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3544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系统,第一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第六透镜为凹凸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物面;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0.3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1.5mm;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21.2mm;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66.3mm;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0.3mm;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相邻中心距离为0.3mm;第八透镜与靶面的相邻中心距离为23.28mm。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检测孔洞内部精准方便、适用小尺寸物体观察的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具体为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
技术介绍
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自动化、电子通讯、半导体、生物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业领域是机器视觉应用中比重最大的领域,制造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迫使企业重视生产效率将促进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而在机器视觉中,普通光学镜头很难检测到物体的内部信息,尤其是小尺寸物体,由于其本身尺寸限制,普通光学镜头更难对其进行检测。本技术方案是为针对带孔物体、腔体、容器内壁检测而开发设计的,为圆柱、孔洞、孔洞螺纹等多种形状物体检测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合理、检测孔洞内部精准方便、适用小尺寸物体观察的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包括光阑,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光轴,在沿所述光轴从物方至像方的方向上依次设有光阑,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所述光轴为中心光轴;所述第一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六透镜为凹凸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物面;所述第七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光轴为中心光轴,沿所述光轴从物方至像方,所述光阑与第一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5mm,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1.5mm;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1.2mm;所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66.3mm;所述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八透镜与靶面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3.28mm。从物方至像方,所述第一透镜的前表面半径为18.073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8.017mm;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31.410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8.017mm;所述第三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48.188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12.901mm;所述第四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18.640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85.000mm;所述第五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13.964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44.870mm;所述第六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10.000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15.440mm;所述第七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54.739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52.720mm;所述第八透镜前表面的半径为18.750mm,且后表面的半径为48.870mm。所述第一透镜厚度为4mm;所述第二透镜厚度为3mm;所述第三透镜厚度为4mm,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四透镜厚度为4mm;所述第五透镜厚度为6mm;所述第六透镜厚度为5mm;所述第七透镜厚度为5mm;所述第八透镜厚度为5mm。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表面均为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采用牌号H-K9L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采用牌号H-ZF6的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高度大于等于12mm的圆柱体内壁进行成像;本技术方案具有其光学系统工作距离可实现的最大调节范围在13mm到43mm之间;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调整工作距离实现对口径7mm至30mm的物体内壁进行成像;本技术方案配合工业相机使用可替代汽车零件检测、紧固件检测等圆柱体内壁人工检测,使生产进入自动化流程,减少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光学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光学系统的各透镜面示意图。图3为本光学系统的各透镜厚度及间距示意图。图中:T1.光阑;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L8.第八透镜;Z.光轴;S1.第一透镜前表面;S2.第一透镜后表面;S3.第二透镜前表面;S4.第二透镜后表面;S5.第三透镜前表面;S6.第三透镜后表面;S7.第四透镜前表面;S8.第四透镜后表面;S9.第五透镜前表面;S10.第五透镜后表面;S11.第六透镜前表面;S12.第六透镜后表面;S13.第七透镜前表面;S14.第七透镜后表面;S15.第八透镜前表面;S16.第八透镜后表面;d1.第一透镜厚度;d2.第二透镜厚度;d3.第三透镜厚度;d4.第四透镜厚度;d5.第五透镜厚度;d6.第六透镜厚度;d7.第七透镜厚度;d8.第八透镜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光轴Z,在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的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所述第一透镜L1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L2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L4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L5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六透镜L6为凹凸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物面;所述第七透镜L7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八透镜L8为双凸形正透镜。从物方至像方,所述第一透镜L1前表面S1半径R1为18.073mm,且后表面S2的半径R2为8.017mm;所述第二透镜L2前表面S3的半径R3为31.410mm,且后表面S4的半径R4为8.017mm;所述第三透镜L3前表面S5的半径R5为48.188mm,且后表面S6的半径R6为12.901mm;所述第四透镜L4前表面S7的半径R7为18.640mm,且后表面S8的半径R8为85.000mm;所述第五透镜L5前表面S9的半径R9为13.964mm,且后表面S10的半径R10为44.870mm;所述第六透镜L6前表面S11的半径R11为10.000mm,且后表面S12的半径R12为15.440mm;所述第七透镜L7前表面S13的半径R13为54.739mm,且后表面S14的半径R14为52.720mm;所述第八透镜L8前表面S15的半径R15为18.750mm,且后表面S16的半径R16为48.870mm。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所述第一透镜厚度d1为4mm,所述光阑T1与第一透镜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5mm,所述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二透镜厚度d2为3mm,所述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阑(T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光轴(Z),在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的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所述第一透镜(L1)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L2)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L4)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L5)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六透镜(L6)为凹凸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物面;所述第七透镜(L7)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八透镜(L8)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所述光阑(T1)与第一透镜(L1)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5mm,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1.5mm;所述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4)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1.2mm;所述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66.3mm;所述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七透镜(L7)与第八透镜(L8)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八透镜(L8)与靶面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3.28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阑(T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光轴(Z),在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的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所述第一透镜(L1)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L2)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L4)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L5)为凸凹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像面;所述第六透镜(L6)为凹凸形负透镜且开口朝向物面;所述第七透镜(L7)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八透镜(L8)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光轴(Z)为中心光轴,沿所述光轴(Z)从物方至像方,所述光阑(T1)与第一透镜(L1)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5mm,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1.5mm;所述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4)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1.2mm;所述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66.3mm;所述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七透镜(L7)与第八透镜(L8)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0.3mm;所述第八透镜(L8)与靶面的相邻侧壁壁面之间中心距离为23.28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百六十度内孔环形视场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方至像方,所述第一透镜前表面(S1)半径(R1)为18.073mm且后表面(S2)的半径(R2)为8.017mm;所述第二透镜前表面(S3)的半径(R3)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群姜振海陈浩芮训彬叶岚张小龙丁珺尹杨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群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