加热罐10、上模座18和下模24,下模座5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固定杆9,下模座5的一侧通过螺栓均匀固定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的一侧均固定有进料斗6,进料斗6的底端均匀安装有第一输料管8,下模座5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1,且控制面板11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12,单片机12的型号可为HT66F018,下模座5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10,且加热罐10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27,下模座5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水泵25,水泵25的型号可为ISGD,且水泵25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液管26,水泵25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液管13,所诉下模座5的上方设置有顶板17,且顶板17底端均匀安装有下模24,顶板17底端的边缘处均匀安装有支撑柱16,且支撑柱16的底端均通过螺栓固定在下模座5顶端的边缘处,顶板17通过支撑柱16与下模座5的顶端之间构成拆卸安装结构,拆装方便,便于维修,下模24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推块23,下模24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4,且冷却管4的底端连通有连通管15,第二导液管13远离水泵25的一端与连通管15相连通,下模24的底端均匀安装有料枪14,且料枪14的顶端与下模24的底端相连通,第一输料管8远离进料斗6的一端穿过加热罐10的内部与料枪14的底端连接,下模座5的顶端均匀安装有液压气缸21,液压气缸21的型号可为J64RT2UNIVER,且液压气缸21的顶端均安装有液压伸缩杆22,液压伸缩杆22的顶端均与推块23的底端固定连接,顶板17的上方设置有上模座18,且上模座18的底端均匀安装有与下模24相互配合的上模19,上模19的外侧壁与下模24的内侧壁皆均匀涂覆有三层铁氟龙涂料,提高结构强度和环保标准,上模座18顶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安装脚1,且安装脚1与上模座18的顶端之间呈焊接一体化结构,增加结构的稳固性,上模座18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限位块2,顶板17顶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与限位块2相互配合的限位槽3,限位块2与限位槽3之间呈卡合结构,利用限位块2和限位槽3来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包括下模座(5)、加热罐(10)、上模座(18)和下模(2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5)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固定杆(9),所述下模座(5)的一侧通过螺栓均匀固定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的一侧均固定有进料斗(6),所述进料斗(6)的底端均匀安装有第一输料管(8),所述下模座(5)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1),且控制面板(11)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12),所述下模座(5)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10),且加热罐(10)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27),所述下模座(5)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水泵(25),且水泵(25)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液管(26),所述水泵(25)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液管(13),所诉下模座(5)的上方设置有顶板(17),且顶板(17)底端均匀安装有下模(24),所述下模(24)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推块(23),所述下模(24)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4),且冷却管(4)的底端连通有连通管(15),所述第二导液管(13)远离水泵(25)的一端与连通管(15)相连通,所述下模(24)的底端均匀安装有料枪(14),且料枪(14)的顶端与下模(24)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料管(8)远离进料斗(6)的一端穿过加热罐(10)的内部与料枪(14)的底端连接,所述下模座(5)的顶端均匀安装有液压气缸(21),且液压气缸(21)的顶端均安装有液压伸缩杆(22),所述液压伸缩杆(22)的顶端均与推块(2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7)的上方设置有上模座(18),且上模座(18)的底端均匀安装有与下模(24)相互配合的上模(19),所述控制面板(1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1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液压气缸(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水泵(2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热块(2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成型机模具,包括下模座(5)、加热罐(10)、上模座(18)和下模(2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5)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固定杆(9),所述下模座(5)的一侧通过螺栓均匀固定有固定板(7),且固定板(7)的一侧均固定有进料斗(6),所述进料斗(6)的底端均匀安装有第一输料管(8),所述下模座(5)的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11),且控制面板(11)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12),所述下模座(5)内部的底端均匀安装有加热罐(10),且加热罐(10)内部的两侧均安装有加热块(27),所述下模座(5)内部底端的一侧安装有水泵(25),且水泵(25)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液管(26),所述水泵(25)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液管(13),所诉下模座(5)的上方设置有顶板(17),且顶板(17)底端均匀安装有下模(24),所述下模(24)内部的底端均设置有推块(23),所述下模(24)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管(4),且冷却管(4)的底端连通有连通管(15),所述第二导液管(13)远离水泵(25)的一端与连通管(15)相连通,所述下模(24)的底端均匀安装有料枪(14),且料枪(14)的顶端与下模(24)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料管(8)远离进料斗(6)的一端穿过加热罐(10)的内部与料枪(14)的底端连接,所述下模座(5)的顶端均匀安装有液压气缸(21),且液压气缸(21)的顶端均安装有液压伸缩杆(22),所述液压伸缩杆(22)的顶端均与推块(2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7)的上方设置有上模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荣朗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明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