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收集器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397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油收集器以及车辆,机油收集器包括: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所述第一收集槽设置有第一进油孔;所述第一收集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内,所述第二收集槽包括: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出油端与所述第一进油孔连通,所述储油槽的进油端构造为止回端,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储油槽围合形成储油腔。由此,通过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配合,可以保证机油吸油的连续性,从而可以预防机油吸空现象发生,进而可以避免发动机磨损的发生。

Oil collector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油收集器以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机油收集器以及具有该机油收集器的车辆。
技术介绍
机油收集器主要包含收集器进油管、滤网、网盖构成,收集器进油管与网盖含有金属与塑料结构,目前为降低零部件重量,市场上的收集器多数为塑料结构。滤网多为普通钢丝网结构,安装于收集器进油管与网盖之间。一般情况下,机油收集器滤网距离油底壳底部越10mm左右,以保证油底壳机油中的油泥及金属碎屑吸入机油泵中。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合适的进油流量、进油速度,同时还保证在发动机任何工况不能出现机油吸空现象,这样会使机油收集器的布置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机油收集器,该机油收集器可以保证机油吸油的连续性,从而可以预防机油吸空现象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机油收集器包括: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所述第一收集槽设置有第一进油孔;所述第一收集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内,所述第二收集槽包括: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出油端与所述第一进油孔连通,所述储油槽的进油端构造为止回端,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储油槽围合形成储油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机油收集器,通过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配合,可以保证机油吸油的连续性,从而可以预防机油吸空现象发生,进而可以避免发动机磨损的发生。可选地,所述第二收集槽具有底壁,所述储油槽的进油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的底壁中心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收集槽还包括:所述进油通道,所述第一收集槽设置有第二进油孔,所述进油通道与所述第二进油孔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二收集槽还包括:周壁和内环壁,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周壁的底部,所述底壁上设置有所述储油槽的进油端,所述内环壁环绕所述进油通道且从所述底壁延伸至所述第一收集槽的第二进油孔处,所述底壁、所述周壁、所述内环壁和所述第一收集槽之间限定出所述储油腔。可选地,所述第一收集槽的一部分侧壁为锥形周壁,多个所述内环壁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锥形周壁配合的倾斜部。进一步地,所述进油通道为多个且围绕所述储油槽的进油端设置。具体地,所述的机油收集器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所述第二进油孔的出油方向与所述滤网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可选地,所述第二进油孔处形成有导油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包括:油箱和上述的机油收集器,所述机油收集器设置在所述油箱内。可选地,所述的车辆还包括: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设置在所述油箱内,所述进油管的底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收集槽的顶端开口对接连通,且所述进油管的底端端面封堵所述第一收集槽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收集槽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间隙。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油收集器的剖视图;图2是第二收集槽的剖视图;图3是第一收集槽的截面图;图4是第二收集槽的截面图;图5是第一收集槽的示意图;图6是第二收集槽的示意图。附图标记:机油收集器10;第一收集槽1;第一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12;滤网2;第二收集槽3;翻边31;底壁32;周壁33;内环壁34;止回端4;储油槽41;进油通道42;止回阀5;进油管6;导油部7;倾斜部8;储油腔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油收集器1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油收集器10包括:第一收集槽1和第二收集槽3,第一收集槽1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1,第一收集槽1设置在第二收集槽3内,第二收集槽3可以包括:储油槽41,储油槽41的出油端与第一进油孔11对接连通,也就是说,储油槽41与第一进油孔11连通,这样储油槽41内的机油能够从第一进油孔11流入到第一收集槽1内,然后机油最后流入机油泵。