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以及具备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343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会使气液分离器大型化且能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空调装置。流入管(66)贯通从顶部(21b)的顶点部向外周侧偏离的部位,位于主体部(21a)的内部的流入内管(21k)不干扰吸入管(67)的吸入内管(21f)。吸入管(67)配置为:贯通从底部(21c)的顶点部向外周侧偏离的部位而插入主体部(21a)的内部,其中位于主体部(21a)的内部的吸入内管(21f)延伸至主体部(21a)的上方,流入口(21h)配置于由顶部(21b)形成的空间并配置于比流入管(66)的流出口(21m)高的位置。而且,吸入内管(21f)具有以使吸入内管(21f)的大部分配置于主体部(21)的径向的中心部的方式以从贯穿底部(21c)的部位稍微靠上的部位为起点进行折曲的弯折部(21g)。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ith the gas-liquid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气液分离器以及具备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转式气液分离器以及具备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在如一台室外机连接有多台室内机的多联机式空调装置那样使制冷剂填充量增多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设置有集液器(receiver)、储液器(accumulator)等气液分离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外机上设置有包括圆筒状的密闭容器的储液器,在该储液器的底部分别连接有使气态制冷剂从储液器流出并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吸入管和使冷冻机油流出并返回压缩机的储油部的回油管。流入储液器内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储液器内被分离为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然后,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吸入管返回压缩机的吸入侧,并且分离后的冷冻机油经由回油管返回压缩机的储油部。如上所述的储液器中有采用通常所说的回转式的储液器,其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沿储液器的密闭容器壁面的切线方向流入而形成沿密闭容器壁面的周向流动的涡流,由通过涡流而产生的离心力来将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分离。在回转式储液器中,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在密闭容器内下降并滞留在密闭容器内的底部。因此,若储液器的密闭容器的底部采用例如向下方突出的圆顶形状,则能收集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并使其滞留于底部的最下部。而且,若将上述回油管与该最下部连接,则能使通过储液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高效地返回压缩机,从而能抑制压缩机的润滑不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96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储液器的密闭容器的底部采用向下方突出的圆顶形状、也就是采用圆筒形状的密闭容器的中心轴穿过底部的最下部的形状的情况下,冷冻机油和液态制冷剂一起滞留于该最下部。因此,若将回油管连接到该最下部,则滞留于储液器的冷冻机油能无遗漏地返回压缩机。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在底部连接有回油管和吸入管,若回油管连接于底部的最下部,则吸入管连接于底部的最下部以外的部位。为了仅将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引导到吸入管,与储液器连接的吸入管通常使吸入管的开口部笔直地延伸到密闭容器内的上部、例如密闭容器的顶部所形成的空间附近。当如上所述将吸入管连接于密闭容器的底部的最下部以外的部位时,在储液器的密闭容器的内径小的情况下、吸入管的连接部处于远离底部的最下部的部位情况下,有时会在密闭容器内将吸入管配置于密闭容器的内壁面附近。此时,密闭容器内的吸入管会妨碍流入储液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涡流,由涡流产生的离心力会减弱,因此恐怕无法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虽然可以使储液器在径向上增大并将吸入管配置在远离密闭容器的内壁面的位置,但是这样一来会有储液器大型化进而使室外机大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气液分离器大型化且能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具备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气液分离器具有:密闭容器,由圆筒形状的主体部、覆盖该主体部的上端侧的顶部以及覆盖主体部的下端侧的底部形成;以及流入内管和吸入内管,配置于该密闭容器的内部。顶部具有与流入内管相连的供气液二相流体流入的流入管的连接部即流入管连接部,底部具有与吸入内管相连的供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气体流出的吸入管连接部和供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液体流出的液体流出管连接部。而且,液体流出管连接部配置于底部的径向的中心部,并且吸入管连接部配置于中心部以外的部位,具有将吸入内管的一部折曲而形成的弯折部,使得吸入内管配置于中心部的上方。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具备该气液分离器的空调装置能将配置于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的吸入内管配置于远离气液分离器的主体部的内壁面的位置。