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37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液过滤器,所述血液过滤器将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设置成不同,其中靠近动脉端的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大于靠近静脉端的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这样的血液过滤器可实现反向预冲和正向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吸附剂进入循环血路,而且可以有效阻止血液中的微粒进入循环血路,避免血液污染,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排出过滤器内部的气泡,提高了患者治疗时的安全性。所述血液过滤器中的第二支管的设置可以在不拆卸管路的情况下完成血液过滤器同其它治疗模式的组合治疗,可以避免治疗过程因管路内部与外界环境接触而造成患者感染,而且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人操作,节省人力。

A blood fil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过滤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血液过滤器。
技术介绍
现如今,大量的尿毒症患者选择用血液透析的方式排出体内毒素,血液透析的实际实施次数越来越多。血液透析患者每周大约要使用300-400L透析液,其中绝大多数为透析用水。透析用水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半透膜进去血区,从而引发血透病人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血液滤过(HF)是指在血液净化过程中不使用透析液,而是在血管通路中持续补充一定量的置换液,与血液充分混合,再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超滤,以达到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和毒素的目的。与血液透析相比,血液滤过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等优点。但是现有的血液过滤器具有结构复杂,操作过程繁琐,过滤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液过滤器,所述血液过滤包括静脉端、动脉端、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静脉端设置在下方,所述动脉端设置在上方;所述动脉端和静脉端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上依次设置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65-0.8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一次过滤,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5-0.65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二次过滤;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三通接头,用于外接其他装置。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一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优选为并联使用。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二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优选为并联使用。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设置折流板,用于增大血液在第一过滤模块内的流动距离,更好地实现过滤的目的。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设置折流板,用于增大血液在第二过滤模块内的流动距离,更好地实现过滤的目的。根据本技术,所述折流板为圆盘形、圆环形、月牙形或弓形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本技术,所述静脉端的管径大于所述动脉端的管径。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还填充中性大孔树脂。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还填充中性小孔树脂。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为15-25%。作为实例,所述球形活性炭可以商购自太原璀鸿科技有限公司、布卢彻有限责任公司(BLUECHERGMBH)或吴羽株式会社(KUREHA)的产品,或者根据其专利申请例如第200880008357.7号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方法制备。根据本技术,当所述装置用于预冲时,所述静脉端作为液体输入端,与人体静脉相连,所述动脉端作为液体输出端,其可以有效排除装置内部的气泡,防止进入血管内部。根据本技术,当所述装置用于治疗时,所述静脉端作为液体输出端,与人体静脉相连,所述动脉端作为液体输入端,与人体动脉相连,并依靠血压及血泵产生的血流动力使血液引入滤过器进行持续滤过。根据本技术,所述第二支管上还可拆卸地设置支管夹,用于控制支管的开启与关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液过滤器,所述血液过滤器将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设置成不同,其中靠近动脉端的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大于靠近静脉端的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这样的血液过滤器可实现反向预冲和正向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吸附剂进入循环血路,而且可以有效阻止血液中的微粒进入循环血路,避免血液污染,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排出过滤器内部的气泡,提高了患者治疗时的安全性。所述血液过滤器中的第二支管的设置可以在不拆卸管路的情况下完成血液过滤器同其它治疗模式的组合治疗,可以避免治疗过程因管路内部与外界环境接触而造成患者感染,而且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人操作,节省人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制备方法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技术,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技术旨在保护的范围内。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并非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血液过滤器,所述血液过滤包括静脉端1、动脉端2、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4、第一过滤模块5和第二过滤模块6;所述静脉端1设置在下方,所述动脉端2设置在上方;所述动脉端2和静脉端1分别通过第一支管3和第二支管4连通;所述第一支管3上依次设置第一过滤模块5和第二过滤模块6,所述第一过滤模块5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65-0.8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一次过滤,所述第二过滤模块6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5-0.65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二次过滤;所述第二支管4上设置三通接头7,用于外接其他装置。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一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优选为并联使用。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二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优选为并联使用。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设置圆盘形折流板8,用于增大血液在第一过滤模块内的流动距离,更好地实现过滤的目的。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设置圆盘形折流板8,用于增大血液在第二过滤模块内的流动距离,更好地实现过滤的目的。所述静脉端的管径大于所述动脉端的管径。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还填充中性大孔树脂。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还填充中性小孔树脂。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孔隙率为15-25%。当所述装置用于预冲时,所述静脉端作为液体输入端,与人体静脉相连,所述动脉端作为液体输出端,其可以有效排除装置内部的气泡,防止进入血管内部。当所述装置用于治疗时,所述静脉端作为液体输出端,与人体静脉相连,所述动脉端作为液体输入端,与人体动脉相连,并依靠血压及血泵产生的血流动力使血液引入滤过器进行持续滤过。所述第二支管上还可拆卸地设置支管夹,用于控制支管的开启与关闭。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液过滤器,其中,所述血液过滤包括静脉端、动脉端、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静脉端设置在下方,所述动脉端设置在上方;所述动脉端和静脉端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上依次设置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65‑0.8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一次过滤,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5‑0.65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二次过滤;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三通接头,用于外接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过滤器,其中,所述血液过滤包括静脉端、动脉端、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静脉端设置在下方,所述动脉端设置在上方;所述动脉端和静脉端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上依次设置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65-0.8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一次过滤,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内填充中值粒径为0.5-0.65mm的球形活性炭颗粒,用于实现第二次过滤;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三通接头,用于外接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一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二过滤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时,所述第二过滤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明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环球绿地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