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6983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的紫砂土、红黄壤旱地或沙质地;品种选择:选用单株结薯3个以上、薯块大小均匀、薯形美观、表皮光滑、食味好、无粗纤维的品种。本发明专利技术选择土质疏松的紫砂土、红黄壤旱地或沙质地,可使薯块光滑圆整,减少畸形薯,提高小型甘薯品质,苗床管理中采用的有机营养肥通过猪粪与甘蔗、腐殖土经过发酵处理,含有的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能够促进薯块的生长。

An Efficient Cultivation Method for Small Sweet Potat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甘薯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甘薯是我市传统的粮食、饲料作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随着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甘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在向高产高效经济作物方向发展,因此,对甘薯生产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年来,我市从省农科院引进小型甘薯新品种,进行了小型甘薯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小型甘薯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个型小,每个20~150克,不仅易于蒸熟,而且顺应当前少量、多样化的饮食消费潮流,不仅适合居民家庭消费,也很适合宾馆饭店等餐饮业的消费需求。二是品质优,熟食粉、甜、香、糯,粗纤维少,食味好。三是效益高,因早上市、品质优,市场售价高,一般亩产优选商品薯1000公斤左右,亩产值4000元以上。小型甘薯生产已成为我市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现有小型甘薯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率高、栽培成本高,产值、经济效益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的紫砂土、红黄壤旱地或沙质地;(2)品种选择:选用单株结薯3个以上、薯块大小均匀、薯形美观、表皮光滑、食味好、无粗纤维的品种;(3)种薯处理:10月中旬~10月底、降霜以前晴天收获种薯,单薯重在100~250克、皮色鲜亮、无病虫斑、大小均匀、不畸形,收获后放置室内摊晾,并表面处理,11月底入贮藏窖保存;所述表面处理方法为采用400-500lux光照强度的光对其表面照射,分三次照射,每次照射20min,每次照射间隔为15-25min;(4)育苗:在2月上旬~3月上旬,选连续晴天时下种,避开连阴雨,采用标准钢制作长30米,宽6米,面积180平方的大棚,苗床为3垄,苗床净宽1~1.2米,在育苗前半个月开始覆盖大棚膜,育苗时土壤能轻松打散成细粒,无僵硬团块,并清除棚内杂草,苗床挖深20~30公分,铺10公分厩肥,上覆一层碎稻草,盖没厩肥,用水淋湿稻草,再覆盖5公分左右的土壤;选用步骤(3)的种薯以每平方10~20公斤下种,薯块平放,头尾相接,一行一行排放,行间距半个薯块以上,下种后覆土,以盖没薯块为宜,不可过厚,也不能露薯,喷禾耐斯除草剂,盖地膜,插上2米宽小拱棚竹杆,盖上2米幅宽地膜,随即封闭大棚;(5)苗床管理:15天后进入大棚检查,20-22天种薯发芽,若出苗率小于50%不用揭膜,也不用通风,出苗率大于50%,拉除地膜,晴天上午9:00分段揭小拱棚膜,下午3:30盖好,不揭大棚膜,当苗高5~10公分时揭去拱棚膜,并薄施有机营养肥,然后撒施细肥泥,苗高1-1.3尺可揭大棚膜通风;当薯苗长20~25公分,有5~7张完整叶片时,可剪苗扦插于大田,每剪一次苗,浇水施肥一次,如需繁苗,当苗高15公分,展开叶3~5张即可繁苗,4~5天剪一次苗;所述有机营养肥制备方法为:将猪粪粉碎,然后加入到腐殖土中,随后加水进行调配,搅拌转速为200-300r/min,搅拌20-30min后,再加入猪粪总量10-20%的蔗糖进行发酵5-10天,发酵温度为55-65℃,然后加入羟基乙酸纤维素进行调配,随后再加入去离子水、壳聚糖,搅拌20-30min,即可;(6)大棚繁苗:5月1日前进行大棚繁苗,整地时以10公斤/亩施尿素,并与土壤混匀,可小垄单株也可大垄多株,株距5~6公分,小垄宽30~50公分,大垄行距10-12公分,插后浇透水,上覆小拱棚,晴天在小拱棚外再覆盖遮阳网4~5天,随后管理同苗床,苗高1尺可再次剪苗繁殖,但至少在土上留一叶,以后每隔10天可剪一次苗;露地繁苗:5月份可露地繁苗,垄宽60~80公分,株距15~20公分,地膜覆盖,必要时前期覆盖8-12天的小拱棚,1个月后每株可采苗5株以上;(7)定植:看苗适期早插,4月10日后可盖地膜扦插,5月1日后可露地扦插,晴天进行深耕整地,采用窄垄单行栽培,垄距70-80公分,垄高20~25公分,作垄时,每亩用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条施于垄心,然后做直、做平垄面,山坡地可根据地形作成梯状,采用机械作垄,拖拉机横向耙一次后,竖