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包括第一功能单元、第二功能单元、活动单元、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活动单元同时与第一功能单元、第二功能单元铰接,第一功能单元还与第三铰接部、第一铰接部铰接,第二功能单元还与第一铰接部铰接,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铰接、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铰接;三个铰接部构成了一个钳端,实现对患区内植入的骨颗粒的按压固定,可以实现钳端进入人体时闭合,到达位置时展开,符合现在手术开口越来越小的趋势,钳端可展开保证了其接触面积完全可以满足手术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
技术介绍
脊柱融合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然而实践表明,因脊柱融合术并发症多,导致二次手术发生率频发和高昂的费用,所以植骨的时候如果不能对骨颗粒实施按压固定,可能会导致植骨位置偏离和减少植骨量,进而影响植骨的效果,得不偿失;现在脊柱椎间融合手术切口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细,椎板开窗范围也要求不宜过大,然而器材的改进却没能跟上手术实施的发展;要想按压固定效果好,器材的接触面积只能大不能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其具有的特点:压骨器能有效按压固定患区内植入的骨颗粒;压骨器进入人体所需要的窗口较小;压骨器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包括第一功能单元、第二功能单元,第一功能单元底部与第二功能单元顶部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功能单元包括滑动座和第一滑动杆,滑动座的右端与第一滑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二功能单元包括第一握持部、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以及第二滑动杆,第一握持部顶部与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另一端与第二滑动杆左端固定连接,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上铰接有活动单元,活动单元上端还与滑动座铰接;第一滑动杆远离滑动座的一端的底部设有第三铰接部安置槽,第三铰接部安置槽内设有第三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杆带有第三铰接部安置槽的一端铰接,第三铰接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铰接部安置槽,第二铰接部安置槽内设有第二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的一端与第三铰接部带有第二铰接部安置槽的一端铰接,第二铰接部的另一端设有转轴,转轴侧面与第二铰接部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杆远离活动单元的一端设有第一铰接部安置槽,第一铰接部安置槽内设有第一铰接部,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铰接部连接块和第一铰接部本体,第一铰接部连接块与第一铰接部本体固定连接,第一铰接部本体远离第一铰接部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二铰接部连接槽,第一滑动杆上设有第一铰接部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设于第一滑动杆远离活动单元的一端且靠近第一铰接部安置槽,第一铰接部连接块下端与第二滑动杆铰接,第一铰接部连接块上端与第一滑动杆通过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铰接,第一铰接部本体上远离第一铰接部连接块的一端与第二铰接部上远离第三铰接部的一端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压骨器按压固定患区内植入的骨颗粒,同时可以做到伸入时钳端闭合,到达位置后钳端展开,符合当前手术过程中椎板开窗越来越小的趋势,且保证钳端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保证使用效果。进一步地,滑动座的底部设有活动单元连接槽,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沿竖直方向设有活动单元安置槽,活动单元穿过活动单元安置槽与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铰接,活动单元的顶部与活动单元连接槽的槽顶接触,活动单元与滑动座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功能单元固定不动,活动单元可以在第一功能单元上的活动单元连接槽内摆动,由于活动单元还与第二功能单元铰接,所以活动单元摆动的时候,第二功能单元可以在竖直和水平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带动钳端的三个铰接部运动,由此可以保证操作部分的位移可以带动钳端的展开和收合。进一步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的顶部设有限制槽,限制槽与第二滑动杆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制槽的槽壁卡住第一功能单元,保证第一功能单元和第二功能单元的相对运动是有极限的,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滑动座上设有第一铰接槽,第一滑动杆远离滑动座的一端设有第二铰接槽和第三铰接槽,第二铰接槽穿过第三铰接部安置槽远离滑动座的一端,第三铰接槽穿过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上设有第四铰接槽,第二滑动杆远离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五铰接槽,第五铰接槽穿过第一铰接部安置槽,第一铰接部本体远离第一铰接部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六铰接槽,第六铰接槽穿过第二铰接部连接槽,第三铰接部靠近第二铰接部安置槽的一端设有第七铰接槽,第七铰接槽穿过第二铰接部安置槽,七个铰接槽都沿着第一滑动杆的宽度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以及相关铰接部的侧面设置了铰接槽,方便部件之间的铰接。进一步地,活动单元包括铰接座和第二握持部,铰接座上端设有第一铰接槽配合孔,铰接座下端设有第四铰接槽配合孔,第二握持部的顶部设有两个自上而下,且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第一铰接部连接块上端设有第三铰接槽配合孔,第一铰接部连接块下端设有第五铰接槽配合孔,转轴两端设有第六铰接槽配合孔,第二铰接部远离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七铰接槽配合孔,第三铰接部远离第二铰接部连接槽的一端设有第二铰接槽配合孔,七个铰接槽配合孔都沿着第一滑动杆的宽度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被铰接的部件上有对应铰接槽的孔位,可以配合实现各部件之间的铰接。进一步地,包括七种大小不同的铰接杆,分别穿过对应的铰接槽和铰接槽配合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杆可以连接不同的部件从而最终实现各部件之间的铰接。进一步地,第一握持部的下端和第二握持部的下端均设有指环孔,指环孔分别与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的内侧面相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医护人员发力,设计更科学,使用更方便。