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其包括上下贯通且竖直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上端为出水口,所述换热管下端为进水口,所述换热管内设有自旋式清管装置,所述自旋式清管装置包括螺旋状的清洁叶片,所述清洁叶片插入设置在换热管内,所述清洁叶片的长度与换热管长度相同,所述清洁叶片上端固定连接有盖设于出水口处的冲击盖板,所述冲击盖板为圆形且其直径与换热管出水口的外径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得换热管在换热过程中可自动清洁的效果。
A Heat Exchanger Tube with Automatic Cleaning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
本技术涉及换热管,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
技术介绍
目前,换热管在化工、冶金及各个行业都在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换热管的管壁很容易产生污垢,随着污垢越积越厚,会导致换热管的传热阻力增大,最终影响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因此,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清除换热管内的污垢。清除换热管内的污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机械式清理,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是清垢效果较差,而且清理后的污垢落于管内,还需要操作人员进一步清理管内污垢,操作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另一种是采用化学试剂进行定期清洗,但是清洗试剂多有一定腐蚀性,对清洗操作人员身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且清理成本较高。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590973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内壁清洁装置,包括可旋转机架、若干清垢部件以及清理刷,所述机架包括手轮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手轮上的旋转轴;清垢部件由连接轴和螺旋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的清垢刀组成;在每个清垢部件的连接轴首、尾端设有连接口,多个清垢部件的首、尾端通过所述连接口组合拼接固定在所述机架的旋转轴上,所述清理刷安装于末端清垢部件的旋转轴上。本技术中的清垢部件可根据管长随意组装,使用灵活,使用完毕后可拆卸,便于存放、携带和维修,而且在清垢完毕还可将污垢一并清理于管外。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管每次工作完毕后,需要将换热管拆卸并安装清垢部件,对于特定的难以拆装的换热管来说,难以使用上述清垢部件达到理想的清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管,具有换热过程中可自动清洁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包括上下贯通且竖直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上端为出水口,所述换热管下端为进水口,所述换热管内设有自旋式清管装置,所述自旋式清管装置包括螺旋状的清洁叶片,所述清洁叶片插入设置在换热管内,所述清洁叶片的长度与换热管长度相同,所述清洁叶片上端固定连接有盖设于出水口处的冲击盖板,所述冲击盖板为圆形且其直径与换热管出水口的外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管中的待加热液体从进水口进入,液体在换热管内不断上升最后从出水口处流出,实现液体在换热管内的持续循环,换热管外壁直接与加热介质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可选用蒸汽或者导热油。液体从出水口逸出时,冲击盖板收到液体的冲击力而上浮,冲击盖板自身重力和逸出液体对其产生的浮力在换热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冲击盖板浮动后,清洁叶片在换热管内处于全浮动状态,清洁叶片收到上升液体的冲击而在换热管内不断旋转,使得换热管内部液体的边界层不断被打破,换热管内壁结垢条件被破坏,从而达到清洁水垢的目的。同时,换热管内的待加热液体在清洁叶片的带动下,其内部产生旋涡状的水流,更加利于液体与外界进行换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叶片的宽度与换热管内径相差2至4毫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洁叶片在换热管内旋转时不易受到换热管壁的阻碍。同时,由于清洁叶片与换热管内壁存在间隙,清洁叶片旋转时其旋转中心始终与换热管的中心偏离,清洁叶片的偏心旋转使得清洁叶片的边沿能对换热管内壁各个位置进行拍打,从而达到更好的除垢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叶片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匀包裹有耐磨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洁叶片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在换热管工作过程中需要与换热管内壁不断摩擦接触,耐磨层的设置可以起到保护清洁叶片的作用,从而延长清洁叶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冲击盖板与清洁叶片之间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长条状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一端与清洁叶片靠近出水口的一端通过螺钉螺母紧固连接,所述连接片远离清洁叶片的一端沿其顶面长度方向分叉并形成两段支片,所述冲击盖板上开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供支片穿过的安装缝,所述安装缝与冲击盖板边缘之间设有螺纹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冲击盖板与清洁叶片之间的固定,清洁叶片为达到除垢需求,需要满足特定的厚度和密度要求,连接片与清洁叶片相比可以选用厚度更高且具有更高强度的材料制作,以满足固定连接需求。