向耙时一并作垄,2.3m作3垄,作垄后在扦插前亩用50%乙草胺乳油200~250倍液喷施垄面进行芽前封杀,喷药时土面应潮湿,抢晴整地抢雨扦插,分期分批完成,小型甘薯第一季于4月中旬至7月中扦插,第二季于7月中旬至8月底扦插,第二季如在晴天则选择傍晚扦插,且应浇水3天,并用稻草、秸秆、遮阳网覆盖,单垄扦插、株距15~20公分,确保扦插密度二季统一控制在4500~5500株/亩,宜斜插或水平插,入土3-4节;(8)大田管理:扦插成活后查苗,发现缺苗立即进行补苗,扦插后18-22天在薯苗开始爬藤时进行1次中耕除草,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30~40公斤;病虫害防治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排种前用80%的“402”药剂2000倍液浸5分钟,扦插苗可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分钟;(9)收获:以单薯重分三级:20~50克、50~100克、100~150克,50~100克最适宜收获,收获前需通过田间取样,连续挖10株,当商品率达到65%~70%时开始收获,收获过程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避免与污染源接触;(10)收后贮存:贮存场所温度宜保持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贮存场所应清洁卫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贮存时,应有保温措施,防止冻伤和挤压,并注意通风散热。优选地,所述品种选择中可选择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心香、浙薯75、浙薯132、浙紫薯1号、浙紫薯3号品种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优选地,所述种薯处理中贮藏窖要求干燥、避光,贮藏温度为10~15℃。优选地,所述育苗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优选地,所述育苗与繁苗中新鲜厩肥、碎稻草重量比为(1~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选择土质疏松的紫砂土、红黄壤旱地或沙质地,可使薯块光滑圆整,减少畸形薯,提高小型甘薯品质,苗床管理中采用的有机营养肥通过猪粪与甘蔗、腐殖土经过发酵处理,含有的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能够促进薯块的生长,加入的羟基乙酸纤维素、壳聚糖形成的粘附液可使有机营养肥附着在甘薯的苗上,一部分促进甘薯苗吸收,另一部分起到防护层作用,从而提高甘薯的产量和病害率,甘薯虫害很少发生,甘薯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软腐病,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排种前用80%的“402”药剂2000倍液浸5分钟,扦插苗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分钟,可达到去除病害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型甘薯的产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的紫砂土、红黄壤早地或沙质地;(2)品种选择:选用单株结薯3个以上、薯块大小均匀、薯形美观、表皮光滑、食味好、无粗纤维的品种;(3)种薯处理:10月中旬~10月底、降霜以前晴天收获种薯,单薯重在100~250克、皮色鲜亮、无病虫斑、大小均匀、不畸形,收获后放置室内摊晾,并表面处理,11月底入贮藏窖保存;所述表面处理方法为采用400‑500lux光照强度的光对其表面照射,分三次照射,每次照射20min,每次照射间隔为15‑25min;(4)育苗:在2月上旬~3月上旬,选连续晴天时下种,避开连阴雨,采用标准钢制作长30米,宽6米,面积180平方的大棚,苗床为3垄,苗床净宽1~1.2米,在育苗前半个月开始覆盖大棚膜,育苗时土壤能轻松打散成细粒,无僵硬团块,并清除棚内杂草,苗床挖深20~30公分,铺10公分厩肥,上覆一层碎稻草,盖没厩肥,用水淋湿稻草,再覆盖5公分左右的土壤;选用步骤(3)的种薯以每平方10~20公斤下种,薯块平放,头尾相接,一行一行排放,行间距半个薯块以上,下种后覆土,以盖没薯块为宜,不可过厚,也不能露薯,喷禾耐斯除草剂,盖地膜,插上2米宽小拱棚竹杆,盖上2米幅宽地膜,随即封闭大棚;(5)苗床管理:15天后进入大棚检查,20‑22天种薯发芽,若出苗率小于50%不用揭膜,也不用通风,出苗率大于50%,拉除地膜,晴天上午9:00分段揭小拱棚膜,下午3:30盖好,不揭大棚膜,当苗高5~10公分时揭去拱棚膜,并薄施有机营养肥,然后撒施细肥泥,苗高1‑1.3尺可揭大棚膜通风;当薯苗长20~25公分,有5~7张完整叶片时,可剪苗扦插于大田,每剪一次苗,浇水施肥一次,如需繁苗,当苗高15公分,展开叶3~5张即可繁苗,4~5天剪一次苗;所述有机营养肥制备方法为:将猪粪粉碎,然后加入到腐殖土中,随后加水进行调配,搅拌转速为200‑300r/min,搅拌20‑30min后,再加入猪粪总量10‑20%的蔗糖进行发酵5‑10天,发酵温度为55‑65℃,然后加入羟基乙酸纤维素进行调配,随后再加入去离子水