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杆靠近第三铰接部的一端、第一铰接部本体的下表面靠近第二铰接部的一端和第二滑动杆的下表面靠近第一铰接部的一端均采用圆弧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骨器的钳端更加契合人体椎间组织,符合人体解剖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钳端展开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钳端收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的三个铰接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的第二功能单元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的活动单元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的第一功能单元示意图。图中:1、第一功能单元;11、滑动座;111、第一铰接槽;112、活动单元连接槽;12、第一滑动杆;121、第三铰接部安置槽;122、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123、第二铰接槽;124、第三铰接槽;2、第二功能单元;21、第一握持部;22、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1、第四铰接槽;222、活动单元安置槽;223、限制槽;23、第二滑动杆;231、第一铰接部安置槽;232、第五铰接槽;3、活动单元;31、铰接座;311、第一铰接槽配合孔;312、第四铰接槽配合孔;32、第二握持部;4、第一铰接部;41、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1、第三铰接槽配合孔;412、第五铰接槽配合孔;42、第一铰接部本体;421、第二铰接部连接槽;422、第六铰接槽;5、第二铰接部;51、转轴;511、第六铰接槽配合孔;52、第七铰接槽配合孔;6、第三铰接部;61、第二铰接部安置槽;62、第七铰接槽;63、第二铰接槽配合孔;7、指环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如图1-6所示,压骨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功能单元1、第二功能单元2、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包括第一功能单元(1)和第二功能单元(2),所述第一功能单元(1)与所述第二功能单元(2)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单元(1)包括滑动座(11)、第一滑动杆(12),所述滑动座(11)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2)包括第一握持部(21)、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以及第二滑动杆(23),所述第一握持部(21)与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上铰接有活动单元(3),所述活动单元(3)与所述滑动座(11)铰接;所述第一滑动杆(12)底部设有第三铰接部安置槽(121),所述第三铰接部安置槽(121)内设有第三铰接部(6),所述第三铰接部(6)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铰接,所述第三铰接部(6)设有第二铰接部安置槽(61),所述第二铰接部安置槽(61)内设有第二铰接部(5),所述第二铰接部(5)与所述第三铰接部(6)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5)上设有转轴(51),所述转轴(51)与所述第二铰接部(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杆(23)设有第一铰接部安置槽(231),所述第一铰接部安置槽(231)内设有第一铰接部(4),所述第一铰接部(4)包括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和第一铰接部本体(42),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3)铰接,所述第一滑动杆(12)上设有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122),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通过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122)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设有第二铰接部连接槽(421),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与所述第二铰接部(5)通过所述第二铰接部连接槽(421)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植骨压骨器,包括第一功能单元(1)和第二功能单元(2),所述第一功能单元(1)与所述第二功能单元(2)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单元(1)包括滑动座(11)、第一滑动杆(12),所述滑动座(11)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2)包括第一握持部(21)、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以及第二滑动杆(23),所述第一握持部(21)与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功能单元连接块(22)上铰接有活动单元(3),所述活动单元(3)与所述滑动座(11)铰接;所述第一滑动杆(12)底部设有第三铰接部安置槽(121),所述第三铰接部安置槽(121)内设有第三铰接部(6),所述第三铰接部(6)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铰接,所述第三铰接部(6)设有第二铰接部安置槽(61),所述第二铰接部安置槽(61)内设有第二铰接部(5),所述第二铰接部(5)与所述第三铰接部(6)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5)上设有转轴(51),所述转轴(51)与所述第二铰接部(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杆(23)设有第一铰接部安置槽(231),所述第一铰接部安置槽(231)内设有第一铰接部(4),所述第一铰接部(4)包括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和第一铰接部本体(42),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二滑动杆(23)铰接,所述第一滑动杆(12)上设有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122),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41)与所述第一滑动杆(12)通过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块活动槽(122)铰接,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设有第二铰接部连接槽(421),所述第一铰接部本体(42)与所述第二铰接部(5)通过所述第二铰接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红,徐冠华,王玲玲,孙郁雨,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