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085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及空调器,该流路布置结构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第一分流支路和第二分流支路;所述第一分流支路设有第一液口和第一气口,所述第二分流支路设有第二液口和第二气口;在蒸发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气口、所述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液口、所述第二液口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蒸发器制热状态下,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进入第二分流支路,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进入第一分流支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促使蒸发器底部的冷媒增多,改善蒸发器出风不均匀的问题。

A Flow Path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Evapor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涉及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在制热模式时,因重力、压降以及上下回风温差等因素,现有立式多分路蒸发器多出现冷媒分流不均现象,从而导致开机制热初期出风温度不均,空调整体舒适度下降,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以解决蒸发器在制热模式时冷媒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第一分流支路和第二分流支路;所述第一分流支路设有第一液口和第一气口,所述第二分流支路设有第二液口和第二气口;在所述蒸发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气口、所述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液口、所述第二液口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蒸发器制热状态下,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进入第二分流支路,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进入第一分流支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口的中点连线平行于所述蒸发器的侧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口的中点连线平行于所述蒸发器的侧边。进一步的,所述流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分流支路,在蒸发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分流支路设置在第二分流支路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分流支路采用S型流路,在所述S型流路的U管数量增多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分流支路、所述第二分流支路的冷媒量增多。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分流支路的流程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分流支路、所述第二分流支路的流程长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分流支路设有第三气口和第三液口;在蒸发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气口位于所述第三液口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气口、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液口、所述第一液口和所述第二液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在沿着蒸发器的高度方向上,第一气口和第二气口依次设置;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时,第二气口先通入冷媒,第一气口再通入冷媒,从而促使蒸发器底部的冷媒增多,改善蒸发器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蒸发器在制热模式时冷媒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流路布置结构。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的流路布置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蒸发器一种实施方式的流路示意图;图2为蒸发器一种实施方式的侧端示意图;图3为蒸发器总成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4为图3侧视图;图5为出气管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沿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沿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分流支路、2-第二分流支路、3-第三分流支路;4-蒸发器、5-进液管组件、6-出气管组件;11-第一气口、12-第一液口、21-第二气口、22-第二液口、31-第三气口、32-第三液口;61-集管、62-接管、63-第一出气支管、64-第二出气支管、65-第三出气支管、66-第四出气支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是指立式空调器正常放置时,蒸发器4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方向;纵向流程,是指第三分流支路3的冷媒在蒸发器4内流动的过程中,沿着蒸发器4高度方向所构成的流程。同时,本技术用于立式多分路蒸发器上,这类蒸发器一般设有多条单独流路,在蒸发器制热时,出气管组件输送气态冷媒给蒸发器,气态冷媒经过单独流路在蒸发器内部换热后变成液态,最终汇流到出液管组件流出;在气态冷媒换热的过程中,多出现分流不均现象,从而导致开机制热初期出风温度不均,蒸发器下部温度较上部温度过低的问题。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包括蒸发器4,蒸发器4设有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第一分流支路1设有第一液口12和第一气口11,第二分流支路2设有第二液口22和第二气口21;在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上,第一气口11、第二气口21、第一液口12、第二液口22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蒸发器4制热状态下,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21进入第二分流支路2,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11进入第一分流支路1。蒸发器4外接有出气管组件6,在空调制热模式下,出气管组件6向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通入气态冷媒,由于第一气口11位于第二气口21的下方,正常情况下,冷媒的一部分会先通过第一气口11进入第一分流支路1,冷媒的另一部分再通过第二气口21进入第二分流支路2,因重力、压降以及上下回风温差等因素,蒸发器4下方的温度过低,但本实施例中,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21进入第二分流支路2,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11进入第一分流支路1,其将已经在第二气口21分流的剩余冷媒再次通入蒸发器4的底部,从而增加了蒸发器4底部的冷媒量,解决了蒸发器4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口11和第二气口21的中点连线平行于蒸发器4的侧边,由此,便于与出气管组件6配合连接。第一液口12和第二液口22的中点连线平行于蒸发器4的侧边,由此,便于与进液管5组件配合连接。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流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分流支路3,在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上,第三分流支路3设置在第二分流支路2的上方,由此,冷媒经过第二分流支路2、第一分流支路1分流后,才会进入第三分流支路3。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流支路3采用S型流路,在S型流路的U管数量增多的状态下,第一分流支路1、第二分流支路2的冷媒量增多。具体的,第三分流支路3的纵向流程为S型或镜像S型,即第三分流支路3的冷媒在蒸发器4内流动的过程中,沿着蒸发器4高度方向所构成的流程为S型或镜像S型。由于在重力、压降以及上下回风温差等因素下,蒸发器4上方的冷媒较多,为了迫使冷媒能够多向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流入,增加S型流路的U管数量,由于纵向流程是S型或者镜像S型,U管数量增加后,其单程流路的阻力变大,冷媒的流动阻力也变大了,从而迫使冷媒更多地朝向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流入。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流支路3的流程长度分别大于第一分流支路1、第二分流支路2的流程长度,由此,第三分流支路3的流程长度较长,其内部的冷媒在流动时阻力就越大,从而迫使冷媒更多地朝向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流入;在第一分流支路1、第二分流支路2的冷媒增多后,两者的流程又短,大大加强了两者内部冷媒换热的效率。本实施例中,在第三分流支路3设有多个的情况下,沿着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多个第三分流支路3的流程由下到上逐步增长或者间断增长,由此,促使蒸发器4上部、中部、下部的冷媒分布均匀,确保蒸发器4的换热均匀。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流支路3设有第三气口31和第三液口32,由此,第三气口31与出气管组件6连接,第三液口32与进液管5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4),所述蒸发器(4)设有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所述第一分流支路(1)设有第一液口(12)和第一气口(11),所述第二分流支路(2)设有第二液口(22)和第二气口(21);在所述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气口(11)、所述第二气口(21)、所述第一液口(12)、所述第二液口(22)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蒸发器(4)制热状态下,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21)进入第二分流支路(2),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11)进入第一分流支路(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4),所述蒸发器(4)设有第一分流支路(1)和第二分流支路(2);所述第一分流支路(1)设有第一液口(12)和第一气口(11),所述第二分流支路(2)设有第二液口(22)和第二气口(21);在所述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气口(11)、所述第二气口(21)、所述第一液口(12)、所述第二液口(22)由下向上依次设置;在蒸发器(4)制热状态下,冷媒的一部分首先从第二气口(21)进入第二分流支路(2),冷媒的另一部分再从第一气口(11)进入第一分流支路(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口(11)和所述第二气口(21)的中点连线平行于所述蒸发器(4)的侧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口(12)和所述第二液口(22)的中点连线平行于所述蒸发器(4)的侧边。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蒸发器的流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分流支路(3),在蒸发器(4)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晨辉李朝政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