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448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属于热交换的技术领域。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包括若干个层叠在一起的热交换芯,每层均包括出气层、进气层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热交换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热每层中的进气流道和出气流道在进/出口区域内相互垂直布置,实现了正交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将换热核心区域内的流道呈平直型设置且相互平行,减小流动扰动和流阻,避免压力损失,且流道高度均为2.5mm~2.7mm,降低了每层热交换芯的总高度,使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层热交换芯来提高热交换效率;且减少每层中流道的数量来达到增加流道宽度的目的,减小流动阻力和压力损失,优化流阻性能。

A Heat Exchange Core Structure Based on Orthogonal Inlet Flat Cha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
技术介绍
在新风领域,越来越多的使用到热交换结构。目前,新风系统里面运用的热交换芯结构采用的是S型热交换芯,由于结构的限制,导致其热交换的效率低,同时,由于流道高度以及数量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有限的空间内热交换膜的数量较小以及同层的流道太多,从而导致热交换效率的降低以及导致压力的过大损失,并且,由于现有的S型热交换芯中的曲线流道会增大流动阻力,从而造成了热交换效率的降低,不利于新风机的运用和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将每层的热交换芯的同侧的进/出气部分的进气流道和出气流道呈相互垂直布置,实现了在进/出气部分的正交换热,有效提高了对流交换效率,并且,将每层的热交换芯的换热核心区域内的流道均呈平直型设置,减小了流动扰动,从而减小了流阻,避免了压力损失,同时,将每层的热交换芯的流道高度范围控制在2.5mm~2.7mm,从而降低了流道的高度,从而使得每层的热交换芯高度更低,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更多层热交换芯,使得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且,每层的热交换芯中设置流道数量为8或者7个,减少了每层中流道的数量,从而增加了每一流道的宽度,减小流动阻力和压力损失,进一步调整流阻性能,使得新风机的换热性能更好,更利于新风机的运用和普及。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若干个层叠在一起的热交换芯,每层的热交换芯均包括出气层、进气层以及热交换膜,其中,出气层和进气层均呈六边形设置且两者外形一致,出气层和进气层同样层叠设置,热交换膜设置于出气层和进气层之间,出气层内设置有若干条出气流道,进气层中设置有与出气流道等量的进气流道,且每层的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在进/出口区域呈垂直交叉布置,每层的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在换热核心区域呈平行布置。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每层的热交换芯均分为矩形区域的换热核心区域和位于换热核心区域两侧的进/出口区域,进/出口区域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布置,且进/出口区域的长边所在一侧与换热核心区域连接,进/出口区域直顶角所在一侧朝向远离换热核心区域的方向设置。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进/出口区域内的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分别垂直于进/出口区域的两条等腰边。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换热核心区域内的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均呈平直型设置且相互平行。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每条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的长度均相同。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进气流道和出气流道的高度相等且高度范围为2.5mm~2.7mm。上述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中,每层的热交换芯中出气层内的出气流道数量为8或7条,进气层内的进气流道数量同样为8或7条。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上述的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通过将每层的进/出口区域内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布置,同时,将进/出口区域内的出气流道和进气流道相互垂直设置,实现了在进/出气区域中的正交换热,有效提高了对流交换效率;并且,通过将换热核心区域内的流道均呈平直型设置,减小了流动扰动,从而减小了流阻,避免了压力损失;同时,将进气流道和出气流道的高度范围设定在2.5mm~2.7mm区间内,有效降低了每层的热交换芯的总高度,使得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更多层热交换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还将每层的热交换芯中的进气流道和出气流道等量设置且选择8或者7条,有效减少了每层中流道的布置数量,从而增加了各流道的宽度,达到减小流动阻力和压力损失的目的,进一步调整流阻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进气层或出气层的横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单层的热交换芯的纵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单层的热交换芯一视角的结构图。附图中:1、热交换芯;11、出气层;12、进气层;13、热交换膜;14、换热核心区域;15、进/出口区域;111、出气流道;121、进气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1结构包括:若干相同的热交换芯1,若干热交换芯1层叠在一起形成一整体。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进气层或出气层的横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单层的热交换芯的纵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每层的热交换芯1均包括出气层11、进气层12以及热交换膜13,其中,出气层11和进气层12均呈六边形设置且两者外形一致,出气层11和进气层12同样层叠设置,热交换膜13设置于出气层11和进气层12之间,使得进气层12和出气层11之间能通过热交换膜13实现热交换。此时,出气层11内设置有若干条出气流道111,进气层12中设置有与出气流道111等量的进气流道121,且每层的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在进/出口区域15呈垂直交叉布置,可实现在进/出口区域15内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的正交换热,从而提高了对流交换效率,性能更好;并且,每层的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在换热核心区域14呈平行布置,可有效减小气体在流道中的流动扰动,从而减小了流阻,避免了压力损失。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单层的热交换芯一视角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4所示,每层的热交换芯1均分为换热核心区域14和进/出口区域15,即每一换热核心区域14均有进气层12和出气层11,每一进/出口区域15同样均有进气层12和出气层11。换热核心区域14呈矩形设置,进/出口区域15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布置,且进/出口区域15位于换热核心区域14的两侧。优选的,进/出口区域15的长边所在一侧与换热核心区域14连接,进/出口区域15直顶角所在一侧朝向远离换热核心区域14的方向设置,并且进/出口区域15内的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分别垂直于进/出口区域15的两条等腰边,使得进气层12中的进气流道121和出气层11中的出气流道111能在每层的进/出口区域15内能相互垂直布置,实现正交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更加具体的,换热核心区域14内的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均呈平直型设置且相互平行,相较于现有的流道呈弧线设置的情况而言,能便于气体在进气流道121和出气流道111中的流动,从而有效减小了流动扰动,避免了过大的流阻,降低了压力损失,结构更合理,从而提升了新风机的使用性能。更加具体的,每条出气流道111和进气流道121的长度均相同,可保证每条进气流道121和出气流道111中的换热效果均衡,避免出现热交换不充分的问题,结构更合理性。更加具体的,每层的热交换芯1中进气流道121和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层叠在一起的热交换芯,每层的所述热交换芯均包括出气层、进气层以及热交换膜,其中,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均呈六边形设置且两者外形一致,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同样层叠设置,所述热交换膜设置于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之间,所述出气层内设置有若干条出气流道,所述进气层中设置有与所述出气流道等量的进气流道,且每层的所述出气流道和所述进气流道在进/出口区域呈垂直交叉布置,每层的所述出气流道和所述进气流道在换热核心区域呈平行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层叠在一起的热交换芯,每层的所述热交换芯均包括出气层、进气层以及热交换膜,其中,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均呈六边形设置且两者外形一致,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同样层叠设置,所述热交换膜设置于所述出气层和所述进气层之间,所述出气层内设置有若干条出气流道,所述进气层中设置有与所述出气流道等量的进气流道,且每层的所述出气流道和所述进气流道在进/出口区域呈垂直交叉布置,每层的所述出气流道和所述进气流道在换热核心区域呈平行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进气平直型流道的热交换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层的所述热交换芯均分为矩形区域的所述换热核心区域和位于所述换热核心区域两侧的所述进/出口区域,所述进/出口区域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布置,且所述进/出口区域的长边所在一侧与所述换热核心区域连接,所述进/出口区域直顶角所在一侧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清谢鹏远左华良宋茂礼石友安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威霖住宅设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