冲击盖板上安装缝和螺纹孔的设置可以使得连接片与冲击盖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边沿包裹有一圈减震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换热管工作过程中,冲击盖板自身重力和逸出液体对其产生的浮力在换热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冲击盖板的下表面会经常与出水口之间发生撞击,减震圈的设置可以有效对撞击时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从而使得换热管在工作过程中其结构更加稳定,延长换热管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片的宽度与减震圈内径相差2至4毫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少连接片在受清洁叶片带动旋转时受到来自减震圈的阻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叶片下端通过螺钉螺母固定连接有设于换热管内的配重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片的设置可以使得清洁叶片在换热管工作时始终保持被拉长的状态,减少清洁叶片在换热管内产生蜷缩的情况而影响除垢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冲击盖板能产生足够抗衡液体附体的重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外壁开设有若干螺旋状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沿换热管长度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槽的设置可以增强换热管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减少能源浪费。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清洁叶片、冲击盖板和配重片的设置,能够起到换热管在工作过程中自动清洁管壁污垢的效果;2.通过固定装置的设置,能够起到提高冲击盖板和清洁叶片之间连接稳定性的效果;3.通过减震圈和耐磨层的设置,能够起到延长换热管使用寿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用于体现外壁、上盖板、下盖板、上顶盖和下顶盖之间的连接关系。图2是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换热管和自旋式清管装置之间的连接关系。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清洁叶片和冲击盖板之间的连接关系。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清洁片片和配重片之间的连接关系。图中,1、换热管;11、进水口;12、出水口;121、减震圈;13、导热槽;2、自旋式清管装置;21、清洁叶片;211、耐磨层;22、冲击盖板;221、安装缝;222、螺纹孔;23、配重片;24、固定装置;241、连接片;2411、支片;3、换热器;31、外壁;311、热质进口;312、热质出口;313、上盖板;3131、安装孔;314、下盖板;32、上顶盖;321、原液出口;33、下顶盖;331、原液进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包括上下贯通且竖直设置的换热管1,换热管1上端为出水口12,出水口12的边缘包裹有一圈减震圈121,换热管1的下端为进水口11,换热管1外壁31开设有若干沿换热管1长度方向设置的导热槽13(参照图2),导热槽13呈螺旋状设置,导热槽13的设置可以增强换热管1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减少能源浪费。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换热管1应用在换热器3中,换热器3包括圆筒状的外壁31,外壁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包括上下贯通且竖直设置的换热管(1),所述换热管(1)上端为出水口(12),所述换热管(1)下端为进水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内设有自旋式清管装置(2),所述自旋式清管装置(2)包括螺旋状的清洁叶片(21),所述清洁叶片(21)插入设置在换热管(1)内,所述清洁叶片(21)的长度与换热管(1)长度相同,所述清洁叶片(21)上端固定连接有盖设于出水口(12)处的冲击盖板(22),所述冲击盖板(22)为圆形且其直径与换热管(1)出水口(12)的外径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包括上下贯通且竖直设置的换热管(1),所述换热管(1)上端为出水口(12),所述换热管(1)下端为进水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内设有自旋式清管装置(2),所述自旋式清管装置(2)包括螺旋状的清洁叶片(21),所述清洁叶片(21)插入设置在换热管(1)内,所述清洁叶片(21)的长度与换热管(1)长度相同,所述清洁叶片(21)上端固定连接有盖设于出水口(12)处的冲击盖板(22),所述冲击盖板(22)为圆形且其直径与换热管(1)出水口(12)的外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叶片(21)的宽度与换热管(1)内径相差2至4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叶片(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匀包裹有耐磨层(2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盖板(22)与清洁叶片(21)之间设有固定装置(24),所述固定装置(24)包括长条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前悦,
申请(专利权)人:倪前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