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1509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悬挂装置中橡胶垫的寿命短,且发动机在上下的振幅较大时,不能自锁,造成的发动机寿命短,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第一圆桶,第一圆桶内套装有第二圆桶,第一圆桶外有套管,套管内有锥形槽,套管上有上支撑板,上支撑板上有竖杆,竖杆上有第一压簧,第一圆桶的侧壁上有定位杆,第二圆桶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杆一一对应的定位孔,定位杆向内移动可置于对应的定位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当发动机发生向下或向上的震动时,进行非常有效的缓冲,当发动机向下振幅较大时,能够限制发动机上下震动的振幅,从而保护发动机,并且增加了乘客的舒适性。

An Engine Suspension Device for Mechanical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摩托车发动机悬挂结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发动机通过橡胶垫与车架进行联结悬挂;第二种是发动机通过悬挂螺栓与发动机托架联结后再通过带骨架的橡胶套与车架进行软联结悬挂;第一种方式橡胶垫的寿命较短,需要频繁的更换;第二种虽然发动机高频振动经过橡胶阻尼衰减一部分后,整车骑乘麻木感有所减轻,此种连接方式虽然有限位装置但是当发动机向下的振幅较大时,不停地与限位装置进行撞击,造成发动机寿命短,乘坐舒适性差;因此,急需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悬挂装置中橡胶垫的寿命短,且发动机在上下的振幅较大时,不能自锁,造成的发动机寿命短,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悬挂装置中发动机的悬挂装置中橡胶垫的寿命短,且发动机在向下的振幅较大时,不能自锁,造成的发动机寿命短,乘坐舒适性差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一圆桶,第一圆桶内套装有一个可在第一圆桶内上下移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圆桶,第一圆桶外套装有一个可沿第一圆桶上下移动的套管,位于上方的套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管同轴且上小下大的锥形槽,套管的上端固定有一个位于第二圆桶上方的上支撑板,上支撑板上连接有一个与第一圆桶同轴的竖杆,竖杆下端贯穿第一圆桶且位于第一圆桶下方,位于第二圆桶与第一圆桶之间的竖杆上套装有一个第一压簧,第一压簧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圆桶的下端面上,第一压簧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圆桶的底面上,第一圆桶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径向且可径向移动的定位杆,定位杆的外端与锥形槽接触,第二圆桶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干一一对应的定位孔,定位杆向内移动可置于对应的定位孔内。本技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可实现当发动机发生向下或向上的震动时,进行非常有效的缓冲,当发动机向下振幅较大时,能够限制发动机上下震动的振幅,从而保护发动机,并且增加了乘客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使用过程主视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套管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圆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3给出,本技术包括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一圆桶1,第一圆桶1内套装有一个可在第一圆桶1内上下移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圆桶2,第一圆桶1外套装有一个可沿第一圆桶1上下移动的套管3,位于上方的套管3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管3同轴且上小下大的锥形槽4,套管3的上端固定有一个位于第二圆桶2上方的上支撑板5,上支撑板5上连接有一个与第一圆桶1同轴的竖杆6,竖杆6下端贯穿第一圆桶1且位于第一圆桶1下方,位于第二圆桶2与第一圆桶1之间的竖杆6上套装有一个第一压簧7,第一压簧7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圆桶2的下端面上,第一压簧7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圆桶1的底面上,第一圆桶1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径向且可径向移动的定位杆8,定位杆8的外端与锥形槽4接触,第二圆桶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杆8一一对应的定位孔9,定位杆8向内移动可置于对应的定位孔9内。为了实现第二圆桶2可沿第一圆桶1上下移动,所述的第一圆桶1内壁上均布有多个竖直的导向槽10,第二圆桶2的外壁上圆周均布有多个置于对应导向槽10内的定位块11,定位块11可在导向槽10内上下移动。为了实现套管3可沿第一圆桶1上下移动,所述的套管3与第一圆桶1之间间隙配合;当上支撑板5受到向下的力时,上支撑板5向下移动并带动套管3与第二圆桶2均沿第一圆桶1共同向下移动,第一压簧7被压缩,当向下的力消失时,在第一压簧7压力的作用下,第二圆桶2推动上支撑板5与套管3共同向上复位。为了实现上支撑板5受到发动机向上的力时,可以缓冲,从而保护发动机,所述的位于上支撑板5上方的竖杆6上套装有一个第二压簧12,第二压簧12的上端固定在竖杆6上,第二压簧12的下端固定在上支撑板5上,当上支撑板5受到向上的力时,上支撑板5向上移动,第二压簧12被压缩并对上支撑板5施加向下的力,从而可以减缓上支撑板5向上移动。