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066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36
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其中,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包括: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随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上述的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通过分别在两种光源模式下采集待检测人脸的图像,并通过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达到了防假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而导致无法做到防假,其可靠性低以及安全性低的问题。

A False-proof Method for Face Detection and a False-proof Face Recogni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人脸识别
,尤其涉及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人脸识别主要以红外光人脸识别为主,近几年因为AI芯片及算法的快速迭代,人脸识别逐渐大量使用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原因是可见光下拍摄的人脸图像包含的各种特征信息较红外的多。现有的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采用彩色镜头采集人脸图像后,将人脸图像上的信息与预存的人脸特征信息作对比,判断两者是否吻合,若吻合则判断为活体人脸,若不吻合则判断为非活体人脸。然而,当有人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者人脸模型放置在彩色镜头前时,由于纸张、照片或视频上的人脸图像,或者人脸模型的人脸特征信息同样能吻合预存的人脸特征信息,因此现有的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会将上述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者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因此不具备防假功能,可靠性低、安全性低。因此,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而导致无法做到防假,其可靠性低以及安全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旨在解决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而导致无法做到防假,其可靠性低以及安全性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包括: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所述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所述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并输出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第二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所述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并输出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以及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和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块分别输出的所述图像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图像特征信息判断所述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上述的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及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通过获取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达到了防假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而导致无法做到防假,其可靠性低以及安全性低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的具体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备防假功能的人脸识别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中所存在的由于仅仅只判断图像的人脸特征信息(人脸器官等信息)而不分析图像特征信息(灰度信息和色彩信息)而导致的容易将诸如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等非活体人脸误判为活体人脸的问题,而专利技术了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并将该防假方法应用于可见光人脸识别上,在现有的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上增加了防假功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的具体流程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01,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S02,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所述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S03,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具体地,第一光源模式是指采用第一光源进行照射,并且不使用第二光源;第二光源模式是指采用第二光源进行照射,并且不使用第一光源。第一光源所发出的光波为可见光,第二光源所发出的光波为近红外光。可选的,上述第一光源即可见光和第二光源即近红外光可同时由同一个发光装置发出,由于获取第一图像的装置可过滤掉其他光波,只保留可见光光波,因此在第一光源模式下拍摄第一图像时,只采用第一光源即可见光,不使用第二光源即近红外光;同理,由于获取第二图像的装置可过滤掉其他光波,只保留近红外光光波,因此在第二光源模式下拍摄第二图像时,只采用第二光源即近红外光,不使用第一光源即可见光。可选的,上述的防假方法可同时采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也可不同时采集。在不同时采集的情况下,可以先采集第一图像,再采集第二图像;也可以先采集第二图像,再采集第一图像。理论上,第一图像应是彩色人脸图像,第二图像应是红外人脸图像;如果判断出第一图像是非彩色人脸图像或者判断出第二图像是非红外人脸图像,则判定该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适用于公安、金融、机场、地铁、边防口岸或者考勤等多个对人员身份进行自然比对识别的重要领域,当判断出待检测人脸为活体人脸时,识别通过,而后进行进一步的比对,也就是将该活体人脸图像与人脸识别系统中存储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或比对通过,则说明该活体人脸图像是人脸识别系统合法授权的对象,从而解除门禁,允许该人体通过;当判断出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时,识别不通过。通过分别在两种光源模式下采集待检测人脸的图像,并通过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达到了防假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将拍摄有人脸图像的纸张、照片、视频或人脸模型误判为活体人脸而导致无法做到防假,其可靠性低以及安全性低的问题。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图像特征信息包括色彩信息和灰度信息。具体地,色彩信息指所获取的第一图像的色彩,若待检测人脸为活体人脸,则第一图像呈现的色彩应当时彩色的。灰度信息指所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灰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防假方法中,主要是获取和分析第二图像的灰度信息,若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则第二图像存在灰度异常的情况,即对比度偏淡或者灰度信息缺失等。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03: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具体包括:当第一图像为彩色的人脸图像,且第二图像的灰度信息低于预设阈值时,判定为非活体人脸;当第一图像为黑白的人脸图像,且第二图像采集的人脸图像中的灰度信息处于预设阈值内时,判定为非活体人脸;仅当第一图像为彩色的人脸图像,且第二图像采集的人脸图像中的灰度信息处于预设阈值内时,判定为活体人脸。具体地,上述的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定该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包括但不限于下方表1所列的几种情况:待检测人脸第一图像第二图像a喷墨打印纸张彩色的人脸图像灰度信息异常b手机显示图像或视频彩色的人脸图像采集不到人脸灰度图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所述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所述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脸检测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光源模式下,获取待检测人脸的第一图像;在第二光源模式下,获取所述待检测人脸的第二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所述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特征信息包括:色彩信息和灰度信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断所述待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具体包括:仅当所述第一图像为彩色的人脸图像,且所述第二图像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所述灰度信息处于预设范阈值内时,则判定所述待检测人脸为活体人脸。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判定所述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具体包括:当所述第一图像为彩色的人脸图像,且所述第二图像的灰度信息低于预设阈值时;或者当所述第一图像为黑白的人脸图像,且所述第二图像采集的所述灰度信息处于预设范阈值内时;均判定所述待检测人脸为非活体人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模式为采用波长在可见光波段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治农王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