其中,储油槽41的出油端是指图1中储油槽41的上端。另外,如图1所示,储油槽41的进油端构造为止回端4,止回端4具有允许机油单向流通的作用,能够防止储油槽41内的机油从出油端流向进油端,也可以理解为,止回端4能够防止储油槽41内的机油流回油底壳内。其中,储油槽41的进油端是指图1中储油槽41的下端。并且,第二收集槽3还可以包括:进油通道42,第一收集槽1和储油槽41围合形成储油腔9,储油腔9具有储存机油的作用,能够保证储油腔9内时刻充满机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或者上下坡等因素造成机油震荡,当多个进油通道42内的机油短时间吸空时,机油不会从储油腔9内倒流,储油腔9内的机油能够从第一进油孔11流入机油收集器10,可以保证机油吸油的连续性,从而可以预防机油吸空现象发生,进而可以避免发动机磨损的发生。由此,通过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配合,可以保证机油吸油的连续性,从而可以预防机油吸空现象发生,进而可以避免发动机磨损的发生。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收集槽3具有底壁32,储油槽41的进油端设置在第二收集槽3的底壁32的中心处。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收集槽3的质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第二收集槽3的结构一致性。进一步地,第一收集槽1设置有第二进油孔12,进油通道42与第二进油孔12连通,需要解释的是,进油通道42的进油端敞开设置,进油通道42的出油端与第二进油孔12对接连通,进油通道42的出油端是指图1中进油通道42的上端。机油收集器10还可以包括:滤网2,滤网2设置在第一收集槽1内部,用于过滤机油,滤网2可以把机油中的杂质过滤出来,从而可以防止机油中的杂质进入到机油泵内,进而可以避免机油中的杂质进入机油泵堵塞机油泵。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包括:进油管6和油箱,进油管6设置在油箱内,进油管6的底端开口与第一收集槽1的顶端开口对接连通,而且,进油管6的底端端面封堵第一收集槽1的顶端与第二收集槽3的顶端之间的环形间隙。其中,第一收集槽1的顶端安装在进油管6的底端,第一收集槽1内的机油可以通过进油管6流向发动机,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的磨损。需要解释的是,第二收集槽3顶端的径向内侧延伸有翻边31,进油管6的底端可以卡接在第二收集槽3和第一收集槽1的顶端之间,可以实现对第一收集槽1和第二收集槽3顶端的封闭。其中,进油管6的底端是指图1中的下方向,第二收集槽3和第一收集槽1的顶端是指图1中的上方向。另外,进油管6的上端连接有进油泵,进油泵工作时,会在第一收集槽1内形成负压区,在大气压和负压区形成压力差的作用下,机油会被压入第一收集槽1内,然后机油通过进油管6到达机油泵内。其中,油底壳中的机油可以直接流过进油通道42和第二进油孔12,然后流入到第一收集槽1内,然后经过滤网2过滤,进入进油管6,最后流入机油泵。这样机油能够通过多条流道流入机油收集器10,从而可以使机油稳流,而且采用分散式的进油方式可以减小机油对滤网2的流速冲击,进而可以使滤网2更好地过滤机油,以及可以延长滤网2的使用寿命。同时,该机油收集器10结构简单,容易生产制造。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收集槽3还可以包括:周壁33和内环壁34,底壁32连接在周壁33的底部,底壁32上设置有储油槽41和进油通道42的进油端,内环壁34环绕进油通道42,而且内环壁34从底壁32延伸至第一收集槽1的第二进油孔12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油收集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集槽(1),所述第一收集槽(1)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1);第二收集槽(3),所述第一收集槽(1)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3)内,所述第二收集槽(3)包括:储油槽(41),所述储油槽(41)的出油端与所述第一进油孔(11)连通,所述储油槽(41)的进油端构造为止回端(4),所述第一收集槽(1)和所述储油槽(41)围合形成储油腔(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油收集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集槽(1),所述第一收集槽(1)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1);第二收集槽(3),所述第一收集槽(1)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3)内,所述第二收集槽(3)包括:储油槽(41),所述储油槽(41)的出油端与所述第一进油孔(11)连通,所述储油槽(41)的进油端构造为止回端(4),所述第一收集槽(1)和所述储油槽(41)围合形成储油腔(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收集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槽(3)具有底壁(32),所述储油槽(41)的进油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收集槽(3)的底壁(32)中心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收集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槽(3)还包括:所述进油通道(42),所述第一收集槽(1)设置有第二进油孔(12),所述进油通道(42)与所述第二进油孔(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收集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槽(3)还包括:周壁(33)和内环壁(34),所述底壁(32)连接在所述周壁(33)的底部,所述底壁(32)上设置有所述储油槽(41)的进油端,所述内环壁(34)环绕所述进油通道(42)且从所述底壁(33)延伸至所述第一收集槽(1)的第二进油孔(12)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乐董志强赵亮强智臻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