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910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包括,第一端板、纵杆、第二端板和抓棉组件;所述第一端板的轴心穿插固定有纵向的转轴,所述抓棉组件均套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纵杆沿所述第一端板的周向等距分布,各个纵杆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铰接,外端能够发生径向的旋转,以压在所述抓棉组件的外缘,并通过第二端板固定各个纵杆的外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抓棉组件能够根据需求控制刀片的翻转角度以及外露高度,能够实现对刀片状态的调节,同时,抓棉组件以模块化形式独立存在,其能够根据需求在抓棉机转轴上并列安装多个抓棉组件,形成不同规格的抓棉打手,实现对抓棉打手整体规格的调整,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A kind of assembled cotton grip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装抓棉打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工艺生产
,特别是一种组装抓棉打手。
技术介绍
纺纱工艺流程中的开清棉联合机是梳棉工序前期的重要预处理环节,其能够处理各种等级原棉,并将其开松、除杂、混合加工成均匀的、一定重量的棉卷供梳棉机使用。其中,抓棉机是开清棉联合机组中从棉包抓取棉纤维和初步开松的机器,通常排列在联合机的首位。抓棉机的抓棉打手是决定其工作效率和开松效果的关键部件。目前现有的抓棉打手大多为一体式结构,一个抓棉打手对应一种规格(刀片的长度、角度、数量、排列分布),不便于根据实际需求控制抓取和开松效果,可变性和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抓棉打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控制抓棉及开松效果,可变性和灵活性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其包括,第一端板、纵杆、第二端板和抓棉组件;所述第一端板的轴心穿插固定有纵向的转轴,所述抓棉组件均套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纵杆沿所述第一端板的周向等距分布,各个纵杆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铰接,外端能够发生径向的旋转,以压在所述抓棉组件的外缘,并通过第二端板固定各个纵杆的外端。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纵杆的内侧面沿纵向排列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宽度对应于所述抓棉组件的厚度。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端板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所述纵杆的外端具有对应的螺纹段,当各个纵杆翻转至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抓棉组件咬合时,各个纵杆的螺纹段在外端形成周向间隔分布的螺纹区,所述螺纹区与所述第二端板的内螺纹相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抓棉组件包括环体以及分布于所述环体外缘的刀片;所述环体包括同轴心的外环体和内环体,两者之间通过两侧的支杆进行连接固定,所述抓棉组件通过所述内环体套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刀片铰接在所述外环体内,其两端分别为刀头和刀尾;所述内环体的外缘内凹有环形沟槽,其内部嵌有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的驱动环,所述驱动环通过连杆与所述刀尾进行连接,所述外环体上具有相对应的穿口。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环的外缘上具有对应于刀片的第二铰座,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刀尾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座铰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环体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刀片的收纳槽,所述刀片能够通过旋转使其刀头向外旋转出所述收纳槽。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刀头的根部通过拉伸件与所述收纳槽的底部连接;所述收纳槽的上端口边缘设置有限位块,其对应于所述刀片的刀背,并能够对刀片向外的旋转幅度形成限位。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沟槽的两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驱动环的两侧面上设置有配合于所述环形凹槽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嵌入所述环形凹槽内,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沟槽的底部设置有棘齿,所述驱动环上设置有径向通透的容许空间,其内部铰接有棘爪;所述棘爪的铰接点两侧分别为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外伸出所述容许空间;所述头部与所述棘齿配合,并使得所述驱动环在棘齿的约束下只能向着一个方向运动,且在该运动方向上能够通过所述连杆拉动所述刀尾,使得所述刀头向外旋转出所述收纳槽;所述容许空间内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