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建锋专利>正文

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1537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侧板、第二结构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连接的结构连接板;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50mm≤L1≤50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满足1mm≤d≤12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夹角满足40°≤α≤140°。通过构成的凹槽状结构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刚度有效提高,从而有利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弯折,抗变形能力得到提高。

A Reinforcement Bar Structure for Car Sid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强筋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
技术介绍
自卸车车厢厢体有底板、侧板等构成,并且底板、侧板均有钢材加工而成。车厢底板下设置有底架支撑,从而使车厢在使用过程中底板不容易发生形变。而在传统的车厢设计中,为保证侧板有能够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一是增加侧板的钢材厚度,二是在侧板上焊接用于防止侧板变形的支撑柱,但这样直接导致整车整备质量增加,从而造成车厢的重量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解决车厢侧板重量大容易弯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侧板、第二结构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连接的结构连接板;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50mm≤L1≤50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满足1mm≤d≤12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夹角满足40°≤α≤14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结构连接板为弧形板,且其半径满足5mm≤R1≤20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结构连接板为平面板,且其宽度满足H3≤2×(H1+H2),其中,H1为所述第一结构侧板的宽度,H2为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的宽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结构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连接的位置通过第一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满足5mm≤R2≤10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或所述第二结构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且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L2<(H1+H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结构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结构,且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L3<H3/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80mm≤L1≤25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满足2mm≤d≤1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夹角满足50°≤α≤1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200mm≤L1≤45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所述第二结构侧板和所述结构连接板的厚度相同,且满足2mm≤d≤1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夹角满足50°≤α≤1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截面呈弧形、三角形、等腰梯形或矩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截面呈弧形、三角形、等腰梯形或矩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结构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相连接的位置通过第一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角满足10mm≤R2≤70mm。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在车厢侧板上直接采用凹槽状结构从而是本使用新型的结构刚度有效提高,从而有利于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弯折,抗变形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将第一结构侧板、第二结构侧板和结构连接板构成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设置为50mm≤L1≤500mm,并且第一结构侧板和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夹角设置40°≤α≤140°,有利于采用厚度为1mm≤d≤12mm的材料成型,尤其对于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例如屈服强度在1200MPa的板材),采用上述设置,保证了凹槽状结构成型后的结构稳定,有效避免了凹槽状结构自身的形变,从而有利于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稳定。同时,通过将凹槽状结构采用上述设置,还有利于提高采用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上凹槽状结构的成型效率,提高了采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产品的品质。将结构连接板设置为圆弧状,从而在第一结构侧板和第二结构侧板之间构成一过渡区域,从而保证了凹槽状结构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采用圆弧状结构连接板消除了凹槽状结构上第一结构侧板和第二结构侧板之间连接的盈利,有利于提高本技术的加强筋的使用寿命。结构连接板设置为圆弧状并且其半径为5mm≤R1≤200mm,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有利于增强第一结构侧板和第二结构侧板之间的抗变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实验采用上述设置,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本技术采用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制作的要求,而且与传统加强筋结构相比,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内,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10%。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将结构连接板设置为平面板,并且其宽度满足H3≤2×(H1+H2),从而有利于减小凹槽状结构的加工难度,尤其对于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而言,通过上述设置方式,降低了凹槽状结构的成型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将结构连接板的宽度以及第一圆角的半径设置为上述范围内,保证了凹槽状结构的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结构连接板宽度过大,导致结构连接板变形不受控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整体强度和使用寿命。通过实验采用上述设置,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本技术采用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制作的要求,而且与传统加强筋结构相比,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内,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8.5%。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在第一结构侧板和/或第二结构侧板上设置第一凹槽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一结构侧板和/或第二结构侧板的抗弯能力,从而使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弯能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在结构连接板上设置第二凹槽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结构连接板的抗弯能力,从而使本技术的加强筋结构的抗弯能力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筋结构的结构图;图2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筋结构的结构图;图3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筋结构设置第一凹槽结构的结构图;图4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筋结构设置第一凹槽结构的结构图;图5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筋结构设置第二凹槽结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针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结构侧板(1)、第二结构侧板(2),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相连接的结构连接板(3);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和所述结构连接板(3)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50mm≤L1≤50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和所述结构连接板(3)的厚度相同,且满足1mm≤d≤12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之间的夹角满足40°≤α≤1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侧板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结构侧板(1)、第二结构侧板(2),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相连接的结构连接板(3);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和所述结构连接板(3)构成凹槽状结构,且所述凹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50mm≤L1≤500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和所述结构连接板(3)的厚度相同,且满足1mm≤d≤12mm;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相对且相互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之间的夹角满足40°≤α≤1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连接板(3)为弧形板,且其半径满足5mm≤R1≤2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连接板(3)为平面板,且其宽度满足H3≤2×(H1+H2),其中,H1为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的宽度,H2为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连接板(3)分别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相连接的位置通过第一圆角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满足5mm≤R2≤1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侧板(1)和/或所述第二结构侧板(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且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开口宽度满足L2<(H1+H2)/4。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强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连接板(3)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建锋张林徐志宁陈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潘建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