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722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内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推送杆和微导管;取栓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位于第二支架的内侧,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近端部均通过束缚点与推送杆连接,第一支架的远端部或整体突出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且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第二支架的直径。通过将第一支架的远端部或整体设置为突出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且将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二支架的直径,使得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之间形成屏障空间,在取栓装置回撤时,该屏障空间能够对游离的血栓形成阻挡,避免血栓脱落,从而避免二次栓塞,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
本技术涉及内科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
技术介绍
卒中又称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经济负担等特点,严重危害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一位致死原因。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到了70%至80%。在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所引起的后果最严重,一直以来是治疗的难点,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药物溶栓、动脉药物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以及几种方法联合使用等。动、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常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于救治时间窗要求高,严格要求病人自发病3~4.5小时内赶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对药物也有诸多限制,而且对于最严重的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率低。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因为具有以下诸多的优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快速再通、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及卒中介入时间窗可延长。对于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有着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MerciRetrieval(2004年)和PenumbraStrokeSystems(2008年)作为第一代机械取栓装置。但是,目前就机械取栓装置而言,在取栓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图1示出的是传统取栓装置在血管中的取栓情形,如图1所示,取栓支架10’在血管100中释放后扩张打开血管100,血栓200被取栓支架10’的网孔压嵌,此时某些破碎的血栓200会通过取栓支架10’的网孔进入取栓支架10’内部形成游离状态,还有些血栓200被取栓支架10’压缩至血管壁上,但并没能完全压嵌牢固。当沿回撤方向拉动取栓装置时,在前向血流的作用下嵌入取栓支架10’内部的血栓200与未能牢固压嵌的血栓200会向着回撤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取栓装置失去对这类血栓200的抓捕作用,直接导致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200会飘向远端血管造成二次栓塞,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因此,亟需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血栓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再次栓塞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推送杆和微导管;所述取栓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架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部均通过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远端部或整体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且所述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直径。通过将第一支架的远端部或整体设置为突出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且将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直径设置为沿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增大,使得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之间形成屏障空间,在取栓装置回撤时,该屏障空间能够对游离的血栓形成阻挡,避免血栓脱落,从而避免二次栓塞,提高治疗效果。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近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部通过同一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远端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送杆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部通过第一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近端部通过第二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内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远端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送杆贯穿整个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部通过第一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近端部通过第二束缚点与所述推送杆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远端外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整体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架的网孔面积是所述第一支架的网孔面积的2-5倍。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述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直径沿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增大。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包裹有高分子膜,所述高分子膜上设置有微孔。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为封闭式,远端为开放式。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近端为封闭式,远端为开放式或封闭式。作为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远端端面设置有显影导引头。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通过将第一支架的远端部或整体设置为突出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且将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二支架的直径,使得第一支架的突出部分与第二支架的远端端面之间形成屏障空间,在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回撤时,该屏障空间能够对游离的血栓形成阻挡,避免血栓脱落,从而避免二次栓塞,提高治疗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取栓装置在血管中取栓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中第二支架的网格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中第一支架的网格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中支架的远端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形成的屏障空间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在血管中取栓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中推送杆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主视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的主视图。图中:100-血管;200-血栓;10’-取栓支架;10-取栓支架;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20-推送杆;30-微导管;40-束缚点;41-第一束缚点;42-第二束缚点;50-显影导引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描述使用了术语“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指的是靠近操作端的一端,远端指的是远离操作端的一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取栓支架10、与取栓支架10连接的推送杆20以及套设在推送杆20外部并可将取栓支架10压入其内的微导管30。其中取栓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第一支架11的近端部和第二支架12的近端部通过同一束缚点40与推送杆20连接,束缚点40用显影环或显影丝固定,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压握等。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突出于第二支架12的远端端面,且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的直径沿近端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10)、推送杆(20)和微导管(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所述第一支架(11)位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近端部均通过束缚点(40)与所述推送杆(20)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或整体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远端端面,且所述第一支架(11)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10)、推送杆(20)和微导管(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所述第一支架(11)位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近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近端部均通过束缚点(40)与所述推送杆(20)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或整体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远端端面,且所述第一支架(11)的突出部分的最大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近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近端部通过同一束缚点(40)与所述推送杆(20)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远端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杆(20)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12)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近端部通过第一束缚点(41)与所述推送杆(20)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近端部通过第二束缚点(42)与所述推送杆(20)贯穿至所述第二支架(12)内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远端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支架(12)的远端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取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晓朱良付赵振心朱佳英
申请(专利权)人:心凯诺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