压在所述棘爪的背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组装抓棉打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环体的外缘上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各个所述纵杆的定位槽一一对应,且各个所述纵杆能够通过旋转使其定位槽与对应的定位槽互相嵌入咬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抓棉组件能够根据需求控制刀片的翻转角度以及外露高度,能够实现对刀片状态的调节,同时,抓棉组件以模块化形式独立存在,其能够根据需求在抓棉机转轴上并列安装多个抓棉组件,形成不同规格的抓棉打手,实现对抓棉打手整体规格的调整,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组装抓棉打手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组装抓棉打手的整体结构图及其局部结构详图。图3为各纵杆张开状态时的结构图。图4为组装抓棉打手的外部框架结构图。图5为组装抓棉打手的平面图、剖面图及其局部结构详图。图6为抓棉组件爆炸图。图7为抓棉组件收纳状态结构图、内部结构图及其局部结构详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其包括第一端板100、纵杆200、第二端板300和抓棉组件。第一端板100为圆盘状,其轴心穿插固定有纵向的转轴400(转轴400垂直于第一端板100),转轴400上还可以并列安装有多个抓棉组件,各个抓棉组件从转轴400外伸的一端穿插套于其外围。纵杆200为直杆状,其具有多个,并沿着第一端板100的周向进行等距分布。各个纵杆200的内端与第一端板100的边缘铰接,外端均能够发生径向的旋转,并统一包围、挤压在各个抓棉组件的外缘,最后通过第二端板300固定各个纵杆200的外端,实现整体结构的锁定以及对抓棉组件的固定。第一端板100的边缘可以分布有对应于各个纵杆200的多个第一铰座101,各个纵杆200的内端与对应的第一铰座101进行铰接。进一步的,纵杆200的内侧面沿纵向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定位槽201,每个定位槽201的宽度均对应于抓棉组件的厚度。当各个纵杆200向内翻转并围合抓棉组件时,每根纵杆200均能够与各个抓棉组件接触,此时,若稍微调节各个抓棉组件在转轴400上的位置,并滑动适当的距离,使得每个抓棉组件各对应一处位置的定位槽201,则各个抓棉组件的边缘能够正好嵌入对应位置的定位槽201内,实现抓棉组件的固定。即:任一处位置的定位槽201均对应“一圈”定位槽201(多个纵杆200),且该处位置的各个定位槽201能够将该位置处的抓棉组件夹在中间。为实现第二端板300对各个纵杆200外端的固定以及对整体结构的固定,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100)、纵杆(200)、第二端板(300)和抓棉组件;所述第一端板(100)的轴心穿插固定有纵向的转轴(400),所述抓棉组件均套于所述转轴(400)上;所述纵杆(200)沿所述第一端板(100)的周向等距分布,各个纵杆(200)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端板(100)的边缘铰接,外端能够发生径向的旋转,以压在所述抓棉组件的外缘,并通过第二端板(300)固定各个纵杆(200)的外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100)、纵杆(200)、第二端板(300)和抓棉组件;所述第一端板(100)的轴心穿插固定有纵向的转轴(400),所述抓棉组件均套于所述转轴(400)上;所述纵杆(200)沿所述第一端板(100)的周向等距分布,各个纵杆(200)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端板(100)的边缘铰接,外端能够发生径向的旋转,以压在所述抓棉组件的外缘,并通过第二端板(300)固定各个纵杆(200)的外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杆(200)的内侧面沿纵向排列设置有定位槽(201),所述定位槽(201)的宽度对应于所述抓棉组件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300)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301);所述纵杆(200)的外端具有对应的螺纹段(202),当各个纵杆(200)翻转至所述定位槽(201)与所述抓棉组件咬合时,各个纵杆(200)的螺纹段(202)在外端形成周向间隔分布的螺纹区,所述螺纹区与所述第二端板(300)的内螺纹(301)相配合。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棉组件包括环体(500)以及分布于所述环体(500)外缘的刀片(600);所述环体(500)包括同轴心的外环体(501)和内环体(502),两者之间通过两侧的支杆(503)进行连接固定,所述抓棉组件通过所述内环体(502)套在所述转轴(400)上;所述刀片(600)铰接在所述外环体(501)内,其两端分别为刀头(601)和刀尾(602);所述内环体(502)的外缘内凹有环形沟槽(502a),其内部嵌有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的驱动环(504),所述驱动环(504)通过连杆(505)与所述刀尾(602)进行连接,所述外环体(501)上具有相对应的穿口(501a)。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装抓棉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环(504)的外缘上具有对应于刀片(600)的第二铰座(504a),所述连杆(505)的一端与所述刀尾(602)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佳佳陈太球王鸿博巫瑛卢雨正李飞叶远丽周永洪金佳冰
申请(专利权)人:圣华盾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