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23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管道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安装方便,并且角度可调,能适用不同角度安装。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管道穿插过双U形管夹,双U形管夹限制管道左右移动,钢管的一端穿过双U形管夹夹持管道,钢管限制管道前后移动,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与墙体相固定连接;双U形管夹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U形环,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一侧头部通过一钢管环相连接,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头部上分别开设有外螺纹;U形环的中部内壁与管道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环的内壁与钢管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的一端穿插过两根U形环之间,两根U形环上的外螺纹连接有钢管压板,钢管压板、钢管环共同夹持钢管保持不动。

A Seismic Device for Building Pipe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
技术介绍
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经抗震加固后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机电工程设施,当遭遇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发生时,可以达到减轻地震破坏,减少和尽可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的。目前现有的管道抗震多采用单U形管夹夹住管道,螺栓拧紧,通过“丄”字形铁片焊接在U形管夹上,“丄”字形的铁片再与墙体固定,从而完成抗震支架的安装,现有产品的成本较高,安装比较麻烦,只使用单U形管道的抗震效果差,不稳定、不牢固。而且抗震支架一般需要登高作业,并且需要在高空中组装,而现有的单U形管夹只能与墙体保持唯一角度固定,使得适用环境减少,不利于安装,角度不可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管道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安装方便,并且角度可调,能适用不同环境安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包括双U形管夹,管道穿插过双U形管夹,双U形管夹限制管道左右移动,钢管的一端穿过双U形管夹夹持管道,钢管限制管道前后移动,钢管的另一端铰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与墙体相固定连接,钢管绕连接座旋转;双U形管夹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U形环,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一侧头部通过一钢管环相连接,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头部上分别开设有外螺纹;U形环的中部内壁与管道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环的内壁与钢管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的一端穿插过两根U形环之间,两根U形环上的外螺纹连接有钢管压板,钢管压板、钢管环共同夹持钢管保持不动。连接座通过膨胀螺栓用于墙体固定,连接座连接钢管的一端,钢管的另一端与双U形管夹配合钢管夹紧管道,双U形管夹上设有钢管压板,螺母拧紧后,管道牢固的固定在双U形管夹内,实现了与建筑的连接。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钢管压板的中间板设有两个第一通孔,中间板的两侧边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压片,压片上开设有与钢管的外壁相配合的压紧缺口;双U形管夹的另一侧头部穿插过两压片之间且外螺纹贯穿两个第一通孔,并使用螺母拧紧,压片的压紧缺口挤压钢管,钢管挤压管道形成固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螺母与中间板之间设有垫片;钢管的外壁为圆弧面或平面。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钢管的轴向方向与管道的轴向方向相互垂直。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连接座通过固定座与钢管相连接;固定座上的一端开设有开口凹槽,固定座上的另一端贯穿设置有铆钉,铆钉的两端与连接座铰连接;开口凹槽的一侧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螺钉穿过第一通孔可以伸入开口凹槽内;钢管的另一端插入开口凹槽内,螺钉嵌入钢管形成固定连接;钢管带动固定座绕铆钉旋转。固定座通过螺钉与钢管固定连接,螺钉与钢管连接拧紧至头部扭断,可有效保证螺钉拧紧。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连接座包括两相对的翼板,铆钉的两端分别与翼板的顶部铰连接,两翼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板,膨胀螺钉穿过固定板将连接座与墙体固定连接。铆钉使用铆压工艺与连接座相连接,实现多角度转动,转动也更加顺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钢管的旋转角度为15-90°。