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37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和汇流构件。汇流构件设置于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上侧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连接于第一电池,第二部分连接于第二电池,第三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沿高度方向,第三部分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为平面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换热构件。在电池模组的工作过程中,汇流构件上的热量可被换热构件吸收,从而降低汇流构件的温度,减少传导至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热量,避免电池温升过高,改善电池的性能。

Battery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多个电池以及汇流构件,汇流构件连接于所述多个电池以实现所述多个电池的电连接。然而,汇流构件的截面积较小,容易在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热聚集,汇流构件上的热量传递到电池上,可能会导致电池温升过高,影响二次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提高汇流构件的散热效率,避免电池温升过高,改善电池的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和汇流构件。汇流构件设置于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上侧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连接于第一电池,第二部分连接于第二电池,第三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沿高度方向,第三部分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为平面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换热构件。第三部分为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板。汇流构件还包括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第四部分从第一部分的靠近第二部分的一端向上延伸并连接于第三部分,第五部分从第二部分的靠近第一部分的一端向上延伸并连接于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连接于第三部分的下表面,且第三部分沿纵向的两端分别超出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汇流构件还包括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第六部分设置于第一电池和第一部分之间,第七部分设置于第二电池和第二部分之间,第八部分连接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第八部分设置于第三部分的下侧。汇流构件还包括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第九部分从第六部分的靠近第七部分的一端向下延伸并连接于第八部分,第十部分从第七部分的靠近的第六部分的一端向下延伸并连接于第八部分。沿横向,第六部分的一端与第一部分的一端相连,第七部分的一端与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汇流构件还包括突起,从第三部分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设有凹槽。汇流构件为一体式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申请中,第三部分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样可以避免换热构件与电池模组的其它构件干涉。在电池模组的工作过程中,汇流构件上的热量可被换热构件吸收,从而降低汇流构件的温度,减少传导至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热量,避免电池温升过高,改善电池的性能。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为平面,所以第三部分与换热构件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同时,平面还能有效地支撑换热构件,增大连接面积,改善受力均匀性,降低换热构件和第三部分分离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图2至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汇流构件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汇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电池39第九部分2第二电池3A第十部分3汇流构件3B突起31第一部分3C凹槽32第二部分4换热构件33第三部分5端板34第四部分6侧板35第五部分T电极端子36第六部分X横向37第七部分Y纵向38第八部分Z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照图1,本申请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汇流构件3、换热构件4、端板5和侧板6。电池可为棱柱形的锂离子电池,且在顶部具有突出的两个电极端子T,即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池为多个并沿纵向Y依次排列。端板5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池沿纵向Y的两端,侧板6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池沿横向X的两侧,端板5和侧板6焊接在一起并形成矩形的框架。所述多个电池可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框架。汇流构件3为多个并连接所述多个电池。具体地,各汇流构件3连接于电池的电极端子T,从而将所述多个电池以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下面以两个电池和连接所述两个电池的一个汇流构件3为例来说明本申请的电池模组。具体地,所述多个电池包括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汇流构件3设置于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上侧并连接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汇流构件3包括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第一部分31连接于第一电池1,第二部分32连接于第二电池2,第三部分33连接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均为一个。第一部分31可通过焊接固定到第一电池1的正极端子,第二部分32通过焊接固定到第二电池2的负极端子,汇流构件3将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串联。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池1可为多个并相邻设置,第一部分31焊接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池1的正极端子,从而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池1并联。对应地,第二电池2可为多个并相邻设置,第二部分32焊接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池2的负极端子,从而将所述多个第二电池1并联。汇流构件3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池1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池2串并联。沿高度方向Z,第三部分33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三部分33的上表面为平面并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换热构件4。换热构件4可为冷却板,冷却板内的冷却液与电池模组外部的冷却系统连通。冷却液在冷却板内循环流动,从而能够吸收汇流构件3的热量。换热构件4可通过导热胶粘接到第三部分33的上表面。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线束板,线束板可通过镍片连接到第一部分31或第二部分32,从而采集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电流、电压等信息。在申请中,第三部分33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这样可以避免换热构件4与电池模组的其它构件(例如所述镍片)干涉。在电池模组的工作过程中,汇流构件3上的热量可被换热构件4吸收,从而降低汇流构件3的温度,减少传导至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热量,避免电池温升过高,改善电池的性能。第三部分33的上表面为平面,所以第三部分33与换热构件4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同时,平面还能有效地支撑换热构件4,增大连接面积,改善受力均匀性,降低换热构件4和第三部分33分离的概率。参照图2,第三部分33为垂直于高度方向Z的平板。平板便于成型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平板还能够有效地支撑换热构件4。同样地,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均为平板状且平行于第三部分33。汇流构件3还包括第四部分34和第五部分35,第四部分34从第一部分31的靠近第二部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池(1)、第二电池(2)和汇流构件(3);汇流构件(3)设置于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上侧且包括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第一部分(31)连接于第一电池(1),第二部分(32)连接于第二电池(2),第三部分(33)连接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沿高度方向(Z),第三部分(33)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三部分(33)的上表面为平面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换热构件(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池(1)、第二电池(2)和汇流构件(3);汇流构件(3)设置于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上侧且包括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和第三部分(33),第一部分(31)连接于第一电池(1),第二部分(32)连接于第二电池(2),第三部分(33)连接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沿高度方向(Z),第三部分(33)的位置高于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三部分(33)的上表面为平面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换热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三部分(33)为垂直于高度方向(Z)的平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汇流构件(3)还包括第四部分(34)和第五部分(35),第四部分(34)从第一部分(31)的靠近第二部分(32)的一端向上延伸并连接于第三部分(33),第五部分(35)从第二部分(32)的靠近第一部分(31)的一端向上延伸并连接于第三部分(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四部分(34)和第五部分(35)连接于第三部分(33)的下表面,且第三部分(33)沿纵向(Y)的两端分别超出第四部分(34)和第五部分(35)。5.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聪夏明博周灵刚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