、壳聚糖,搅拌20‑30min,即可;(6)大棚繁苗:5月1日前进行大棚繁苗,整地时以10公斤/亩施尿素,并与土壤混匀,可小垄单株也可大垄多株,株距5~6公分,小垄宽30~50公分,大垄行距10‑12公分,插后浇透水,上覆小拱棚,晴天在小拱棚外再覆盖遮阳网4~5天,随后管理同苗床,苗高1尺可再次剪苗繁殖,但至少在土上留一叶,以后每隔10天可剪一次苗;露地繁苗:5月份可露地繁苗,垄宽60~80公分,株距15~20公分,地膜覆盖,必要时前期覆盖8‑12天的小拱棚,1个月后每株可采苗5株以上;定植:看苗适期早插,4月10日后可盖地膜扦插,5月1日后可露地扦插,晴天进行深耕整地,采用窄垄单行栽培,垄距70‑80公分,垄高20~25公分,作垄时,每亩用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条施于垄心,然后做直、做平垄面,山坡地可根据地形作成梯状,采用机械作垄,拖拉机横向耙一次后,竖向耙时一并作垄,2.3m作3垄,作垄后在扦插前亩用50%乙草胺乳油200~250倍液喷施垄面进行芽前封杀,喷药时土面应潮湿,抢晴整地抢雨扦插,分期分批完成,小型甘薯第一季于4月中旬至7月中扦插,第二季于7月中旬至8月底扦插,第二季如在晴天则选择傍晚扦插,且应浇水3天,并用稻草、秸秆、遮阳网覆盖,单垄扦插、株距15~20公分,确保扦插密度二季统一控制在4500~5500株/亩,宜斜插或水平插,入土3‑4节;(8)大田管理:扦插成活后查苗,发现缺苗立即进行补苗,扦插后18‑22天在薯苗开始爬藤时进行1次中耕除草,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30~40公斤;病虫害防治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排种前用80%的“402”药剂2000倍液浸5分钟,扦插苗可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分钟;(9)收获:以单薯重分三级:20~50克、50~100克、100~150克,50~100克最适宜收获,收获前需通过田间取样,连续挖10株,当商品率达到65%~70%时开始收获,收获过程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避免与污染源接触;(10)收后贮存:贮存场所温度宜保持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贮存场所应清洁卫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贮存时,应有保温措施,防止冻伤和挤压,并通风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甘薯的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的紫砂土、红黄壤早地或沙质地;(2)品种选择:选用单株结薯3个以上、薯块大小均匀、薯形美观、表皮光滑、食味好、无粗纤维的品种;(3)种薯处理:10月中旬~10月底、降霜以前晴天收获种薯,单薯重在100~250克、皮色鲜亮、无病虫斑、大小均匀、不畸形,收获后放置室内摊晾,并表面处理,11月底入贮藏窖保存;所述表面处理方法为采用400-500lux光照强度的光对其表面照射,分三次照射,每次照射20min,每次照射间隔为15-25min;(4)育苗:在2月上旬~3月上旬,选连续晴天时下种,避开连阴雨,采用标准钢制作长30米,宽6米,面积180平方的大棚,苗床为3垄,苗床净宽1~1.2米,在育苗前半个月开始覆盖大棚膜,育苗时土壤能轻松打散成细粒,无僵硬团块,并清除棚内杂草,苗床挖深20~30公分,铺10公分厩肥,上覆一层碎稻草,盖没厩肥,用水淋湿稻草,再覆盖5公分左右的土壤;选用步骤(3)的种薯以每平方10~20公斤下种,薯块平放,头尾相接,一行一行排放,行间距半个薯块以上,下种后覆土,以盖没薯块为宜,不可过厚,也不能露薯,喷禾耐斯除草剂,盖地膜,插上2米宽小拱棚竹杆,盖上2米幅宽地膜,随即封闭大棚;(5)苗床管理:15天后进入大棚检查,20-22天种薯发芽,若出苗率小于50%不用揭膜,也不用通风,出苗率大于50%,拉除地膜,晴天上午9:00分段揭小拱棚膜,下午3:30盖好,不揭大棚膜,当苗高5~10公分时揭去拱棚膜,并薄施有机营养肥,然后撒施细肥泥,苗高1-1.3尺可揭大棚膜通风;当薯苗长20~25公分,有5~7张完整叶片时,可剪苗扦插于大田,每剪一次苗,浇水施肥一次,如需繁苗,当苗高15公分,展开叶3~5张即可繁苗,4~5天剪一次苗;所述有机营养肥制备方法为:将猪粪粉碎,然后加入到腐殖土中,随后加水进行调配,搅拌转速为200-300r/min,搅拌20-30min后,再加入猪粪总量10-20%的蔗糖进行发酵5-10天,发酵温度为55-65℃,然后加入羟基乙酸纤维素进行调配,随后再加入去离子水、壳聚糖,搅拌20-30min,即可;(6)大棚繁苗:5月1日前进行大棚繁苗,整地时以10公斤/亩施尿素,并与土壤混匀,可小垄单株也可大垄多株,株距5~6公分,小垄宽30~50公分,大垄行距10-12公分,插后浇透水,上覆小拱棚,晴天在小拱棚外再覆盖遮阳网4~5天,随后管理同苗床,苗高1尺可再次剪苗繁殖,但至少在土上留一叶,以后每隔10天可剪一次苗;露地繁苗:5月份可露地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富仙程林润吴列洪沈升法余文慧邵晓伟徐建祥卞晓波舒佳宾李诚永任韵张良蒋梅巧徐水林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