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0539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1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包括缓冲罐以及带有进水口和出液口的混配车,所述缓冲罐包括相互隔离的水存储腔和混配液存储腔,所述水存储腔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配液存储腔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水存储腔的进水口通过供水管与水源连接,所述水存储腔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所述混配车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混配车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与所述混配液存储腔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混配液存储腔的出液口连接通至压裂施工现场的送液管。相比于传统结构,本系统结构更加简单,设备成本降低,占地面积更小,管路接线更加方便,减少了系统装配时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Shale gas fracturing and mix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
本申请涉及页岩气压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四个缓冲罐2、两辆混配车4、一个低压管汇7和一个排出管汇8。其中:低压管汇7通过供水管1与水源连接,以向低压管汇7供水。同时低压管汇7还通过四组缓冲水管9与前述四个缓冲罐2分别连接,从而在供水量较多时将多余的水存储在缓冲罐2中,而当水量不足时再将缓冲罐2中的水输送至低压管汇7。此外,低压管汇7还分别借助六根并联的输水管3与前述两辆混配车4分别连接,与其中一辆混配车4对应的六根输水管3的长度为1.5米,与另外一辆混配车4对应的六根输水管3的长度为7.5米。每辆混配车4又借助三根输液管5与排出管汇8相连。排出管汇8再通过送液管6与压裂施工现场的压裂机组相连接。上述这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结构复杂,并需要设置大量的管线,而且管线长度较大,不难安装困难,而且设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造价低廉的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包括缓冲罐以及带有进水口和出液口的混配车,所述缓冲罐包括相互隔离的水存储腔和混配液存储腔,所述水存储腔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配液存储腔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水存储腔的进水口通过供水管与水源连接,所述水存储腔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所述混配车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混配车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与所述混配液存储腔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混配液存储腔的出液口连接通至压裂施工现场的送液管。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所述压裂车共设置两辆,分别布置于所述缓冲罐的左右两侧,所述水存储腔的进水口和所述混配液存储腔的出液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罐的前后两侧。每辆所述压裂车与所述水存储腔之间通过六根并联的长度均为1.5米的所述输水管相连接。每辆所述压裂车与所述混配液存储腔之间通过三根并联的长度均为1.5米的所述输液管相连接。所述供水管连接有水泵。所述输水管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输水管的进水端。所述输液管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输液管的进水端。所述送液管连接有水泵。本申请的优点是:本申请通过对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由原来的四个缓冲罐减小到只需一个缓冲罐,利用缓冲罐自身的汇流作用而省去了传统的低压管汇和排出管汇,从而减少了水管的使用数量。同时因低压管汇和排出管汇去除后,两辆混配车便可近距离地布置在缓冲罐两对立侧,进而减小了输水管的长度(而水存储腔的进水口和混配液存储腔的出液口分别设置于缓冲罐的前后两侧),由原来的7.5米降低为1.5米。相比于传统结构,本系统结构更加简单,设备成本降低,占地面积更小,管路接线更加方便,减少了系统装配时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供水管,2-缓冲罐,201-水存储腔,202-混配液存储腔,3-输水管,4-混配车,5-输液管,6-送液管,7-低压管汇,8-高压管汇,9-缓冲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会意识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具体细节描述可以被省略,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组件或材料。在一些例子中,一些实施方式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因此,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方向用语,以图1为参照,在图1中,平行于纸面的左右方向为x方向,平行于纸面的上下方向为y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内外方向为z方向。图2示出了本申请这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包括一缓冲罐2以及混配车4。其中:缓冲罐2包括相互隔离的水存储腔201和混配液存储腔202,并且水存储腔201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混配液存储腔202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水存储腔201和混配液存储腔202通过设于缓冲罐2内的中隔板密封隔开。混配车4带有进水口和出液口。水存储腔201的进水口通过供水管1与水源连接,实际应用时,水源通过供水管1向缓冲罐2的水存储腔201注入。水存储腔201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3与混配车4的进水口相连接,从而借助前述输水管3将水存储腔201中的水送至混配车4,由混配车4进行混配加工而得到压裂液的混配液。混配车4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5与混配液存储腔202的进液口相连接,从而借助前述输液管5将混配车4加工得到的混配液送至混配车4的混配液存储腔202。混配液存储腔202的出液口连接通至压裂施工现场的送液管6,为压裂施工现场的压裂机组提供压裂用液。考虑到单辆压裂车4的处理能力有限,故而本实施例一共设置了两辆压裂车4,这两辆压裂车4分别布置于缓冲罐2的左右两侧;而且上述水存储腔201的进水口和混配液存储腔202的出液口分别设置于缓冲罐2的前后两侧。如此优化了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布置,方便管线连接,同时减小管线长度。若混配压裂液的需求量较少,则只启动其中一辆压裂车4;而若混配压裂液的需求量较大时,则同时启动这两辆压裂车4。上述每辆压裂车4与水存储腔201之间连接的上述输水管3共设置有六根,这六根输水管3相互并联,并且每根输水管3的长度仅为1.5米。通过六根并联的输水管3连接缓冲罐2的水存储腔201和压裂车4,是为了减小每根输水管3的管径,降低输水管3的安装难度,单人便可安装。同理,为了减小输液管5的管径,降低输液管5的安装难度,上述每辆压裂车4与混配液存储腔202之间连接的输液管5共设置三根,这三根输液管5相互并联,每根输液管5的长度也仅为1.5米。为了方便对各管线中液流的控制,本实施在上述供水管1、输水管3、输液管5和送液管6上均连接有水泵和阀门。并且输水管3上连接的水泵布置在输水管3的进水端,输液管5上连接的水泵布置在输液管5的进水端。进一步地,前述输液管5上连接的水泵通常为混配车4自身所带的排液泵。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罐(2)以及带有进水口和出液口的混配车(4),所述缓冲罐(2)包括相互隔离的水存储腔(201)和混配液存储腔(202),所述水存储腔(201)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水存储腔(201)的进水口通过供水管(1)与水源连接,所述水存储腔(201)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3)与所述混配车(4)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混配车(4)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5)与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的出液口连接通至压裂施工现场的送液管(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罐(2)以及带有进水口和出液口的混配车(4),所述缓冲罐(2)包括相互隔离的水存储腔(201)和混配液存储腔(202),所述水存储腔(201)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水存储腔(201)的进水口通过供水管(1)与水源连接,所述水存储腔(201)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3)与所述混配车(4)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混配车(4)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5)与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的出液口连接通至压裂施工现场的送液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页岩气压裂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车(4)共设置两辆,分别布置于所述缓冲罐(2)的左右两侧,所述水存储腔(201)的进水口和所述混配液存储腔(202)的出液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罐(2)的前后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页岩气压裂混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其仓周劲高银胜金峰荣双毛国扬王森民彭波牛作刚崔连文李云虎潘金石王瑞曹林汪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