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的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包括双U形管夹、钢管、固定座、连接座;双U形管夹包括两根U形环,管道被夹持在两根U形环上,限位管道左右移动,比传统单根U形管抗震效果更佳,双U形管夹上安装有可拆卸的钢管压板,钢管压板与钢管环相配合能够很好挤压钢管,使得钢管挤压住管道,限位管道前后移动,钢管与固定座固定连接,固定座与连接座铰连接,能够实现多角度固定,适用更多环境的安装。安装时,只要存在螺纹连接,比传统焊接更加方便,即可达到抗震的性能,又能节约安装时间,从而保护了高出作业安装人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双U形管夹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双U形管夹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钢管压板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钢管压板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其包括双U形管夹01,双U形管夹0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U形环010,U形环010的两端竖直,U形环010的中部内壁0100与管道03的外壁相适配,两根U形环010上呈相对设置的一侧头部通过一钢管环011相连接,两根U形环010上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头部上分别开设有外螺纹012,双U形管夹01为对称形状,双U形管夹01可以使用一根圆钢将两头部攻外螺纹,然后进行折弯一体成型,简约材料,制造方便;两根U形环010折弯形成的钢管环011具有更好限位钢管04作用,比使用传统铁片焊接更加牢固;两根U形环010上的外螺纹套入钢管压板02,钢管压板02包括中间板020、压片021,中间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0200,中间板的两侧边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压片,压片上开设有与钢管04的外壁相配合的压紧缺口0210,两片压片呈相对设置,双U形管夹01的另一侧头部穿插两压片之间外螺纹贯穿过两个第一通孔,中间板上放置有垫片022,使用螺母拧入外螺纹,垫片挤压钢管04压板02,钢管压板02在U形环010的头部上位置可以调整,适用于不同尺寸管道;两根U形环010共同紧箍住管道,比单U形管夹效果更明显;管道03穿插过双U形管夹01,U形环010的中部与管道贴合,U形环010的两端限制管道左右移动,管道为水、煤气管等;钢管04的一端穿插过两根U形环010之间,钢管环011的内壁与钢管04的外壁相适配,压片的压紧缺口0210挤压钢管04,钢管压板02、钢管环011共同夹持钢管04保持不动,钢管04挤压管道形成固定,钢管04限制管道前后移动;钢管压板02、钢管环011、钢管04的三者配合配合,替代了传统方式的铁片焊接,牢固性更好,而且可拆卸重复利用;钢管04的外壁可以是圆弧面或者光滑的平面,圆弧面为圆管,光滑的平面为方管,钢管环011的内壁形状与钢管04的外壁形状相适配,压紧缺口0210的形状与钢管04的外壁形状相适配,有利于钢管环011和钢管压板02夹持固定钢管04,而且钢管04的轴向方向与管道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能够具有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U形管夹,管道穿插过双U形管夹,双U形管夹限制管道左右移动,钢管的一端穿过双U形管夹夹持管道,钢管限制管道前后移动,钢管的另一端铰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与墙体相固定连接,钢管绕连接座旋转;双U形管夹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U形环,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一侧头部通过一钢管环相连接,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头部上分别开设有外螺纹;U形环的中部内壁与管道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环的内壁与钢管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的一端穿插过两根U形环之间,两根U形环上的外螺纹连接有钢管压板,钢管压板、钢管环共同夹持钢管保持不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U形管夹,管道穿插过双U形管夹,双U形管夹限制管道左右移动,钢管的一端穿过双U形管夹夹持管道,钢管限制管道前后移动,钢管的另一端铰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与墙体相固定连接,钢管绕连接座旋转;双U形管夹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U形环,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一侧头部通过一钢管环相连接,两根U形环上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侧头部上分别开设有外螺纹;U形环的中部内壁与管道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环的内壁与钢管的外壁相适配;钢管的一端穿插过两根U形环之间,两根U形环上的外螺纹连接有钢管压板,钢管压板、钢管环共同夹持钢管保持不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管道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钢管压板的中间板设有两个第一通孔,中间板的两侧边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压片,压片上开设有与钢管的外壁相配合的压紧缺口;双U形管夹的另一侧头部穿插过两压片之间且外螺纹贯穿两个第一通孔,并使用螺母拧紧,压片的压紧缺口挤压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淑琴饶九香刘林刚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全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