因此,吸入内管不会妨碍涡流,从而不会使气液分离器大型化且能利用由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作为气液分离器的储液器的概略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内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作为实施方式,以一台室外机连接三台室内机且室外机具备作为气液分离器的储液器的空调装置为例来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装置1具备设置于屋外的室外机2和通过液体管4以及气体管5并联地与室外机2连接的室内机3。详细而言,液体管4的一端与室外机2的封止阀25连接,另一端分路后与各个室内机3的液体管连接部34连接。此外,气体管5的一端与室外机2的封止阀26连接,另一端分路后与各个室内机3的气体管连接部35连接。如上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首先,对室外机2进行说明。室外机2具备:压缩机20、油分离器27、四通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与液体管4的一端连接的封止阀25、与气体管5的一端连接的封止阀26、储液器21以及室外风扇28。而且,室外风扇28之外的上述各个装置通过以下详细说明的各个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构成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机制冷剂回路10a。如图3所示,室外机2具有由前面板201、前面侧支柱202、背面侧支柱203、背面板204、侧面板205、底板206、分隔板207以及未图示的顶面板构成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前面板201由金属板形成,配置为覆盖室外机2的前表面中的右侧的一部分(后述的机械室200a的前表面)。前面侧支柱202是将金属板形成为L字状而成的,配置于室外机2的前表面的左端。而且,前面板201的左端与前面侧支柱202之间被设为使室外机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吹出口212,室外风扇28配置为面对吹出口212。背面侧支柱203是将金属板形成为L字状而成的,配置于室外机2的背面的左端。背面板204由金属板形成,配置为覆盖室外机2的背面中的右侧的一部分(后述的机械室200a的背面)。而且,前面侧支柱202与背面侧支柱203之间以及背面侧支柱203与背面板204的左端之间被设为使室外机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吸入口211,形成为L字状的室外热交换器23配置为面对吸入口211。侧面板205由金属板形成,配置为覆盖室外机2的右侧面。分隔板207通过将金属板折曲成大致C字状而形成,将室外机2的壳体内部分隔为机械室200a和热交换室200b。底板206通过将金属板的周缘部上方折曲而形成为箱状,在底板206上固定有已说明过的各个面板、分隔板207。在以上说明过的室外机2的壳体内部,配置有构成室外机制冷剂回路10a的装置。具体而言,在机械室200a配置有压缩机20、油分离器27、四通阀22以及储液器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机械室200a还配置有室外膨胀阀24、封止阀25/26、各个制冷剂配管、未图示的电气部件箱等,但在图3中进行了省略。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室200b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风扇28。如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配置为面对吸入口211,室外风扇28配置为面对吹出口212。接着,对室外机制冷剂回路10a的构成进行单独说明。压缩机20是由通过逆变器来控制转速的未图示的电机来驱动从而能改变运转容量的能力可变型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密闭容器,由圆筒形状的主体部、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侧的顶部以及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侧的底部形成;以及流入内管和吸入内管,配置于所述密闭容器的内部,所述顶部具有与所述流入内管相连的供气液二相流体流入的流入管的连接部即流入管连接部,所述底部具有与所述吸入内管相连的供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气体流出的吸入管连接部和供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液体流出的液体流出管连接部,所述液体流出管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的中心部,并且所述吸入管连接部配置于所述中心部以外的部位,具有将所述吸入内管的一部分折曲而形成的弯折部,使得所述吸入内管配置于所述中心部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05 JP 2016-235504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密闭容器,由圆筒形状的主体部、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侧的顶部以及覆盖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侧的底部形成;以及流入内管和吸入内管,配置于所述密闭容器的内部,所述顶部具有与所述流入内管相连的供气液二相流体流入的流入管的连接部即流入管连接部,所述底部具有与所述吸入内管相连的供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气体流出的吸入管连接部和供所述气液二相流体中的液体流出的液体流出管连接部,所述液体流出管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的中心部,并且所述吸入管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隆志须田和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