为了实现定位杆8可径向移动,所述的定位杆8与第一圆桶1之间间隙配合,位于第一圆桶1外侧的定位杆8上套装有第三压簧13,第三压簧13的外端固定在定位杆8上,第三压簧13的外端固定在第一圆桶1外侧壁上,套管3向下移动时,可经锥形槽4推动定位杆8向内移动,第三压簧13被压缩,套管3向上移动,定位杆8在第三压簧13压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复位。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发动机固定在上支撑板5上,第一圆桶1下端面固定在机械车辆的车架上,当发动机向上震动时,发动机带动上支撑板5向上移动,上支撑板5向上移动会带动套管3向上移动,第二压簧12被压缩,第二压簧12对上支撑板5施加向下的力,会减缓上支撑板5向上的移动,同时,发动机向上的振幅减小,当发动机向上震动消失时,在第二压簧12压力的作用下,上支撑板5与套管3在第二压簧12压力的作用下带动发动机向下移动复位;当发动机向下震动时,上支撑板5带动套管3与第二圆桶2共同向下移动,第一压簧7被压缩,第一压簧7对上支撑板5施加向上的力,会减缓上支撑板5向下的移动,同时发动机向下的振幅减小;与此同时,套管3向下移动时,带动锥形槽4向下移动,由于锥形槽4的上端尺寸小于下端尺寸,所以锥形槽4向下移动会推动定位杆8向内移动,定位杆8向内移动时,第三压簧13被压缩,当第二圆桶2向下移动到定位孔9与对应的定位杆8相对时,定位杆8置于对应的定位孔9内,此时,上支撑板5与套管3停止向下移动,由此,定位杆8与定位孔9的配合作用可限制发动机向下移动的最大振幅,可保护发动机;当发动机受到向下的震动消失时,上支撑板5与套管3以及第二圆桶2在第一压簧7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定位杆8在第三压簧13压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复位。值得注意的是:定位孔9下端的第二圆桶2的侧壁上可开设竖直的凹槽,凹槽内填充耐磨的弹性材料,可以保证定位杆8向内移动与第二圆桶2的外壁接触时,能够向内继续移动挤压弹性材料,使得当定位孔9向下移动到与对应的定位杆8相对时,定位杆8可顺利置于对应的定位孔9内。本技术通过上支撑板5与第二压簧12的配合作用,可实现当发动机向上震动时第二压簧12被压缩减缓发动机的向上移动从而减小发动机向上移动的振幅,实现了当发动机向上震动时,减小了发动机因向上震动带来的损伤。本技术通过上支撑板5、套管3、第一压簧7的配合作用,可实现当发动机向下震动时第一压簧7被压缩,减缓发动机向下移动,从而减小发动机向下移动的振幅,实现当发动机向下震动时,减小了发动机因向下震动带来的损伤。本技术通过锥形槽4、定位杆8、定位孔9的配合作用,可实现当发动机向下移动较大距离时,发动机位置可被固定,有效的保护了发动机。本技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可实现当发动机发生向下或向上的震动时,进行非常有效的缓冲,当发动机上下方向的振幅较大时,能够限制发动机的震动的振幅,从而保护发动机,并且增加了乘客的舒适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一圆桶(1),第一圆桶(1)内套装有一个可在第一圆桶(1)内上下移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圆桶(2),第一圆桶(1)外套装有一个可沿第一圆桶(1)上下移动的套管(3),位于上方的套管(3)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管(3)同轴且上小下大的锥形槽(4),套管(3)的上端固定有一个位于第二圆桶(2)上方的上支撑板(5),上支撑板(5)上连接有一个与第一圆桶(1)同轴的竖杆(6),竖杆(6)下端贯穿第一圆桶(1)且位于第一圆桶(1)下方,位于第二圆桶(2)与第一圆桶(1)之间的竖杆(6)上套装有一个第一压簧(7),第一压簧(7)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圆桶(2)的下端面上,第一压簧(7)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圆桶(1)的底面上,第一圆桶(1)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径向且可径向移动的定位杆(8),定位杆(8)的外端与锥形槽(4)接触,第二圆桶(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干一一对应的定位孔(9),定位杆(8)向内移动可置于对应的定位孔(9)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车辆的发动机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开口向上的第一圆桶(1),第一圆桶(1)内套装有一个可在第一圆桶(1)内上下移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圆桶(2),第一圆桶(1)外套装有一个可沿第一圆桶(1)上下移动的套管(3),位于上方的套管(3)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套管(3)同轴且上小下大的锥形槽(4),套管(3)的上端固定有一个位于第二圆桶(2)上方的上支撑板(5),上支撑板(5)上连接有一个与第一圆桶(1)同轴的竖杆(6),竖杆(6)下端贯穿第一圆桶(1)且位于第一圆桶(1)下方,位于第二圆桶(2)与第一圆桶(1)之间的竖杆(6)上套装有一个第一压簧(7),第一压簧(7)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圆桶(2)的下端面上,第一压簧(7)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圆桶(1)的底面上,第一圆桶(1)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径向且可径向移动的定位杆(8),定位杆(8)的外端与锥形槽(4)接触,第二圆桶(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干一一对应的定位孔(9),定位杆(8)向内移动可置于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锡刚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英倍思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